第二故鄉行
段兆軍
第16節、警衛連
從大油庫回來,已是夜晚時分,躺在招待所整潔舒適的床上,輾轉反側,思緒萬千,徹夜難眠。那事那人,那戰友深情,那苦樂軍營,三個月軍訓以老帶新,遠赴千里亞東伐木,修渠引水開荒種菜,拉石料打土坯修建營房,殲-6首飛試航,安-24運輸機分梯次承重試飛,轟-5、轟-6試航航訓,以及官兵們在艱苦條件下不畏艱難、團結奮斗又樂于奉獻樂在其中的動人畫面,一個個、一樁樁、一幕幕在腦海里噴涌而出,似電影般閃現眼前。
日喀則場站于1972年10月組建后,每個機關單位和連隊只有幾個至幾十人不等,其中警衛連最多,共有50多名官兵,約占全場站約四分之一左右。人雖多,也只是搭了個機構框架,談不上成建制連隊。連隊內設三個排,每排三個班,加炊事班共10個班,另外還設外駐大油庫班、小油庫班兩個班,共12個建制班組成,由于人員緊缺,除炊事班和大小油庫班各有六五個人外,三個建制排每班平均只有兩三個戰士。因新成立場站基地,執勤警誡任務十分艱巨,面對四鄰八散的若大場站,繁重的執勤任務可想而知。
![]()
上圖:日喀則場站警衛連最早營房(原工程兵305團工棚)下圖:日喀則
上圖:日喀則場站警衛連最早營房(原工程兵305團工棚)下圖:日喀則場站警衛連機構示意圖
日喀則場站警衛連1972年10月組建時連、排、班干部組成名單
連 長:唐順德(四川南充人,1964年兵)
指導員:郭喜才(甘肅徽縣人,1964年兵)
一排排長:伏寶義(山東人,1968年兵,)
一班班長:倪虎娃(甘肅天水人)
二班班長:白來善(甘肅清水人)
三班班長:王具才(甘肅清水人)
二排副排長:王克明(甘肅定西人.1968年兵,)
四班班長:秦春生(甘肅天水人)
五班班長:馬自權(甘肅張家川人,回族)
六班班長:陳德倉(甘肅清水人)
三排排長:王魁元(湖南益陽人,1968年兵,)
七班班長:李有成(甘肅天水人)
八班班長:李正澤(甘肅清水人)
九班班長:康漢章(甘肅天水人)
炊事班班長:王印才(天津人)
大油庫班班長:岳少忠(甘肅天水人)
連文書:趙銀昌(四川樂山人)
后勤上士:朱澤金(四川樂山人)
兵源結構大部分以1971年甘肅省天水地區天水縣、清水縣、張家川縣籍兵為主,也有部分1970年天津、福建老兵和1971年四川、西藏老兵。
天津(3人):王印才,李樹林、劉朋新,
福建(3人):洪常識、李建國、向長奇。
四川省樂山縣(3人):朱澤金、趙銀昌、張嘉清,
西藏自治區定日縣(2人):扎西杰布、嘎瑪,均為藏族。
甘肅省天水縣(14人):秦春生、王佐學、溫成祥、倪虎娃、王啟榮、李有成、喬福有、徐求之、段太康、馬百鎖、李存輝、丁安祥、任生才、武保和、岳少忠等。
甘肅省清水縣(18):張具生、王具才、李有滿、任虎順、周世智、張天福、李正澤、白來善、魯子厚、康漢章、馬繼娃、羅張娃、趙連娃、馬正清、賈煥成、馬存厚、陳得倉、李蘇兒等。
甘肅省張家川縣(4人):馬自權、妥俊秀、馬占祿、馬長生,均為回族。
他們是日喀則場站警衛連的創立者,入駐修建、整章建制、執勤站崗、訓練新兵等,為日喀則場站警衛連的創建做出了莫大的貢獻,為警衛連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我們1973年兵軍訓的老師和學習的楷模。
兩個月后的12月31日,來自會寧翟所、韓集、大溝、四方、甘溝、新原六個公社的120名新兵到達日喀則場站。其中38名補充到警衛連。他們是:唐順義、高萬崗、梁興周、雷林春、馮寶華、唐樹仁、茹漢祥、厐玉成、任滿倉、張炳耀、陳海林、陳 明、任占海、王應福、田德民、鄧寶璽、郭建珍、陳志義、馬仲清、馬海元、冉正駒、段兆軍、孫子科、歐陽德肅、張維福、侯青山、段知禮、李守吉、王煥章、張建業、劉正北、暢興邦、李俊錄、董鵬、韓克敏、王東慶、王世德、謝萬貴。第二天,恰是1973年元旦,我們在那里過上了入伍后第一個新年。
時隔兩天,陜西省岐山縣的近100名新兵也到達場站,近20名新兵補充到警衛連。他們是:楊宗林、劉栓祥、張文俠、李建斌、孟建新、陳宗岐、龐德、雷懷慶、藺懷岐、熊拉科、張志端、陳文科、張世輝、張連科、楊占明、宣榮策、孟建忠、肖多乾、張黑煥等。按部隊光榮“傳統”,遲來部隊一天,也算新兵蛋蛋,況且我們是1972年到的,他們是1973年到的,雖然遲來兩天,相隔可是“兩年"吶,于是我們也戲稱他們為“新兵蛋子”,哈哈!
又過了幾天,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三名傈僳族新兵余里明、李金龍、李茂明和一名藏族新兵和志高4人來到警衛連,那當然更是“新兵蛋子”了!
連隊由五十多人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多人,而且絕大多數是十八九不到二十歲年輕氣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適逢偉大的毛澤東時代,正值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戰友們個個生龍活虎,處處充滿青春活力,時時展現蓬勃氣息,連隊始終洋溢著兄弟般的深情厚誼。如果說日喀則場站是我的第二故鄉,警衛連則是我成長的搖籃、避風的港灣和溫馨快樂而又難忘的家園。
此后幾年,連隊每年都有新兵補充,使部隊始終保持充滿朝氣,斗志昂揚的戰斗力。1974年,陜西富平習宣戰、陳顯邦、徐永慶和拉薩市平措旺堆等十多人進入連隊,后半年1970年安徽老兵石志偉從拉指調警衛連任副排長(十分想念石老兵,但多方打聽,均無音訊。2021年我在美篇《幾張軍照話當年》中再次提及石排長,此信息被在江蘇無錫工作的兒子發現后,便很快取得聯系。2024年8月,石排長夫婦及兒子兒媳孫子一家5口駕車專程從安徽石臺縣來會寧看望老部下,讓人感動不已)。1975年魯中和調任警衛連副連長,關貴林調任警衛連二排排長,四川眉山舒光明等分警衛連。后四川射洪王永壽進入連隊。1976年四川邛崍郭曙春、李永澤等新兵進入連隊,那時已合并為警場連了。1977年我退伍時上海市、安徽六安、甘肅武威新兵進入連隊,此是后事。
是啊!“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在幾年的連隊生活中,我們共同組成一個革命的大家庭,同舟共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同訓同學同執勤,同甘苦,共患難,從早到晚天天見,摸爬滾打互協助,嬉戲惡作樂無限。在舉國歡騰的年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度過了難忘的軍旅生涯,相互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戰友戰友親如兄弟,
革命把我們召喚在一起。
你來自邊疆他來自內地,
我們都是人民的子弟。
戰友,戰友!
這親切的稱呼
這崇高的友誼,
把我們結成一個鋼鐵集體!
戰友戰友目標一致,
革命把我們團結在一起,
同訓練,同學習,
同勞動,同休息,
同吃一鍋飯,同舉一桿旗。
……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段兆軍:甘肅省會寧縣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軍西藏日喀則場站警衛連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鄉從事教育工作,現退休在家。
![]()
作者:段兆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