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本號首先發表了《創建中國青年科學院的構想:一場打破“學閥鐵幕”的偉大創新實驗》(有興趣者可以在本號查閱)。
![]()
為與上述文章配套,特撰寫了《中國青年科學院章程》(草案)一文。
中國青年科學院章程(草案原文)
序言: 一場撕裂科研舊秩序的“新文明起義”
當硅谷用車庫顛覆傳統,馬斯克用星艦炸穿航天壟斷、任正非用"天才少年計劃"收割全球智慧時,中國青年科學院(以下簡稱"青科院")將以更暴烈的姿態,對“學術封建主義”發起總攻。我們不要修補漏水的屋頂,而要建造通天塔;不要改良腐朽的基因,而要創造新物種。這里沒有資歷的天花板,只有天才的角斗場;沒有論文的裹腳布,只有思想的核彈頭。
青科院應是國家戰略級"非體制科研機構",直屬國務院,不受現有《科研機構管理條例》約束。其存在本身就是對現有學術生態的降維打擊,使命為爆破學閥霸權 用青年學者51%的投票權,摧毀院士終身制。
以中國青年科學院為主,將重構“創新思想貨幣” 以"創新思想比特幣"來取代論文影響因子,建立全球首個“青年科研代幣交易所”。
中國青年科學院將著重培育“文明突變體” 在量子生物學、意識上傳、暗物質能源等等禁忌領域,設立"免死金牌計劃"。
"真正的創新從不在體制內開花,它只誕生于規則崩塌的裂縫中。"
——致所有被學閥絞殺的"許晨陽們"
![]()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制定本章程的目的
為打破現行科研體制中的學術門閥桎梏,構建“自組織、自適應、自凈化”的青年創新生態,另辟一條讓青年科研人才自由馳騁的賽道,推動中國從科技跟跑,迅速的轉變成原始創新的跨越式發展,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條 機構性質
中國青年科學院應直屬于國務院、由科技部統籌協調的國家戰略級"非體制科研機構",獨立于現有科學院體系,以“青年主導、創新為魂、突破邊界”為核心特質,不設行政級別,不受傳統學術層級束縛,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試驗田”與“突擊隊”。
第三條 核心宗旨
中國青年科學院以16至45歲青年科研人才為主體,通過制度重構、資源傾斜與文化培育,為原始創新松綁,為青年人才賦能,讓“異想天開”的探索有更大的探索創新空間,打造全球頂尖的青年科研人才聚集地與原始創新策源地。
第四條 基本原則
1. 青年主體原則 決策權、主導權向青年學者傾斜,杜絕“論資排輩”“以老壓新”的學術霸權。
2. 創新至上原則 以“創新指數”替代“論文KPI”,寬容探索性失敗,鼓勵跨界融合與前沿冒險。
3. 全程透明原則 借助區塊鏈等技術實現經費流轉、評審決策全流程公開,切斷權力尋租鏈條。
4. 動態平衡原則 在鼓勵創新與風險防控間建立彈性機制,既釋放野性生長的活力,又守住科技倫理底線。
第二章 組織架構
第五條 決策機構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是中國青年科學院的最高決策與學術治理機構,行使戰略規劃、學術審議、資源分配等核心職權。由15至21名委員組成,其中40歲以下青年學者占比不低于50%,40歲至55歲中生代學者占30%,60歲以上戰略咨詢專家占20%,確保決策既貼合青年創新需求,又兼具戰略遠見。學術委員會設主席1名,他是委員會決策會議的召集人,而非個人決策者,只有一票權,并采取一年一次的輪值主席制。
第六條 執行機構 執行委員會與專項中心
1. 執行委員會 負責日常運營管理,設秘書長1名(45歲以下),副秘書長2—3名,成員均從青年學者中選拔,不設傳統行政崗位。
2. 專項中心 按需設立基礎研究、技術轉化、人才孵化、國際合作等專項中心,實行“中心主任負責制”,主任由學術委員會主持的公開競聘產生,任期3年,可連選連任1次。人選來源由個人報名和有關機構推薦,兩者等效。
第七條 監督機構 監察與評估委員會
該機構獨立于學術委員會與秘書處,由紀檢監察專家、科研管理學者、青年代表組成,負責監督經費使用、評審公平性、學術不端等問題,每年發布《年度透明度報告》,向社會公開。
第三章 委員構成與產生機制
第八條 委員資格與學科覆蓋
1 .資格條件 年齡一般在16至45周歲,具備某種突出的科研能力或突出的創新潛力,無學術不端記錄。不設學歷、職稱、身份限制,鼓勵本科生、中學生、一線技術人員等“非傳統”科研力量加入。
2.學科覆蓋與創新 設立"元學科指揮部" 。 建立AI倫理突擊隊。包括研究如何讓AI在24小時內黑入人類文明底層代碼這類“危機科學”的內容。
設立量子社會學實驗室。用量子糾纏原理重新定義社會制度與人際關系。
所有研究領域除涵蓋傳統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工程技術、醫學外,也將以人文社科為輔的學科體系,確保創新類研究和相關技術的高速發展,且交叉學科至少占比不低于50%。
3.人員選拔方式
創新夢想者(16 歲—30歲) 占比為 45%,由全球16歲及以上天才青少年直選(需通過"腦機接口創造力測試")。通過火星通道 遴選出 16—25歲天才,通過"文明適應性測試"(含腦波操控、極端環境決策等)直接入圍。
規則顛覆者(31歲—45歲) 占比為 35%,需提供顛覆性成果證明(如推翻現有某些理論體系)。通過“金橋通道”,即由提交"改變游戲規則"方案者,由AI算法評估后推薦(如用核聚變模擬黑洞)產生入圍者。
初級創新者(16 歲—30 歲) 則通過“青苗通道” ,著重從普通大學、普通中小學、城中村創客、農民工子弟中,通過"逆境實驗室"進行選拔,可用簡易原型參選。
成果看護者(46—80歲) 占比20%,僅限于非青年院士人員的某些學科或理論的權威代表者,主要責任防止發生系統性崩潰。
第九條 職務比例
學術委員會中成員中,一線研究創新者占比不低于70%,管理人員不超過15%,戰略咨詢專家不超過15%;專項中心工作人員中,科研人員與行政輔助人員比例不低于5:1,杜絕“行政壓科研”現象。
第十條 產生機制
1. 個人申報 符合條件者(具體評選條件另文)通過官方平臺自主申報,提交創新方案、過往成果(含非論文類成果,特別是原創性的學術思想或特立獨行的創新猜想)等材料。
2、 跨代評審 組建“60歲以上院士+40歲左右學者+30歲以下青年”的評審組,其構成比例為各1/3。采用“盲審+公開辯論”模式,評審意見實時全網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3. 動態調整 三個層面的青年院士任期均為3年,每年進行成果考核,但考核的方式不局限于傳統發表論文的數量和級別,對非論文性的包括方案技能等方面的突破和創新,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在考核成果中給予足夠多的權重。
這種考核,應該突破由本人撰寫各種各樣的材料的繁瑣文牘主義的方式,而是把它幾個階段的成果,由人工智能 進行整理和排序,來匯總并進行初步的評估,然后交給委員會進行總體評估,本人在其中幾乎不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連續兩年考核不合格者即時退出。同時開放“特別增補通道”,對取得重大突破的青年人才,可隨時破格增補。
第四章 議事與決策制度
第十一條 議事規則
1. 會議形式 學術委員會會議可分為年度會議、季度會議與臨時會議,年度會議需全體委員參會,季度會議參會率不低于80%,臨時會議由1/3以上委員提議即可召開。可以采取現場和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靈活因地制宜的進行,沒有固定的會址,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舉行。
2. 辯論機制 重大議題需開展公開辯論,支持不同觀點充分碰撞,辯論過程同步直播(涉密議題除外),確保決策科學性與民主性。
第十二條 決策規則
實行“一人一票”制 普通議題,經半數以上委員同意即可通過。戰略規劃、經費分配等重大議題需經2/3以上委員同意,并報國務院和科技部備案。40歲以下青年委員的反對票,具有“一票警示”權,可要求議題重新審議。
第五章 職責與權限
第十三條 學術審議
1. 學科設置 根據前沿最新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與國家需求,自主增設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無需層層審批。
2. 科研計劃 審議“火星計劃”“金橋計劃”“青苗計劃”等各類科研項目,重點支持“無人區”探索與顛覆性技術研究。
3. 成果評價 摒棄“唯論文、唯影響因子”的陳規,以創新價值、應用潛力、社會貢獻為核心指標,認可專利、技術方案、開源成果等非論文類成果,特別包括創新性的原創思想或方案、構想等。
4. 職務評定 取消傳統職稱,實行“創新等級制”(分別為見習院士、初級院士、創新院士),根據創新指數動態評定,不與行政待遇掛鉤,而與個人的項目貢獻值掛鉤。
第十四條 學術評定
1、人才引進 制定“全球青年科學家綠卡”制度,對45歲以下頂尖人才實行“無條件入籍、無條件落戶、稅收豁免”等自由制度,自主決定引進標準與薪酬待遇。原則不設置待遇的上限。為爭取世界性的特殊青年人才,可以打破先例,以國際上最高的待遇水平引進。
2、 科研獎勵 設立“青年創新大獎”,獎勵具有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獎金最少不低于500萬元,最高限可以到億級,且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不限用途。
3.頒發火星勛章 授予顛覆性突破者至少1000萬"自由探索基金"+終身學術豁免權,不設獎勵上限,可根據具體研究發展的需要,由學術委員會特別確定。
4.設立失敗者榮耀獎 設立"光榮撤退獎",失敗團隊可舉辦末日狂歡節并獲封"探索者"稱號。
第十五條 學術仲裁
受理學術不端、成果歸屬糾紛等案件時,可組建獨立仲裁小組,采用“調查+聽證”模式,仲裁結果公開,且不受外部行政干預;對被誤解或誣陷的青年學者,給予名譽恢復與精神物質利益的補償。
第六章 保障與監督
第十六條 經費支持
1. 資金來源 最初幾年,可以考慮每年從國家科技預算中單列400億元“原始創新基金”,同時接受企業捐贈、國際合作資金等社會資本,資金總量不設上限。在國家撥款最初400億原創基金后,如果出現重大科學研究突破性苗頭的話,可以通過補充規定的方式,每年從央企利潤中,“強制”提取1%,注入青科院,央企享有成果的優先合作和使用權。
2. 科研資金分配模式 大致分為三個級別:
“火星計劃”(500萬—5000萬元/項)支持自由探索。
“金橋計劃”(100—300萬元/項)聚焦產業轉化。
“青苗計劃”(20—100萬元/項)扶持青少年創新;
采用“區塊鏈+智能合約”管理,每筆支出可追溯。
3、 建立容錯機制 允許30%至50%的項目“戰略性失敗”,失敗團隊需提交方法論報告,和失敗因素原因分析的報告,且不影響后續申請資格。
4.建立獨立項目審查委員會 由退休院士、科幻作家、青年網紅組成,可突擊檢查任何實驗室,審查所有的學術方案,學術理論。
5.建立學術安全邊際。在類似基因編輯、AI倫理等領域設立"雙院聯合審查權",即中科院和青科院聯合審查。
第十七條 生活待遇與工作保障
1、入選者可享受“學術公務員”待遇 基礎年薪為當地公務員的2.5倍—5倍,績效獎金與創新成果掛鉤。
2、 由地方政府提供人才公寓 優先解決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問題。
3、設立“學術攻關休眠期” 經過本院學術委員會的討論和審核之后,允許連續3年無產出者帶薪閉關,特殊項目可再延長1個周期。
4、學科處置權 青年學者們可通過年度、季度的學術會議投票決定具體學科的存續,一般連續3年無突破的學科可自動解散。但對于有突破性的原創思想,和創新技術萌芽,經過評議后可繼續存續。
第十八條 監督機制
1.內部監督 監察與評估委員會定期審計經費使用、評審流程,對違規者視情節予以通報批評、取消資格、追回經費等處罰。
2.外部監督 公開舉報電話與網絡平臺,接受社會公眾、媒體監督;每年發布《創新生態發展報告》,披露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經費使用詳盡等情況,做到筆筆有來歷,筆筆有合理的歸處,包括審批者、使用者親筆簽字等內容,上述所有內容對全社會進行公示。( 項目內容涉密的不公示,由國家主管機構備案。)
第十九條 檔案管理
建立量子級別加密的電子檔案系統,記錄委員科研經歷、創新成果、評審意見等信息,檔案終身留存,作為人才評價、項目申報的重要依據;嚴格保護個人隱私,非經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第七章 創新文化與國際合作
第二十條 文化培育
1. 設立“學術角斗場” 根據不同學科的進展情況,定期舉辦“范式革命擂臺賽”,鼓勵不同團隊就同一課題展開辯論,對勝者在獲得資源和資金等方面進行明確傾斜。
2. 建立“學術思想創新交易所” 學者以突破性成果兌換“創新代幣”,用于申請實驗設備、組建跨機構團隊等。
3. 在中小學植入“破壞性創新課程” 建立“少年科學所”“逆境實驗室”,發掘培養青少年創新潛力,地方政府視具體情況, 應給予一定量資金的支持。
第二十一條 國際合作
1. 反向獵頭 在硅谷、慕尼黑、以色列海法等世界各國的高校、科研聚集中心地,設立各種“反向孵化器”和"獵頭站",吸引全球青年人才來華或在原地進行創新、創業。 反向吸納西方天才(年薪可無上限,有一部分入選者,需要質押上全部專利)。
2、 人機共生 允許青年學者將意識上傳至量子計算機,實現"數字永生"式科研。
3、 與國外頂尖科研各種機構開展聯合研究 人才交流項目,推動創新成果國際共享;發起“全球青年創新聯盟”,提升國際話語權。
第八章 風險防控
第二十二條 倫理審查
在AI倫理、基因編輯、病毒研究甚至反物質能量研究等類似敏感或保密領域,建立“中國科學院+中國青年科學院”雙院聯合審查機制,未經審查通過的項目不得開展。
第二十三條 熔斷機制
當某領域青年學者流失率超過30%時,自動觸發國家戰略干預,通過提高經費投入、優化保障政策等措施,來穩定人才隊伍。
第二十四條 代際緩沖
將55—65歲有成就的學者,分流至戰略咨詢崗位,提供與貢獻匹配的榮譽與收入,允許參與成果收益分成,但絕不得以“導師”名義,占用青年學者勞動成果。
第九章 章程修訂與附則
第二十五條 修訂程序
1. 本章程的修訂需由1/3以上委員提議,或由主管領導機構提出建議。
2. 修訂草案經學術委員會2/3以上委員同意,并報國務院批準后生效。
第二十六條 附則
1. 本章程由中國青年科學院學術委員會負責解釋。
本章程自國家批準之日起施行。
![]()
結語 致新世界的盜火者
如若有一天中國青年科學院真的誕生,那不是對現有體制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場“刮骨療毒”的制度革命。它拒絕成為“小號中科院”,不向學術門閥妥協,不為短期政績折腰——只為讓每個年輕人的創新夢想有處安放,讓中國的原始創新力量野蠻生長,最終在世界科技競爭的賽道上,跑出屬于青年的“中國速度”。
當梁啟超寫下"少年雄于地球"時,他或許未曾預見 21世紀的科學研究制度的“文明起義”,將不再是溫和改良,而是制度與思想的核爆。青科院的誕生,不是為了取代舊秩序,而是為了證明——當一群不被規則定義的年輕人被賦予自由時,他們能創造怎樣的奇跡。
"我們不要做舊世界的修補匠,而要成為新世界的造物主。"
——中國青年科學院全體創始者
![]()
這是一份空想性質的章程草案,但是這個草案的文字,將在中國當代網絡傳播史上留下了這樣一筆:在那個年代,曾經有人提過這樣的建議:要創建中國自己的青年科學院,通過高度創新的方式,闖出一條國家延攬中國和全世界青年才俊,進行科技創新的新賽道。
此致留文,靜候歷史的發展。
2005年9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