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星是很多魚類共有的一種第二性征。根據《魚類學》的解釋,當魚類發育到性成熟或開始進入繁殖期時,其局部位置的表皮細胞的變形物。在表皮的某些部位,一些細胞漸漸膨大,并聚集成“墊”,墊的上方最靠近外表的一些表皮細胞逐漸角質化,最后,這些細胞變成了內部充滿角質而完全失去生命的角質物。這堆角質物形成的一種結節被稱為“珠星”。珠星因為與繁殖活動有關,所以也被稱為婚配結節。
![]()
一種理科魚類的珠星剖面,圖自《魚類學》
珠星多數出現在雄性魚類的頭部(主要是鰓和吻端),部分魚類的鰭上也會出現珠星。珠星頂部的尖突程度不一,多數呈刺疣狀,用手撫摸,感覺粗糙。
![]()
一種典型的鱊亞科(高體鰟鮍)珠星
珠星一般只在生殖季節才出現,或者在生殖期間變得特別明顯。雄性個體的珠星一般表現的粗壯,數量也多;而雌性往往無珠星,即便出現,也很細微,數量非常有限。全球范圍內,已知有4目15科的魚類具有珠星,其中以鯉形目為多,而鯉形目中又以鯉科(魚丹)亞科和鱊亞科較為普遍。
下面結合作者曾經拍攝過的部分魚類,展示一下不同類群魚類的各式各樣的珠星。
![]()
大鱗馬口魚(長江上游)的珠星遍布吻部和頰部
![]()
鯽的珠星。右側為雄魚,可見鰓蓋上的珠星;左側為雌魚,可見無珠星
![]()
黑鰭鳈的珠星
![]()
江西鳈的珠星
![]()
倫氏孟加拉鯪的珠星
![]()
缺須墨頭魚的珠星
![]()
須鱊的珠星
![]()
白緣鳑鲏的珠星
![]()
彩鱊的珠星
![]()
峨眉鱊的珠星
![]()
方氏鳑鲏的珠星
![]()
高體鰟鮍的珠星
![]()
白河鱊的珠星
![]()
肯氏鱊的珠星
![]()
齊氏副田中鳑鲏的珠星
![]()
細鱗華鳑鲏的珠星
![]()
斜方鱊的珠星
![]()
越南鱊的珠星
![]()
中華鳑鲏的珠星
![]()
紫須鱊的珠星
![]()
平鰭鰍科的四川華吸鰍也具有微弱的珠星
![]()
西昌華吸鰍的珠星
來自(魚丹)亞科棘頰鱲的珠星可謂是魚類中最極致的珠星之一(或許沒有之一),其珠星上粗壯的角質墊幾乎蓋滿了整個頭部,尤其是吻端和頰部,以至于其中文正式名“棘頰”專門用于描述這一特征(該種有效性目前尚存爭議)。
![]()
![]()
參考文獻
王軍、陳明茹、謝仰杰. 魚類學[M]. 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來源:鰍之魚,作者:邱寧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