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總愛用“為你好”當借口,替他們做決定、規劃人生,卻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節奏。
![]()
好的親子關系,從來不是“我說你聽”的控制,而是“我懂你”的理解與尊重。少一點控制欲,多一點共情心,孩子才會在愛里自由生長,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1、興趣不是“任務”,是“我想試試”的勇氣
鄰居家的小宇從小被媽媽安排得明明白白:周一到周五放學后學鋼琴,周末上午奧數班、下午英語角。媽媽總說:“現在辛苦點,以后才有出路。”可小宇卻越來越沉默,鋼琴彈得敷衍,作業寫得拖沓。
直到有次學校組織科技節,他偷偷用廢紙盒做了個會動的機器人,雖然簡陋,卻讓全班同學驚嘆。老師拍著視頻發給媽媽:“這孩子動手能力超強,有沒有考慮過讓他參加科技興趣班?”
媽媽這才發現,自己眼中的“不務正業”,竟是孩子眼里閃閃發光的熱愛。她試著停了鋼琴課,給小宇報了機器人編程班。現在的小宇,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末的課程,回家還會主動查資料、改設計。他說:“媽媽現在不催我了,我反而更想做好。”
![]()
興趣從來不是被“安排”出來的,而是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窗口。當我們放下“必須有用”的功利心,尊重他們“我想試試”的小愿望,孩子才會在熱愛里找到堅持的動力。
2、犯錯不是“失敗”,是“我懂了”的成長課
小蕓的兒子樂樂是個“小馬虎”,寫作業總漏題,吃飯把湯灑在桌上,連系鞋帶都要試好幾次。小蕓一開始總忍不住糾正:“你怎么又這樣?說了多少遍了!”可樂樂反而越做越糟,有次甚至因為害怕被罵,偷偷把寫錯的作業撕了。
直到有次全家去野餐,樂樂主動要求幫忙搭帳篷。小蕓剛想阻止,丈夫拉了她一下:“讓他試試。”結果帳篷支到一半倒了,樂樂急得快哭了。小蕓蹲下來,摸摸他的頭:“媽媽第一次搭帳篷也弄不好,我們一起來看看哪里出了問題?”那天,父子倆蹲在地上研究說明書,重新調整支架,最后帳篷穩穩立住時,樂樂跳起來喊:“我成功啦!”
從那以后,小蕓學會了“閉嘴觀察”:樂樂系鞋帶慢,她就坐在旁邊等;作業漏題,她指著題目問:“你覺得這里是不是少了什么?”慢慢地,樂樂的“小毛病”少了,反而常說:“媽媽,我今天自己檢查出三個錯別字!”
![]()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更是成長的契機。當我們忍住“我來幫你”的沖動,用“我陪你解決”代替指責,孩子才會在試錯中學會擔當,在挫折里長出勇氣。
3、選擇不是“叛逆”,是“我是我”的宣言
小萱最近和我吐槽:“我女兒才12歲,就愛穿破洞褲、染彩色指甲,說了多少次‘學生要有學生樣’,她偏不聽!”我笑著問她:“你12歲時,有沒有偷偷涂過媽媽的口紅?”小萱愣了一下,突然笑了:“有啊!我媽發現后罵了我一頓,我反而更想涂了。”
上周去小萱家,正趕上她女兒在挑衣服。小姑娘拿起一件粉色連衣裙,又放下,轉而選了件寬松的白色T恤和藍色牛仔褲。小萱剛要開口,女兒先說話了:“媽,今天學校有運動會,穿這個方便。”小萱愣住,原來女兒不是“亂穿”,而是有自己的考量。
后來小萱和我聊:“我現在想通了,她愛美、愛表達,說明在認真感受生活。只要不越界,我干嘛非要她活成我的‘標準模板’?”現在,母女倆會一起討論穿搭,女兒還會教小萱怎么拍好看的自拍。小萱說:“她現在什么都愿意和我分享,因為知道我會聽。”
![]()
孩子的每一次“叛逆”,都是在宣告“我是獨立的個體”。當我們放下“必須聽我的”的控制欲,尊重他們的選擇,哪怕只是今天穿哪件衣服、周末和誰玩,孩子才會感受到被看見的幸福,親子關系才會從“對抗”變成“并肩”。
好的親子關系,從來不是“我為你鋪路,你按我的腳印走”,而是“我站在你身后,看你勇敢奔向自己的方向”。
尊重孩子的興趣,他們會在熱愛里找到人生坐標;理解他們的錯誤,他們會在挫折中學會堅強;接納他們的選擇,他們會在自由里長成獨一無二的自己。
少一點控制,多一點理解,愛的溫度,剛剛好。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