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每天掛在嘴邊的“中國”,你真的了解它的來歷嗎?
不少人覺得這倆字是“自古以來”的國名,可翻開歷史才發現,它從商周王朝一路走來,歷經春秋戰國的紛爭、唐宋元明的迭代,直到近代的條約里才正式定調,足足走了3000年。
今天咱們就順著這些線索,扒一扒“中國”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看看這倆字怎么從“天下中心”的稱呼,變成14億人的共同身份。
![]()
中國現代地圖
西周挖出1件酒器,首次寫下“中國”,當時竟不是“國家”?
1963年的秋天,陜西寶雞賈村塬的農民陳堆,在自家后院地窖里翻找東西時,無意間碰到了一個硬邦邦的物件。
拂去塵土一看,是個滿身銅綠的酒器,看著像老物件,卻沒當回事,后來干脆送給了博物館,可誰也沒想到,這件看似普通的青銅尊,竟藏著“中國”二字最早的實物證據。
這件尊后來被命名為“何尊”,考古專家清理它的內底時,發現了122個銘文,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這句,讓整個考古界沸騰了。
![]()
何尊青銅器
銘文記載的是周武王滅商后,計劃在天下中心建立都城,治理百姓的事。
這里的“中國”,指的不是整個國家,而是周人眼中的“天下中心”,也就是后來的洛陽一帶。
為啥周人會把洛陽當“中心”?這和當時的地理與文化認知有關,周人生活在黃河中下游,這里土地肥沃、禮樂興盛,而周邊的部族被稱為“四夷”。
因為在周人看來,只有自己居住的地方才是“禮之所在”,到后面地盤大了,所謂“禮之所在”的范圍也才隨之變大,直至覆蓋后來的秦漢王朝大部分地區。
![]()
周朝版圖
這種認知在文獻里也能找到印證,《尚書?武成》中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在鎬京建都,曾提到“予有亂臣十人,中國亂矣”。
這里的“中國”同樣指王都,意思是朝中臣子出了問題,都城要亂了。
不僅如此,陜甘地區后來還出土了多件西周青銅銘文,上面頻繁出現“中國”二字,但無一例外,都只指向王都或宗周核心區,從未涵蓋整個疆域。
可見在西周時期,“中國”更像一個“文化+地理”的雙重符號,標志著周王朝的正統地位,卻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名,這便是“中國”最初的模樣。
![]()
周武王
春秋戰國到唐宋,誰搶著稱“中國”誰就“正統”?連少數民族都認!
從西周往后,天下格局慢慢變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松動,諸侯們紛紛爭霸,可誰都想搶“中國”這個名頭。
為啥?因為在當時的認知里,只有占據“中國”之地、傳承禮樂文化,才能算正統政權。
![]()
春秋戰國
《左傳》《戰國策》里就有不少這樣的記載,魯國大夫在外交場合常說“我中國也,豈其居處而貳心”,意思是我們是禮義之邦,怎么會有二心?
趙國、燕國也常以“我諸夏”“我中國”自居,把自己和周邊的“蠻夷”區分開。
![]()
戰國時期的地圖
這時的“中國”,已經從西周的“王都”擴展成了“文明共同體”的代稱,誰認同這種文化,誰就敢稱“中國”,但它依舊不是統一國家的名字。
這種“正統之爭”到了魏晉南北朝更明顯,當時天下分裂,曹家占據北方后,便將自己統治的區域稱為“中國”,以此證明自己才是漢室正統的繼承者。
南方的政權不服氣,反過來罵北方是“虜”,堅持自己才是“中國”,這種互相爭奪“中國”名號的現象,恰恰說明這兩個字已經成了政權合法性的“硬指標”。
![]()
曹操在影視劇中的形象
不僅如此,有意思的是,后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跟著搶起了“中國”的名頭。
遼朝蕭太后執政時,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在外交文書里直接自稱“中國”,把宋朝擺在平等的位置。
金朝完顏亮遷都燕京后,更是強調自己“居中國之正”,還仿照漢制制定禮樂,到了元朝,忽必烈建立政權后,在給日本的國書里明確寫著“中國之君,元也”,把日本、高麗列為外夷。
這是少數民族王朝首次在官方文書里正式稱“中國”,也讓“中國”的范圍跳出了漢人的疆域,開始向多民族國家的符號轉變。
![]()
元世祖忽必烈
1842年1紙條約,讓“中國”從“自家稱呼”變成“國際代號”
如果說古代的“中國”是中國人的“自家稱呼”,那1842年的一紙條約,徹底把它推到了國際舞臺上。
這一年的8月29日,南京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清政府代表簽下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中國”首次以“國家”名義出現在國際文書里。
當時英國人在條約里用的是“China”,清政府為了在外交上保持“對等”,在英文本里對應寫成“ChinaEmpire”,翻譯成中文就是“中華帝國”,或者“大清中國”。
![]()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
在此之前,清政府對外一直自稱“天朝上國”,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通用國名,可面對列強的要求,必須有一個能和“Russia”“France”并列的稱號,“中國”就成了最佳選擇。
這種變化在后來的條約里更明顯,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北京條約》中,清政府的外交函電里頻繁出現“中國大清國”“皇清中國”的說法,提到領土時用“中國地方”,提到政權時用“中國政府”。
但有意思的是,清廷內部的文書卻沒變,皇帝的上諭、大臣的奏章里,依舊用“大清”“本朝”,“中國”只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時用,成了名副其實的“外交專用名”。
![]()
清朝官員和外國外交官合影
而真正讓“中國”被國際廣泛認可的,還有一批駐外使節的推動。
同治、光緒年間,曾紀澤出使英國時,在與英國外交部交涉伊犁問題的函件里,直接署名“中國使臣曾紀澤”,郭嵩燾在擔任駐英公使時,也在各類文書里堅持用“中國”代指國家。
這些舉動慢慢讓西方列強接受了“China=中國”的對應關系,“中國”不再是中國人的“自說自話”,而是成了國際社會公認的主權國家代號。
![]()
清朝時期的黃龍旗
民國改國號、新中國定稱呼,“中國”終于成14億人的“共同身份”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就職宣言里宣布“廢除清朝國號,定名為中華民國”。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中國”不再只是文化符號或外交代號,正式成為現代國家的簡稱,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
當時的變化隨處可見,外交部改名為“中國外交部”,公文落款變成“中華民國政府”,國徽上印著“中華民國”,旁邊卻標注著“中國”。
![]()
國父孫中山
1913年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里,還專門寫下“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條款,從法律上明確了“中國”與國家疆域的綁定。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中國”從“心里的認同”變成了“紙上的確定”。
不過其實在這之前,“中國”就已經悄悄走進了民間。
清朝晚期,北京、南京這些大城市里,街頭玩耍的孩童被問到“你是哪國人”時,都會脫口而出“中國人”,茶館里的說書先生講歷史,也常把“我中國如何如何”掛在嘴邊。
![]()
民國時期的老百姓
這種認知到了民國時期,更是成了全民共識,不管是南方的商人,還是北方的農民,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中國”成了超越地域、身份的共同標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同時明確“中國”作為國家的簡稱繼續使用。
從這時起,“中國”徹底完成了蛻變,它不再是西周的“王都”、近代的“外交名”,而是擁有明確疆域、14億人民、完整主權的現代國家名稱,成了每個中國人最鮮明的身份標識。
![]()
新中國成立
結語
講到這里,你該明白“中國”這倆字的分量了吧?
它不是字典里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何尊上122個銘文中的鄭重承諾,是《南京條約》上無奈卻堅定的印記,是民國護照上跨越山海的標識,更是今天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根”。
從周武王計劃在洛陽建都的那一刻,到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的宣言,再到新中國成立時的莊嚴宣告,“中國”走過的3000年,其實就是中華文明從“天下中心”到“現代國家”的成長史。
它見證過盛世繁華,也經歷過風雨飄搖,最終成了14億人共同的身份,這份傳承,不是偶然,而是無數中國人用文化、用認同、用熱血守護下來的。
信息來源:你知道“中國”名稱源于何時嗎?
河北省公安廳 2012-06-29
![]()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