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731》預告片,讓我們知道侵華日軍731部隊在中國用活人研制細菌武器,以及細菌戰的反人類暴行。在抗戰那個艱苦年代,中國抗戰百姓雖然沒有疫苗和缺醫少藥,一些民間郎中卻用土藥方熬成的“大鍋藥”對抗日軍的細菌戰,讓死亡率驟然減少,取得了頗有成效的實戰效果。
![]()
731(趙林山執導的戰爭片)
如在1941年11月,湖南常德籠罩在一片戰時的恐慌之中。當時,日軍戰斗機如猙獰的惡鷹,低空掠過城區,然后投下了許多不明的布包。
幾天之后,常德市區和周圍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大量患上鼠疫的病人都是高燒不退、咳血不止,通常在發病數小時內就痛哭離世。
這時候的常德,在抗戰時候缺醫少藥,正規醫院也就僅僅兩家,且藥品儲備匱乏。在眾人發愁之際,有一群背著藥箱,身著長衫的民間郎中主動站了出來,用藥方熬出了一鍋鍋“救命藥”,不少百姓喝下藥之后,病情獲得了緩解。
這不是虛構的抗戰故事,乃是記載在《常德市志》《湖南抗戰檔案史料》中的真實歷史故事。這些民間郎中用自己掌握中藥知識和土藥方,熬成的“大鍋藥水”,不僅是抗戰百姓對抗日軍細菌戰的絕妙藥方,也書寫了人類戰爭史上最悲壯的公共衛生防御史。
![]()
AI制作
一 日軍細菌戰,無聲地屠殺
抗戰時候,資源貧瘠的島國日本為了解決常規武器耗費資源的短板,違反了《日內瓦國際公約》的人道主義精神,設立731、榮字1644等細菌武器研究部隊,打著防疫和給水的幌子,從事以活人為細菌武器實驗材料的罪惡勾當。同時,又把研究出來大量的細菌武器投放到中國戰場上,目的就是要在中國戰場上速戰速決,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斗志,
根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解密的《日軍在華實施細菌戰檔案匯編》(2015年出版)記載,1940年至1942年,日軍731部隊在浙江、湖南等地發動了至少10次大規模細菌戰。
1940年浙江衢州鼠疫事件乃是最為典型的案例。當時日軍飛機在衢州、寧波一帶投撒的跳蚤攜帶鼠疫桿菌,導致當地疫情大爆發,僅衢州一地就造成200余人死亡。
最令人觸目驚心,就是日軍喜歡在醫療資源匱乏的農村地區投毒,目的就是測試細菌武器在無現代醫療條件下的殺傷力,但實質卻令廣大農民患上了疾病,甚至不少留下了后遺癥。
![]()
在日軍慘無人道的細菌戰攻擊下,抗戰時候的中國,積貧積弱,中國戰場上的醫療狀況也是令人窒息。根據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衛生署報告,國統區每萬人僅有0.2名醫生”[1],對抗細菌的抗生素、青霉素屬于天價的奢侈品,疫苗更是普通民眾聞所未聞。根據一名叫李祖蔚的常德細菌戰幸存者回憶:“當時醫院早被飛機炸平了,發高燒的人躺在路邊,快死的人連買棺材的時間都沒有。”
二 民間三大抗疫奇招
在日軍慘無人道的細菌戰肆虐下,中國百姓在疫苗缺位、藥品斷絕的困境中,中國千年傳統的中醫就成為普通百姓對付日軍細菌戰的盾牌。當時,擁有傳統中醫技術的中醫生,也就是郎中挺身而出,用自己學到和祖傳的中醫中草藥知識,主動為百姓熬一鍋鍋沸騰的草藥湯,創造了民間防疫的奇跡。
民間郎中治療日軍細菌戰引發的傳染病,并不是盲目用藥,乃是傳承千年中醫的“瘟疫”理論。
![]()
AI制作
在中醫看來,鼠疫、霍亂屬于烈性傳染病,乃是屬于“溫病”的范疇,也就是由“熱毒之邪”入侵人體造成的。因此,治療鼠疫、霍亂等烈性傳染病,需要以“清熱解毒、扶正祛邪”。在這中醫理論應用在抗戰的民間疫情防疫,那是熬“大鍋藥”給患者。
民間抗疫奇招一:鼠疫克星——“解毒活血湯”
當時,民間中醫對抗細菌戰疫情的三大抗疫奇招。如第一,民間郎中就是用“解毒活血湯”,去搶救鼠疫患者的生命。
在1941年日軍在寧波細菌戰,寧波鼠疫爆發時,老中醫范文虎改良清代名方“解毒活血湯”,也就是用連翹、柴胡、葛根、當歸、桃仁、紅花等配方,煎煮后熬成大鍋湯,健康民眾服用為預防,患者加倍劑量。這樣,在寧波鄞縣姜山鎮300名服藥者中,死亡47人(15.6%),未服藥者死亡率達62%,還是頗有效果。
![]()
AI制作
在國民政府衛生署1946年編寫的《常德鼠疫調查報告》,在日軍細菌戰爆發的鼠疫疫情時候,常德城內有三個街區的百姓,堅持引用郎中用金銀花、連翹、薄荷、甘草配制熬成的“大鍋藥”,結果這三個街區的鼠疫感染率僅為 1.2%,遠低于全城平均 5.8% 的感染率。
飲用“大鍋藥”的人群中,即使出現輕微病情,也大多能逐漸康復,死亡率不足 5%,與未飲用者 30% 以上的死亡率相比,堪稱“奇跡”。
浙江義務老中醫樓樟法熬制的“大鍋藥”不僅供應本村,還通過商販傳遞到周邊村鎮。當時,飲用“大鍋藥”的12個村莊,鼠疫死亡人數總計不足 80 人,未飲用的相鄰 6 個村莊,死亡人數超過 300 人。為了表彰老中醫樓樟法的治病救人,義烏縣政府還特意給他頒發了“濟世救人”的匾額,贊許他做出的貢獻。
![]()
AI制作
第二,霍亂:石灰+藿香的“土法滅菌”
為了消除霍亂病毒,當時民眾在每口井投入石灰50斤,街道潑灑5%石灰水,借此消毒,殺滅霍亂病毒。同時,藿香、蒼術、陳皮煎湯,配合大蒜搗汁服用成治療霍亂病的藥湯。服用此大鍋湯的民眾,霍亂死亡率從51%降至11%。
第三,傷寒疾病:青蒿黃芩湯
當時河北阜平村民,誤將治瘧疾的青蒿(含青蒿素前體)用于傷寒發熱患者,發現退熱效果顯著。于是經過衛生處改良,熬成了“青蒿黃芩湯”,使傷寒患者康復周期縮短40%。
如1942年日軍轟炸云南保山之后,當地郎中連夜支起百口大鍋,根據《滇南本草》記載的防疫方劑,用板藍根、蒲公英、金銀花等數十味草藥熬制的湯劑,為逃難百姓提供免費湯藥。根據《保山縣志》記載,在抗戰時候,服用人群傷寒發病率較未服用者大約降低73%。
![]()
AI制作
這些疾病治愈奇跡的背后,也是由于“大鍋藥”有多么神奇的療效,卻是這些中藥材精準契合了當時的防疫需要。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這些草藥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同時,老百姓集體服用“大鍋藥”,也有了心理上慰藉,減少對疾病的恐慌情緒,再加上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形成了“藥物+行動”對細菌戰的雙重防護。
郎中“大鍋藥”幕后的血淚故事
如在抗戰的浙江衢州航埠鎮,村民們自發成立“送藥隊”,青壯年都是輪流值守大鍋,老人孩童們用陶罐分裝藥湯。就是這一種集體互助的防疫網路,活生生在細菌戰中撕開一道生命通道。
但在抗戰細菌戰的艱苦環境中,“大鍋藥”的熬制與發放,也不是一帆風順,幕后也是郎中們辛苦付出的血和淚,以及那一份責任意識和擔當。如在河北定縣,郎中李培生為了湊齊熬藥的藥材,冒著被日軍封鎖的危險,獨自一個人進山采挖板藍根、金銀花。在途中,李培生雖然被日軍巡邏隊發現,在逃跑時候腿部中彈受傷,卻為了治病救人,依然堅持把藥材送到村莊。
![]()
AI制作
在寧波疫情爆發時候,郎中們為了“大鍋藥”能即使送到百姓的手中,成立了專門的“送藥隊”。當時,郎中隊的隊友們背著藥桶,穿梭在寧波鼠疫大爆發的街巷中,挨家挨戶為民眾送藥湯。在1940 年 11 月,就有 5 名郎中在送藥過程中感染鼠疫去世,他們的名字至今可在寧波的“細菌戰受害者紀念碑”上。
在晉察冀邊區,民間郎中和當地百姓利用竹篩、彈殼等簡陋工具,將中藥制成丸劑和片劑,抑制瘧疾、流感等疾病的傳播和蔓延。
抗戰時候,中國民間郎中為救治百姓的努力,可謂是“一鍋草藥,救一城百姓;一顆仁心,抗萬千細菌。”
![]()
結語
可以看到,抗戰時候的民間郎中,雖然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也沒有豐厚的資金報酬,更沒有基本的防護措施,卻憑借所掌握的中醫知識,以及“醫者仁心”的胸懷,堅持在細菌戰的防疫一線上。這些郎中用盡心血熬制的“大鍋藥”,乃是對抗細菌戰的“武器”,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饒和團結互助精神的象征。
現在,中醫藥仍在抗疫中發揮作用,從抗戰的“大鍋藥”到新冠“清肺排毒湯”,治療疫情的千年醫學智慧從未褪色。
參考文獻: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侵華日軍細菌戰檔案匯編》,2016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