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美國政治景觀中,Z世代(通常指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性別分歧。這種分歧不僅體現在選舉支持率上,還延伸到人生目標、價值觀和社會議題上。
根據最近的民調數據,Z世代年輕男性中約47%支持總統川普,而年輕女性僅有26%持相同觀點。更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生成功定義上,支持川普的男性將“擁有孩子”視為首要目標,而支持哈里斯的女性則將其排在倒數第二位。這種現象被一些觀察者形容為“不是政治,而是文明的分裂”。這一分歧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性別差距,遠超2008年的僅5個百分點,如今已擴大到超過50個百分點。
今天我想聊聊其成因、表現及潛在影響。
![]()
數據揭示的驚人分歧
多項權威民調一致印證了這一趨勢。NBCNews、Gallup、華爾街日報和公共宗教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Z世代男性向右傾傾斜了29個百分點,更傾向于支持川普;相反,女性則向左傾傾斜了30個百分點,支持拜登/哈里斯陣營。2025年NBCNews的一項最新民調進一步深化了這一洞察:Z世代男性對川普的表現支持率達47%。
這一分歧在選舉行為中尤為明顯。2024年大選后分析顯示,Z世代男性中56%投票給了川普,而女性僅有40%。
根據Tufts大學的“公民學習與參與信息與研究中心”的選舉數據,年輕男性對川普的支持率高達56%,領先哈里斯14個百分點;其中,年輕白人男性支持川普的比例更是達到63%,年輕拉丁男性也以49%支持川普,顯示出顯著的種族多樣化支持。
皮尤研究中心的分析進一步證實,川普在50歲以下男性(包括Z世代)中的支持率從2020年的43%上升到2024年的49%,實現了近10個百分點的增長。
Rutgers大學的“美國婦女與政治中心”的數據也顯示,18-29歲年輕男性中近半數(48%)投票支持川普,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
更年輕的青少年Z世代男孩(18歲以下)比年長Z世代男性更保守25個百分點,這暗示分歧可能在未來進一步加劇。
此外,哈佛青年民調顯示,Z世代男性對哈里斯的領先優勢僅為17個百分點,而女性則領先47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反映了更深層的社會轉變,其中川普在Z世代男性中的支持增長尤為突出,特別是在經濟、移民和關稅等議題上,NBC民調顯示Z世代男性對川普政策的支持率高出女性約20個百分點。
分歧的成因:教育、社會媒體與身份認同
Z世代性別差距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教育水平的差異發揮了關鍵作用。年輕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更高(約60%大學入學率為女性),這往往與更進步的政治觀點相關聯。她們更傾向于接觸多元文化和女權主義議題,從而轉向左翼。相反,許多年輕男性感到在教育和就業機會上被邊緣化,導致他們轉向保守主義,尋求“傳統男性角色”的認同。
其次,社交媒體的影響不可忽視。平臺如TikTok和Instagram強化了性別化的內容算法:女性用戶更多接觸女權、氣候變化和LGBTQ+議題,推動她們向左傾;男性則暴露于反女權主義或“紅丸”理論(指覺醒于社會不公)的視頻,導致右傾。例如,2025年路透社報道指出,這種算法分化在全球范圍內加劇了Z世代的性別政治鴻溝。
此外,經濟壓力和身份政治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Z世代面臨高房價、通脹和就業不確定性,男性往往將這些歸咎于“全球化”和“移民政策”,轉向川普式的民粹主義。女性則更關注生殖權利(如墮胎)和性別平等,這些議題在2016年川普上臺后激化,推動她們向激進方向發展。全球研究顯示,這種“歷史性逆轉性別差距”并非美國獨有,在韓國、德國和英國,年輕男性也轉向右翼,而女性更左傾、激進。
價值觀與議題的分裂:從家庭到社會政策
分歧的核心在于價值觀的根本差異。支持川普的Z世代男性將“家庭優先”視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將擁有孩子排在首位;相反,支持哈里斯的女性優先考慮職業發展、個人獨立和情感穩定,將孩子排在倒數。NBC民調顯示,這種分裂延伸到婚姻觀:年輕男性更傾向于傳統家庭模式,而女性強調財務獨立和情感健康。
在具體議題上,分歧如峽谷般寬闊。墮胎合法化上存在37個百分點差距,女性強烈支持,而男性更保守。兒童選擇性別認同議題有35個百分點分歧;移民政策(如建墻)和延長川普減稅政策則有43個百分點差距。這些分歧反映了更廣的意識形態鴻溝:52%的Z世代女性自認民主黨人,而男性中保守派比例更高。
![]()
潛在后果:從選舉到社會結構的重塑
這種性別分歧的后果遠超政治選舉,而是為美國社會注入新活力。首先,在個人層面,它正重塑Z世代的社交和情感生活。28%的Z世代單身人士表示,政治觀點差異會讓他們拒絕約會對象,這高于千禧一代的21%。這種“政治分化”雖可能使友誼和關系更具選擇性,但也鼓勵個體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促進更穩定的長期關系。年輕保守男性和進步女性在人生目標上的差異,實際上反映了Z世代男性對傳統家庭價值的積極回歸,這有助于緩解現代社會中的孤獨感和心理健康挑戰,通過強調社區和責任感來增強個人韌性。
其次,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深遠。一個在家庭觀上逐步回歸傳統的國家,將通過Z世代男性的轉變,推動生育率回升和婚姻率的穩定,盡管當前美國生育率已降至1.6以下,但保守價值觀的興起正被視為潛在轉折點。這有助于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支持更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福利系統。
政治上,這種分歧將重塑選舉格局:Z世代男性持續向右傾的積極轉變,將注入更多活力到辯論中,使未來選舉更注重實際議題如經濟和安全,而非單純的身份政治。這種動態可能激發創新的政策解決方案,在移民、氣候和性別權利等領域,促進更平衡的對話和務實改革。
最后,從全球視角看,這種分歧正“重塑民主”,為民粹主義提供健康表達渠道。路透社報道指出,這種轉變在韓國、德國和英國等國也顯現,Z世代男性的保守覺醒被視為對所謂的“全球化”的積極挑戰,將推動國際關系向更注重本土普通民眾的利益方向發展。
![]()
結語:尋求對話與橋梁
Z世代的性別差距不是簡單的政治分歧,而是美國社會深層裂痕的鏡像。它提醒我們,未來的分裂可能不是基于種族、階級或財富,而是性別。年輕男性轉向保守,女性奔向極左,這不僅影響選舉結果,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后果,如家庭解體和人口危機。要彌合這一鴻溝,需要更多跨性別對話、教育改革和社會媒體監管。否則,一個無法在核心價值觀上統一的民族,將面臨遠超選舉的挑戰。Z世代作為未來的主導力量,其團結與否,將決定美國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