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70分鐘狂提中國41次,改口了:合作比擊敗更強
11月2日CBS專訪炸鍋!
特朗普70分鐘狂提中國41次,突然改口“合作比擊敗更強”,可轉頭就放狠話“AI芯片絕不給他們”!
更巧的是,美財長貝森特次日就跟進,直言“未來談判仍留關稅威脅”。
前腳喊“合作”后腳“卡脖子”,這矛盾表態是真轉對華戰略,還是為選舉拉票的話術?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2025年11月2日,美國CBS《60分鐘》節目上,特朗普的表現讓全世界都看懵了。
原定一小時的節目,他硬是聊到了70分鐘。
更驚人的是,中國這個詞,從他的嘴里說了41次!
平均不到兩分鐘就提一次,比其他提到的所有國家加起來都多。
更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他反復無常的態度。
前腳剛夸中國稀土儲備太牛了,是“攢了二三十年的戰略資源”。
后腳就斬釘截鐵稱,英偉達的AI芯片絕對不能給中國。
剛承認美國對中國也有威脅,還說跟中國合作比打敗中國更能讓美國變強,轉頭又喊著要拉盟友搞“去中國化”。
這番左右橫跳,把“矛盾”二字演繹到了極致。
其實,特朗普不是第一次高頻提中國。
![]()
2015年競選總統時,他45分鐘演講提了23次中國,辯論時甚至在40秒內喊了15次“China”。
但這次不同,他首次公開承認“合作優于對抗”,甚至罕見坦言在中美貿易爭端中自己“有些不理智”。
這相當于是自己推翻了之前的“極限施壓”策略。
另外,特朗普這話里還透著一股明顯的“商人味”。
他不再把中國塑造成意識形態死敵,而是將中美關系比作兩家超級公司爭市場,稱中國是強大的競爭者、難應對的談判者。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和內閣還演起了雙簧。
特朗普在鏡頭前釋放合作暖風,財長貝森特次日就在福克斯新聞放狠話:“未來談判仍留關稅威脅!”
甚至提及對中國稀土影響力的評估,認為美國需加快產業鏈替代。
這種一軟一硬的分工,絕非混亂,而是精心設計的談判策略。
特朗普塑“理性”人設,內閣保“施壓”姿態,為美國爭取博弈優勢。
特朗普這種左右搖擺的表現,說到底是美國想遏制中國,可又承受不起遏制帶來的代價,實在沒辦法才有的樣子。
首當其沖的就是經濟壓力,2025年10月,美國聯邦債務已經突破37.2萬億美元。
特朗普搞的關稅戰,最后反而變成美國老百姓的“額外稅”。
每個家庭一年得多掏1200美元,家電、家具都漲了價,超半數人都在抱怨通脹太離譜。
經濟壓力還直接戳中了美國農業的痛處。
![]()
中西部的農場主日子慘透了,以前那些裝滿大豆玉米、排隊往中國運的貨輪沒影了,連續好幾個月訂單幾乎為零。
倉庫里的糧食堆得像山,有的農戶現金流撐不住只能低價甩賣,有的囤著等行情卻眼看著糧食發霉。
雖說10月底中美談攏,中國開始買大豆了,但之前的損失早補不回來了。
不光經濟、農業扛不住,美國的科技和軍工更被中國的稀土反制捏了軟肋。
中國雖只占全球稀土儲量的37%,卻憑借數十年技術積累,掌控了全球90%以上的精煉產能。
小到手機、新能源車,大到F-35戰機,都離不了這“工業維生素”。
2025年10月中國升級管制后,美國軍工和高端制造業直接卡了殼。
美國專家分析指出:重建本土稀土產業鏈至少需要15年,投入更是天文數字。
![]()
此外,企業界的抱怨聲也讓特朗普坐不住了。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公開批評關稅政策“短視”。
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因芯片出口限制損失慘重,技術迭代被迫放緩。
特朗普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對華遏制可能損害自身創新生態。
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成為現實,再瘋狂的政客也得掂量后果。
美國當前的困境,本質是2017年對華政策轉向的直接惡果。
當年特朗普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宣告對華接觸失敗,轉向全面戰略競爭。
拜登政府后續加碼科技封鎖與盟友圍堵,試圖通過“脫鉤”遏制中國。
![]()
但這種“負和博弈”的代價,如今已全面爆發。
貿易戰沒縮小逆差反而推高通脹,“去中國化”在產業鏈上處處碰壁,連盟友都對排華“小圈子”顧慮重重。
面對美國一邊放“合作信號”、一邊流“關稅威脅”的“雙簧戲”,中國的反應一直很平靜。
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時,只說了一句“中美關系穩定發展對兩國都好”,沒有過多的情緒,也沒有激烈的表態。
這種淡定不是裝出來的,而是來自實打實的底氣。
最大的底氣來自產業鏈,除了稀土這張王牌,中國在新能源電池、太陽能板、5G技術等方面已經遙遙領先。
這些產業不只是拉動經濟的引擎,更是扛住外部壓力的硬盾牌。
![]()
另一重底氣,是咱們龐大的內需市場。
14億人的消費能力擺在那里,不僅能消化自己生產的東西,還能吸引全球資本。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25年7月的調查也說了,八成多在華美國企業不光沒打算撤走,還反過來逆勢擴大投資。
離開中國,意味著失去全球競爭力。
更關鍵的是,中國應對時始終保持著戰略定力與智慧。
中國的應對清晰有力:精準反制與擴大開放并舉。
正如外交部所強調:對話協商是解決分歧的唯一正途。
這種“以靜制動”,源于對美國政治周期的深刻理解。
不被短期話術迷惑,不陷入惡性對抗。
從當前局勢看,中美關系很難再回到單一的合作或對抗,更可能進入斗中有合、合中有斗的新常態。
經貿領域或有有限合作,但科技遏制與地緣博弈不會停止。
氣候、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可能成為合作突破口。
說到底,特朗普70分鐘41次“點名”中國,與其說對華政策轉向,不如說是美國現實困境的無奈投射。
當債務高企、通脹難消、反制刺痛,再強硬的政客也得低頭。
這41次提及,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國內政治秀。
夸中國顯格局,罵中國煽民粹,談合作穩商界,每一句都是給特定選民聽的“標簽”。
![]()
對中國來說,不管美國那邊怎么“變臉”,最核心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
夯實科技根基,擴大內需市場,堅持開放合作。
特朗普的“變臉”大戲或許還會繼續上演,但只要中國保持戰略定力,踏踏實實辦好自己的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歷史早已證明: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
參考文獻:
1.深圳新聞網:《特朗普:比起打敗中國,和中國合作能讓美國更強、更出色、更具影響力》2025-11-04
![]()
2.新浪財經:《特朗普專訪“中國”含量超標:70分鐘狂提中國41次俄羅斯14次日本8次歐洲多國直接被忽略》2025-11-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