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禰衡,大家就容易想起《三國演義》里,禰衡裸衣擊鼓罵曹操的橋段。由于曹操被羅貫中刻畫成奸臣的形象,所以禰衡公然罵曹操,自然就是正義的形象了。那么,真實歷史上禰衡是什么樣的,他問何罵曹操呢?
![]()
史書記載,禰衡少有才辯,性情剛傲,好侮慢權貴。孔融激賞其才性,稱贊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礫”,多次向漢獻帝和曹操舉薦。曹操召見禰衡,但禰衡素來蔑視曹操,自稱狂病,不肯往見。曹操強召作鼓史,禰衡則當眾裸身擊鼓,反辱曹操。
孔融責備禰衡,禰衡答應去見曹操,結果禰衡故意很晚才去,并穿著普通單衣、纏著普通頭巾,手里拿著三尺長的大杖,坐在曹操大營門口,用大杖捶著地大罵曹操及其先祖,無所不至。曹操大怒,但沒有殺禰衡,而是派人把他送到劉表那里去了。
歷來認為,禰衡罵曹操,就是因為性格剛傲,加之看不慣曹操的所作所為。其實細究一下,背后還有其他原因:
禰衡的政治立場
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興平中,避難荊州。建安初,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于刺字漫滅。——《后漢書·文苑列傳下》
從《后漢書》的記載來看,禰衡大概率是寒門出身,因為關于他的家世只字未提,只說了他是平原郡般縣人。史書記載,如果是世家出身或者父祖做過什么官的,肯定會提一下,禰衡啥都沒有,估計就是個寒門出身的讀書人。
![]()
興平年間(194-195年),禰衡本來在荊州避難,后來從荊州來到許都。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所以一時之間許縣云集了天下英才。禰衡來到許縣后,懷揣著自己的名刺,結果卻沒有人賞識引薦他,以至于名刺上的字都磨得看不清了。
后來就發生了著名的禰衡品評人物的故事了。有人問禰衡說:“為什么不去投奔陳長文(陳群)、司馬伯達(司馬朗)?”禰衡回答說:“你想讓我結交宰牲賣酒的人嗎!”
![]()
有人又問:“當今許縣里,誰最有才?”禰衡只看重魯國人孔融和弘農人楊修,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有人又問他:“曹公(曹操)、荀令君(荀彧)、趙蕩寇(趙融)都可以稱得上是蓋世嗎?”
禰衡沒怎么評價曹操,他見荀彧長得帥、趙融是個大肚子便說:“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臉去吊喪,趙稚長可以讓他管理廚房膳食。”其意指荀彧也就只有臉長得好看而已,而趙融則是個只會吃肉的家伙。眾人聽后都對禰衡切齒。禰衡恃才傲逸,臧否過度,認為對方不如自己就不和他說話,因此多遭人恨。
![]()
其實我們分析一下,禰衡為何誰也看不上,甚至連荀彧都被貶得一無是處?是因為禰衡的出身和遭遇,因為他的政治立場。
禰衡到許都,自然是想為朝廷、為漢獻帝效力的。但由于其是寒門士子出身,所以即使他的名刺磨平了,也沒有人舉薦他,因為東漢是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做官的途徑基本為世家大族所把持。陳群、司馬朗都是出身世代官宦的大族,而且又是曹操的鐵桿,所以禰衡對他們惡語相向。
荀彧、趙融也都出身名門,但荀彧、趙融并非百分之百倒向曹操,他們一方面與曹操合作,一方面也為漢獻帝做事,所以禰衡對他們的惡感稍差。而孔融則是妥妥的忠直之臣,敢于硬懟曹操的;而楊修之父楊彪,也是跟隨漢獻帝的,所以禰衡對于孔融、楊修有好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禰衡痛恨曹操就不那么難理解了。而且197年曹操把楊修的父親楊彪下獄,并且殺了議郎趙彥,以此加強自己的權威。所以結合起來看,禰衡本來想到許都為朝廷效力,卻郁郁不得志,只有孔融、楊修認可禰衡。但由于曹操的存在,禰衡沒法直接見到漢獻帝,所以禰衡視曹操為自己最大的敵人。
寒門士子的無奈與苦澀
當然,禰衡不光罵曹操,據史書記載他還罵劉表、罵黃祖,并導致自己最終被殺。這就不得不分析一下禰衡個人的性格了。
![]()
禰衡到荊州后,劉表和荊州的士大夫早就佩服禰衡的才氣、名聲,禰衡來后非常尊敬地對他,寫的文章、言談議論,沒有禰衡的意見就不能定下來。不久之后,禰衡又侮辱、輕慢劉表,劉表深感恥辱,不能容忍,認為江夏太守黃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禰衡又送給江夏太守黃祖。
當時黃祖屯兵夏口,黃祖的長子黃射和禰衡關系好,與他一同到夏口。黃祖也能善待禰衡。禰衡替黃祖做文書方面的事,孰輕孰重、孰疏孰親,都處理得很恰當。黃祖拉著禰衡的手說:“先生,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說的話一樣啊。”
![]()
后來,黃祖有一次宴請賓客,做黍臛款待他們。黍臛做好后,先放到禰衡面前,禰衡自己吃飽而不顧身邊的人,之后又拿著黍玩起來。當時有個叫張伯云的人也在座,拿禰衡開玩笑說:“禮教云何而食此?”禰衡不回答,依舊在玩弄黍。
黃祖說:“處士,不應該回答他嗎?”但禰衡出言不遜,對黃祖說:“君子寧聞車前馬屁?”黃祖很難堪,就斥責禰衡。禰衡熟視黃祖,罵到:“死鍛錫公!”黃祖非常生氣,派伍伯抓著禰衡的頭拉他出去,禰衡大罵不止,黃祖下令絞殺禰衡。禰衡死的時候年僅二十六歲。
縱觀禰衡短暫的一生,幾乎是懟天懟地懟空氣,很少有人能讓禰衡滿意。前面我們分析了禰衡罵曹操的原因,但劉表、黃祖一開始其實與禰衡相處的并不錯,可惜過不了多久,禰衡就侮辱輕慢他們,最終導致殺身之禍。
禰衡沒有根基,沒有家世,有些才華,但難以出頭,所以“毒舌”、“譏諷時弊”就成了他的武器。憑借這種行為,禰衡為自己贏得了“剛直敢言”的名聲,可惜卻仍然沒有人重用他。
表面上禰衡是個“噴子”、“憤青”,敢于挑戰權貴,藐視世家豪族,但其實這背后的底色卻是——深深的自卑。不知為何,我似乎多少有些能夠理解禰衡內心的糾結與掙扎。正如許多年前,我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第一次從村里來到縣城的感覺……
另外多說一句,與禰衡交好的孔融、楊修,最終都死在曹操手里。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盧弼《三國志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