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漁民在一次偶然的海上作業中,發現了海底竟隱藏著72座完整的古代村莊,這些村莊保存著明代的生活痕跡,包括青磚瓦房、石牌坊、古井、祠堂甚至日常生活用具如石磨和漁網等。
![]()
這一發現證實了當地流傳四百多年的“海神發怒沉村”傳說并非虛構,而是基于真實的歷史事件——1605年瓊北大地震導致陸地沉降,村莊整體陷入海底。這一事件在《瓊臺志》等明代史料中均有記載,如今通過現代考古技術得以驗證。
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北部發生了一場震級高達7.5級的特大地震,震中位于今海口市瓊山區塔市一帶。地震導致瓊山、文昌、澄邁、臨高四縣超過100平方公里的陸地沉入海底,最大下沉幅度達10米,72個村莊瞬間被海水吞沒。
據記載,地震造成“城垣崩裂,橋梁盡毀,田地鹽堿”,官方統計死亡人數超過三千人,實際損失可能更為慘重。這場災難是海南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其成因與瓊北斷裂帶的活動密切相關,當時的地殼垂直沉降運動與明末小冰期氣候導致的地表松軟共同加劇了災難的嚴重性。
這些海底村莊的發現始于20世紀80年代,當地漁民在捕魚時偶然觀察到海底有規則的人工遺跡,如石墩、刻痕礁石和建筑輪廓。隨后,考古團隊通過聲吶掃描、水下機器人和碳-14測年技術確認了這些遺跡屬于明代聚落。
水下勘察顯示,村莊布局完整,街道、祠堂、牌坊甚至生活用具如萬歷通寶銅錢和青花瓷片均保存較好,仿佛時間定格在了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考古專家指出,這是中國唯一被確認的海底地震廢墟,其規模與完整性在全球范圍內罕見。
當地長期流傳的傳說稱,這些村莊的沉沒是由于村民未祭祀海神,導致龍王發怒而降下災難。然而,地質學研究揭示了真實原因:瓊北斷裂帶的活動引發斷層錯動,加上地震后的海嘯與海水倒灌,最終使陸地整體沉降。
盡管傳說充滿了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災害的樸素解釋,同時也體現了他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這場災難不僅改變了當地的地理環境——例如原東寨河變為東寨港,還影響了人文生態,幸存者在災后艱難重建生活,而沉沒的村莊則成為永恒的警示。
如今,這片海底村莊區域已被列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受到嚴格保護。每年5月至6月退潮期間,部分遺跡會露出水面,游客可乘船遠觀;每隔18年,極端潮汐會使海底道路和建筑輪廓更加清晰。
當地村民已轉型為導游或巡護員,通過講述地震傳說和考古發現,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專家強調,這一發現不僅是考古學上的突破,更是一面鏡子,提醒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現代科技雖能提供更好的預警和防災措施,但面對地震與海平面上升的持續威脅,仍需加強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
這些海底村莊的存在,為我們研究明代社會、自然災害歷史以及板塊運動提供了珍貴樣本。它們像一座水下博物館,保存了400多年前的生活場景,也讓后人得以窺見歷史的一瞬。未來,考古團隊計劃建設水下玻璃觀景通道,并與國際團隊合作深化研究,讓這些沉睡的村莊繼續訴說人與自然永恒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