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勞動意味著對靈魂的拯救。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并非是在貶低智力勞動,而是在強調體力勞動所具有的某種獨特的、近乎治療性的哲學價值。提醒人們通過 “體力勞動” 的思維,對抗精神困境。
這里的 “靈魂”是指人在現代社會中容易陷入的抽象概念的空洞、自我中心的焦慮、理論脫離實踐的虛無。而“拯救” 則是指通過體力勞動,讓人回歸 “真實的生活形式”,重建精神與世界的真實聯結。
![]()
維特根斯坦強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是 “直接面對世界”,而是 “通過語言和概念的框架面對世界”。我們是通過思維去理解世界,而非擁抱真實的世界。缺乏直接性和實在性,容易陷入空洞、焦慮和迷失。
而體力勞動則是與現實直接聯結的實踐,能夠消解抽象思維和概念的虛無。體力勞動同時也是有明確反饋的創造和專注當下的沉浸,能夠緩解現代社會的意義缺失、擺脫自我意識的內耗。
![]()
一、用行動對抗抽象思慮
人們時常陷入 “宏大的思慮” 當中(例如, ”期待長遠的目標”、“未來會如何”、“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等),但這些思慮的本質是 “脫離具體行動的抽象思考”,只會拖延人們的成長、阻礙人們當下的幸福、帶來許多無意義的內耗。
當你期待未來的宏大目標、或為未來感到迷茫時,不如去做一件 “具體的小事”,或實現一個“微小“的目標。
例如,用兩分鐘法則,開啟你的工作、健身或整理書桌等。
![]()
這些 “小事” 的價值,不在于 “解決了大問題”,而在于讓你從 “抽象的思慮” 回到 “具體的現實”。
專注做好當下的事情才是對過去和未來最好的交待。與其期待或糾結未來,不如先做好此刻能做的“小事”、創造和享受當下的每一個“小快樂”、發現當下的“小意義“或小價值“。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本質表現在語法之中。事物或概念的本質和意義,不是來自它對應的 “客觀實體”,而是來自它的具體使用場景,即 “如何被使用”、“與哪些場景綁定”、“能解決什么問題”。
人們要專注做好當下具體的事情,不要執著于追求長遠目標或終極意義。
![]()
二、重建與 “真實的世界” 的聯結,對抗 “虛擬疏離”
在虛擬經濟時代,我們習慣了 “線上聊天”、“線上購物”,“線上娛樂“,與 “真實的世界” 的互動越來越少。人際關系逐漸變得功利化、日漸疏離。
維特根斯坦提醒人們,不要把世界視為虛擬或冰冷的“客觀對象”,而是要通過對勞動和交往等實踐賦予其積極的意義,重構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維特根斯坦放棄父親留下的巨額遺產,曾在鄉村當小學教師,從事備課、批改作業甚至修理校舍等體力相關工作。也曾拒絕劍橋大學的教職,主動從事護工等體力工作。
![]()
正是這些體力勞動,讓他感受到 “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聯結”。幫助他平衡腦力與體力的關系。避免 “抽象思慮” 的虛無和內耗,擺脫了“哲學無法解決現實痛苦” 的迷茫。
在這一個日益虛擬化的世界里,體力勞動不僅是對抗抽象思辨帶來的精神痛苦、找到靈魂安寧的解藥,同時也是一種培養人們超越語言和概念束縛、直接體驗世界和擺脫抽象思考、通過具體行動來獲得意義的習慣。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強調的那樣,人無法脫離日常經驗和現實行動去談論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