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到了該說話的年紀卻遲遲不開口,家長往往會非常著急。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懷疑孩子“舌頭有問題”。然而,許多語言發育遲緩,尤其是自閉癥譜系的孩子,他們不說話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口腔功能問題,而是“語前技能”的缺失。
![]()
![]()
婦幼健康科普
什么是“語前技能”?
語前技能是孩子在學習說話之前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包括:溝通動機、視線追蹤、目光接觸、專注力、輪流等待、模仿能力、游戲技巧。在正常發育情況下,寶寶在一歲前就能通過這些方式與周圍人互動,比如聽到媽媽的聲音會轉頭、用手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有些孩子這些能力比較弱,若直接教他們說話,往往效果有限。
孩子不說話第一步該做什么?
孩子不開口說話,不等于不能溝通。他可能會用哭、拉你的手、指東西等方式來表達需求。因此,孩子不開口說話第一步應通過評估重點了解:
●孩子現在的溝通方式是什么?
●孩子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尋找“動機”)
●孩子會不會模仿?
●孩子的發音器官功能如何?
評估不是為了給孩子貼標簽,而是為了找到語言學習的“突破口”,為后續干預指明方向。
如何激發孩子的溝通動機?
動機是所有學習的源泉。想讓孩子開口,首先得讓孩子覺得“說話有用”!
●找到“最愛”:孩子最愛吃的零食、最愛玩的玩具、最喜歡的感官游戲(比如撓癢癢、舉高高)都是我們最好的工具。
●創造機會:孩子越喜歡什么,我們越要“小氣”。把餅干切成小塊、酸奶分次喝,目的是創造大量讓他主動溝通的機會。
●及時獎勵:只要孩子發出聲音或做出嘗試,立即給予回應和獎勵。
家長日常可以怎么做?
在學會說話前,可以給孩子的大腦輸入大量的語言信息。
●高頻輸入:在孩子玩玩具或進行活動時,重復簡單的關鍵詞,比如玩鴨子時說:“鴨子,鴨子,嘎嘎嘎。”
●情景描述:像解說員一樣描述的動作,比如孩子喝水時,我們就說:“寶寶在喝水。”這些方法能幫助孩子積累詞匯,逐步理解語言與生活的聯系。
給家長們的暖心提示
請暫時放下“孩子一定要先學會叫爸爸媽媽”的執念。我們最終極的目標是溝通,而不是某個特定的發音。多鼓勵孩子用任何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讓他們感受到溝通的威力和好處,他們才會更愿意主動開口說話。讓我們放下焦慮,從打好“語前技能”這個地基開始,耐心地、科學地陪伴孩子,走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語言之路。
本期科普專家
歐陽智
副主任醫師
廣西兒童孤獨癥篩查干預服務省級師資;兒童心理保健指導師。曾到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進修發育行為兒科、兒童保健專業。
主攻兒童保健和發育行為專科方向,擅長學習困難、兒童多動癥、孤獨癥、發育遲緩、語言障礙、學習障礙、抽動癥等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的診治。
擔任:廣西婦幼保健協會兒童保健分會委員、廣西婦幼保健協會兒童神經分會會員。
梧州市婦幼保健院
為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駕護航!
文/圖:兒童保健科
編輯:陳夢霞
審核:何慧、韋曉燕
終審:梁濤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