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誰能陪伴你,走到人生的盡頭?
肯定有人會說,父母、子女、伴侶、親人,可以陪伴自己走到人生的盡頭。
現實,真的如此嗎?貌似并不是這樣的。
人生是一場看似聯網,實際上單機的個人游戲。除了自己,其他人都只是人生這場游戲的配角,或者是NPC。
說得直白一點,人生有很多事兒,都只能自己面對。
所謂“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就是這個道理。
![]()
02
人這一生,終究是在找尋“自我”。
在《水滸傳》中,最有悟性的,莫過于魯智深。
天下無敵的林沖,一輩子窩囊,臨死前也不知道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遺憾而終,滿是悲哀。
酒肉和尚魯智深,一輩子隨性而行,行俠仗義,在聽著錢塘江水,走到圓寂的那一刻,他明白了“自己”的意義。
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什么是“今日方知我是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自我”的真相。
人活著,不是為了什么,就是為了“自我”痛痛快快過一生。只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本心,那就無憾了。
天下無敵,毫無意義。自我圓滿,才有意義。
![]()
03
歷代圣人賢士,終其一生,都在讓“自我圓滿”。
儒家的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佛家的佛陀,隨心隨性隨緣,一切從不強求。
道家的老子、莊子,遵循大道,順應自然,逍遙無拘過一生。
心學的王陽明,臨終前感慨,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你會發現,不論是從心所欲,還是隨心隨性,亦或是逍遙無拘,以及此心光明,所強調的,都是“自我圓滿”。
外事外物,都是假象。包括身邊的所有人,也都是假象。只有自己,才是真相。
沒有自己,世界變得如何,毫無意義;有了自己,這個世界變得如何,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如何,都是自己的“心”賦予自己的。
![]()
04
普通人的人生誤區,將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
人人都希望,伴侶可以陪伴自己,天荒地老,直到人生的盡頭。
人人都希望,子女/父母可以陪伴自己,長命百歲,直到人生的盡頭。
這些希望,都不過是一種“自我麻痹”罷了。
伴侶有他們的人生,我們有我們的人生,大家的人生都不一樣,如何直到人生的盡頭呢?
父母和子女也是如此。父母無法陪伴子女走到人生的盡頭。
唯一可以陪伴自己走到人生盡頭的,只有自己。
彌留之際,究竟是誰需要面對永恒的虛空?不就是自己嘛。
人生就像是一輛列車,到站了,就需要下車。每個人都只能自己下車,而不可能別人陪伴著一起下車。
![]()
05
寫到最后
人生就是一場“自我”的游戲。
在這場游戲當中,我們會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事兒。這里邊有親人、外人、陌生人等等。
但是,不論是親人,還是陌生人,本質上都是我們生命旅程中的過客。
他們只能陪伴我們一程,而無法陪伴我們一生。
正是因為誰都無法陪伴我們一生,所以我們才需要“找尋自我”,以至于讓“自我圓滿”。
這就是所謂的“今日方知我是我”。
文/舒山有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