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歐陽睿 來源 | 4A廣告文案
去年,小紅書舉辦了首屆身邊寫作大賽,以“生活小題,邀你留下大作”為題,面向全站用戶征集身邊故事。
![]()
活動收獲了上萬名作者的2.3萬篇投稿、1200萬字生活記錄,被結集出版的《我不擅長的生活》引發廣泛共鳴,再次印證了生活文學的生命力。
![]()
今年 9 月 10 日,小紅書正式啟動了第二屆身邊寫作大賽。
在開始征稿之前,小紅書想先和大家聊聊到底什么是文學,以及文學與生活的關系,于是就有了下面這支先導片《這也是文學》。
![]()
文學不屬于精英
而屬于每個普通人
與我們大眾認知里對文學的認知不同的是,這支短片里所呈現的文學更為“野生”。
影片沒有像傳統廣告片那樣邀請知名公眾人物來演繹旁白,而是通過一位普通素人桑普山駕駛員的講述,講述了三個關于文學與生活的故事。
潮汕面包車駕駛員用方言緩緩敘述。他是紙錢批發商,鎮上人笑稱他是“天地銀行”的“行長”。
![]()
短片通過三個故事,呈現了文學如何生長于泥土之中。
短片伊始,展現的是廣西石塘鎮 70 歲的農婦肖大妹坐在縫紉機前,邊寫邊畫編撰自己人生小傳的場景 。她用質樸的文字和簡單的圖畫,回溯著饑荒年代的生存記憶,那些粗糙的筆觸里,藏著一代人的集體印記 。
![]()
這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精心雕琢的文學作品,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敘事結構,卻有著最真實的情感和生活的溫度。
畫面切換到四十年前的浙江臨海,鄉野村夫、販夫走卒在勞作之余的逗趣唱和被傳唱成民間歌謠。船夫、鐵匠們喊著勞動號子,用最直白的語言表達著生活的喜怒哀樂。
![]()
![]()
這些歌謠沒有被收錄在經典的文學典籍中,卻在民間口口相傳,成為了當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而潮汕小鎮上,做紙錢批發的年輕人寫下走街串巷時的所見所想,他在紙價波動與國際錫價的關聯中,記錄著鄉村婦女的手工勞作與孤寡老人的晚景,將經濟規律與人性溫度編織成獨特的當代敘事。他的文字視角獨特,從平凡的生活瑣事中挖掘出了深刻的內涵。
![]()
在大眾的傳統認知里,文學往往是與陽春白雪、高雅藝術聯系在一起的。它似乎是少數文人墨客的專屬領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精雕細琢的創作過程。文學作品常常被放置在高高的書架上,供人仰望和欣賞。
然而,小紅書的這支短片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它告訴我們,文學并非遙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人,那些瑣碎的生活片段,都可以成為文學的素材。
![]()
農婦的人生小傳,展現了普通人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歷史的記憶;民間歌謠,承載著地域文化和百姓的情感;年輕人的生活記錄,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
它們沒有遵循傳統文學的創作規范,沒有刻意追求文學性和藝術性,卻以一種最真實、最自然的方式呈現了生活的本真。
![]()
這種 “野生” 文學,讓文學回歸到了生活的源頭,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獨特的文學作品。
小紅書選擇用潮汕方言作為短片旁白,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品牌洞察。方言承載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是用最本土、最生活化的方式講述故事的最佳選擇。
潮汕話作為漢語方言中最古老的一種,保留了古漢語的諸多特點,與文學的主題形成了微妙呼應。
短片沒有邀請知名公眾人物,而是通過一位普通素人桑普山駕駛員的講述。
這種選擇體現了小紅書對“真實”價值的堅持——文學不是精英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表達方式。
小紅書借助這支短片,打破了傳統對文學的崇高化、神秘化認知,將文學回歸到日常生活之中。品牌的營銷用意很明顯:不再只是展示完美生活,而是擁抱真實、多元甚至是不擅長的生活。
它向用戶傳達了一個信息:在這里,無論你是誰,無論你的文字多么質樸,都可以記錄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成為文學的創作者。
![]()
短片中的潮汕駕駛員道出了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就像是公路和綠化帶,沒有它,公路也能照樣運轉。可是有了它,你可以看到光的輪廓,樹的影子,風的形狀,這個世界會可愛多一點點。”
![]()
![]()
一個「身邊寫作大賽」IP
從中國走向全球
今年的小紅書身邊寫作大賽在賽制和單元設置上進行了大膽創新 ,令人眼前一亮。在 “非虛構” 這一傳統競賽單元的基礎上,增設了 “世界的一日” 特別單元和 “詩歌” 競賽單元 。
![]()
“世界的一日” 特別單元,邀請全球寫作者共同記錄9月19日這一天的生活點滴。這些看似零散的記錄,匯聚在一起,就拼湊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
而 “詩歌” 競賽單元的加入,則為那些熱愛詩歌、富有詩意的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詩歌以其獨特的韻律和簡潔的語言,能夠表達出人們內心深處最細膩的情感 。
![]()
在這個單元里,我們或許能看到描繪自然美景的田園詩,能讀到抒發人生感悟的哲理詩,也能感受到表達愛情的情詩 。它拓寬了寫作的范疇,讓文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
本屆大賽在參與方式上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 。
線上,便捷的征集入口為廣大用戶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參與寫作的平臺。
無論你是在上班途中,還是在家休息,只要有靈感閃現,就可以打開手機,在小紅書上記錄下自己的故事 。
而線下,“寫作屋” 的全球漂流則成為了大賽的一大亮點 。從9月10 日起,幾個高 2.6 米的 “寫作屋” 開始了它們的奇妙之旅 。
![]()
![]()
在深圳的公園、成都的菜場、梅州的田間、巴黎的河畔、杜塞爾多夫的市集、東京的書店,不同語言、膚色、文化的朋友走進這間小小的寫作屋,重新提起筆。
![]()
![]()
這些 “寫作屋” 就像一個個流動的文學驛站,吸引著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不同膚色的人走進其中 。
![]()
“寫作屋” 讓寫作不再局限于虛擬的網絡世界,而是融入到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增加了用戶的互動與參與感,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寫作的魅力。
![]()
![]()
小紅書為何連續兩年舉辦寫作大賽?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人們表達自我的欲望愈發強烈 。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單純的信息接收,而是渴望成為信息的創作者和傳播者。網絡寫作的高度自由性、全息性和開放性,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表達空間。
小紅書舉辦身邊寫作大賽,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為用戶搭建了一個專業、集中的寫作平臺。大賽的舉辦,激發了用戶的創作熱情,讓更多隱藏在民間的寫作愛好者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活文學無處不在,人人可寫”,這是小紅書一直倡導的理念。傳統的文學創作領域,往往被專業作家和文人占據,普通人很難涉足。
而小紅書打破了這種壁壘,它讓人們看到,文學并非是高高在上的藝術,而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無論是 70 歲的農婦編撰人生小傳,還是 35 歲的電話銷售員寫下打工日記,亦或是年輕人分享生活中的感悟,這些都是生活文學的體現 。
小紅書通過舉辦大賽,為普通人提供了寫作的動力和支持。它鼓勵人們勇敢地拿起筆,用文字記錄自己的生活。
![]()
大賽的評審標準也注重作品的真實性和生活氣息,而非單純的文學性,這進一步激發了普通人的寫作熱情 。
從社會層面來看,小紅書身邊寫作大賽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
作為月活用戶超過3.5億人的在線生活社區,小紅書上每天產生上億關于生活記錄的文字,已成為當下誕生“生活文學”最重要的平臺之一。歷史學家、《茶館》作者王笛曾評價,小紅書是“當代人日常生活的檔案館”。
小紅書寫作大賽的背后,是平臺對內容生態多元化的戰略布局。在短視頻吞噬時間的時代,小紅書“全民寫作計劃”讓文字重新煥發生機。
當千萬普通人拿起筆,安靜地記錄嶺南大地上的百態人生時,他們寫下的不僅是廣東的市井煙火,更是一個時代的民間記憶。
這些內容雖然可能不符合“嚴肅文學”的標準,但卻成為了普通人情感紓解、精神慰藉的出口。
對于小紅書來說,舉辦寫作大賽也是對平臺內容調性的升華。從“精致生活”的展示柜轉向原生態內容的生長地,小紅書正在拓寬人們對平臺的想象空間。
寫作屋的全球漂流仍在繼續。在巴黎塞納河畔,大雨突如其來,人們紛紛躲進寫作屋,一邊避雨,一邊寫作。
一位法國爺爺留下幾行短詩:“時光流逝我們見證/我們創造/我們生活/成為自己/成為自由/成為幸福/活出‘活著’”。
這些被書寫的故事,不僅構成了我們看得見的當下,也將匯入未來的記憶,成為明日的注腳。
更多精彩文案 ,盡在【4A廣告文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