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們江與長白山,一南一北,天然界限,隔絕也連接著中朝邊疆。中國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該州面積4.33萬平方公里,2024年常住人口188.62萬其中朝鮮族約71萬,占比35.5%。在近20年期間,全國朝鮮族人口減少了超21萬人,外流最為嚴重的地方便是延邊。
![]()
1.人口為何大規模遠走?
解開這個謎,不能不追溯到地理與歷史的“合謀”。延邊州同朝鮮、俄羅斯相連,邊境線蜿蜒崎嶇,有交流也有阻隔,19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災禍連連,東北大門十分寬廣,河流低谷、山口變成天然的遷徙通道,日本殖民時期,此處成了朝鮮族逃避戰亂安家的地方,地理上的便利曾催生遷徙熱潮,可是就是這片邊疆之地,也注定了其“遠離中心”的境遇。
![]()
建國以后,延邊依托自身資源條件發展農業經濟,人參和大米都很有名氣,可是山地氣候“聽天由命”的情形給工業化帶來了制約,交通跟內陸發達地區比較起來較為滯后,這致使與韓國、沿海城市的生活水準差距極大地拉大,從2000年到2020年,延邊朝鮮族人口竟然減少了19%,比全國平均降幅還要高。
![]()
新紀元中,韓國對華僑朝鮮族敞開就業之門,因為文化同源、語言相通,而且最低工資較東北高出近6倍,因而形成了極為顯著的勞動力“虹吸效應”,自2019年起,最多的時候有70萬中國朝鮮族在韓國工作生活,該人數占全國朝鮮族人口超40%,他們大多從事務農和藍領工作,既具備奮斗的機遇,回流的積蓄還變成延邊不少家庭的生活根基。
2.地貌給予延邊雙重命運
延邊是山地丘陵地貌,有益于發展特色農業卻不利于工業發展,延邊靠近朝鮮,此地變為跨國身份認同產生變化之所,一方面朝鮮族依托邊境關聯維持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同宗”未讓他們全部被接納,韓國社會的等級藩籬令外流者感受到身份認同的繁雜與矛盾。
![]()
但人口流失并非絕無生機,眾多青壯年外流,令延邊老齡化愈發嚴峻,出生率不斷下滑,自然增長淪為負數,產業空心化與人才斷檔問題始終圍繞著這片地域,不過另一方面,延邊尚有未被充分發揮的地理優勢,跨境口岸、生態旅游、特色農產品出口以及新興的跨境電商,正逐步成為破解人口困境的切入點。
朝鮮族持續向外遷移,這是地理區位與經濟全球化共同作用的集體抉擇,也是歷史慣性延續至今的必然結果;僅靠土地難以抵御國際大趨勢的沖擊,得遵循地理規律,主動找尋新的發展途徑,延邊未來要打破邊疆地區“受限者”的固有標簽,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生態資源以及多元民族文化特色,著力打造東北亞區域合作的新前沿,這不但是應對人口外流的關鍵舉措,更是地理因素在歷史進程中又一回深刻的彰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