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世界里,阿富汗是個被群山環抱的內陸國家,處于貧苦與戰火當中,可是沒多少人曉得,這個面積達64.75萬平方千米、大約有3570萬人口的國家,曾經有近700公里的黃金海岸線,興都庫什山脈給予阿富汗“亞洲心臟”的地理位置,卻也令它在大國博弈中有了悲慘的命運。
![]()
18世紀中葉,普什圖人所建立的杜蘭尼王朝處于鼎盛之刻,領土跨越現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東北部以及印度旁遮普地區,那時候阿富汗不只是僅次于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第二大強權,更關鍵的是擁有通往阿拉伯海的寶貴出海口,普什圖商人的行跡曾出現在印度洋貿易的眾多船只里,海岸線變成這一內陸帝國連接世界的生命紐帶。
![]()
可是地理所帶來的益處常常跟隨著地緣政治的困擾,阿富汗處在南亞、中亞、西亞的交界所在之處,這個“歐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曾是歷史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也變成大國爭奪的核心,19世紀,工業革命之后的英俄兩國進行“大角逐”,阿富汗便這般被卷入里邊。
![]()
英吉利人知曉把控阿富汗對守護印度殖民地的重要性,1839年與1878年,英國軍隊兩次進犯阿富汗,雖然損耗頗多,但最后讓阿富汗簽訂了《甘達馬克條約》,更加嚴重的打擊降臨在1893年,英國外交大臣莫蒂默·杜蘭同阿富汗國王阿布杜爾·拉赫曼汗締結協定,劃定了一條綿延2430公里的“杜蘭德線。
![]()
這條看似簡單的邊界線,實則是大英帝國精心謀劃的地緣戰略工具,那杜蘭德線不僅將阿富汗所有海岸線劃歸英屬印度,還把普什圖族一分為二,英國人清楚,分裂統治是殖民把控的關鍵,讓半數普什圖人生活在邊界另一側,便能從根本上削弱阿富汗的民族凝聚力與擴張能力。
喪失海岸線所引發的后果較想象中更加嚴峻,阿富汗乃內陸之國,其所有的對外貿易皆得依托鄰國,特別是巴基斯坦的港口,這般地理上的劣勢徑直限制了阿富汗的經濟發展能力,令其在當代全球化進程中處于極其不利的狀況,從農牧業占GDP四分之一、工業根基還十分單薄的經濟構造便可略見一斑,沒有出海口對于一個國家發展的致命影響是何等顯著。
![]()
在地緣政治范疇有體現,當下生活于巴基斯坦的3000萬普什圖人,同阿富汗境內的普什圖人在文化、語言上全然一致,卻被一條人為劃定出來的邊界線分隔開來,這般的民族分裂不只是阿巴兩國長期沖突之源,更令阿富汗在處置對外關系時,自始至終被他人制約。
![]()
歷史不斷向前推進,1947年英國撤離之際,新生的巴基斯坦具備了那些海岸線,阿富汗始終不認可杜蘭德線,可是面對既成的事實,只能在憤懣里接納自身成為內陸國的情形,邁入21世紀,塔利班重新執政后,阿巴邊境仍舊常常爆發沖突,由此可見這條殖民遺留的邊界線一直發揮著破壞功效。
地理決定命運,而政治重塑地理
從本質而言,阿富汗失去海岸線一事,彰顯了近代以來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悲劇命運,若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這樣往往就會淪為大國爭斗中的棋子,而非下棋之人。
![]()
打從波斯帝國那會兒起,一直到英俄在這兒較勁,再到蘇聯入侵以及美軍撤離,阿富汗被叫做“帝國墳場”,而這背后恰恰是地緣政治悖論的殘酷體現。
當下阿富汗仍在探尋獲取出海口的途徑,不過在現今的國際秩序中,重寫歷史比認可現實更為艱難。
聲明:本文內容90%以上比例為本人原創,少量素材借助AI輔助,以上內容都經本人嚴格審核和復核。圖片素材來源真實素材或已獲權使用。文章數據信息來源真實。文章旨在傳播積極理念,杜絕不良影響,請放心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