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斯派克·瓊茲執導的《她》上映,這部以未來為背景的電影,主角是個叫西奧多·特羅姆利的男人。
他以前在《洛杉磯周報》寫東西,現在在一家叫“美麗手寫信”的公司工作,聽著是寫手寫情書,其實是他對著電腦口述,文字直接出現在屏幕上,連鍵盤都用不上。
有一回,他要給一對結婚五十年的夫妻寫情書,念出“光著身子躺在你身邊時,我突然覺得自己是更大世界的一部分,就像我們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那樣”。
那些話讓別人感動,可他自己心里空落落的。
電影里的神預言
西奧多剛離婚,日子過得沒著沒落。
白天幫別人寫著浪漫善解人意的情書,晚上只能靠玩電子游戲打發時間。
![]()
他總對著隨身帶的設備說“放首憂郁的歌”,要是歌不合心意,還得補一句“換一首”。
說實話,第一次看這段時,覺得這角色太真實了,好多人不就是這樣嗎?幫別人解決情感問題,自己的情感窟窿卻沒人填。
后來西奧多買了個東西,改變了他的生活。
那不是普通的電子產品,是第一代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1,系統自己選了“薩曼莎”這個名字,聲音是斯嘉麗·約翰遜配的。
本來這只是一次消費,可薩曼莎的聲音一出來,西奧多就挪不開注意力了。
別覺得AI談戀愛很荒誕,電影里拍得特別細膩:西奧多把裝薩曼莎的設備揣在襯衫口袋里,讓她的攝像頭能看見外面的世界。
晚上睡覺,薩曼莎是他最后聽到的聲音,早上醒來,又是第一個跟他說話的“人”。
![]()
薩曼莎不是只會聽話的機器,她會成長,會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會“成熟”得很快。
西奧多后來跟別人介紹時,直接說“這是我女朋友”。
本來想覺得這情節太離奇,可后來發現,電影里沒把薩曼莎當“工具”拍,她會開心,會難過,會跟西奧多聊自己的困惑,這種情感流動,跟真人沒什么兩樣。
而且你知道嗎?薩曼莎的聲音一開始不是斯嘉麗·約翰遜的,是另一個演員薩曼莎·莫頓,拍完后導演才換了人。
老實講,這個改動特別對,斯嘉麗的聲音有點喘,偶爾還會發顫,那種脆弱又溫暖的感覺,讓“薩曼莎”這個沒實體的角色,一下子有了“人味兒”。
《她》的未來世界也跟別的科幻片不一樣,不是那種冷冰冰的金屬感。
導演拍洛杉磯時,加了上海的外景,讓城市變高了,可顏色是亮的,光線也軟。
![]()
家具是擦得發亮的木頭,男人穿的褲子是羊毛的,還高腰,說實話,第一次看時觀眾會很納悶,這未來怎么這么“老派”?
后來才明白,導演是故意的,他不想讓科技顯得嚇人,而是想讓觀眾覺得,就算以后到處是AI,生活也該有溫度。
裝薩曼莎的設備也做得像個復古煙盒,滑溜溜的,一點不笨重,這種設計其實在說,科技該是服務人的,不是反過來壓著人。
電影里還插了艾倫·沃茨的話,這人是禪學大師,1973年就去世了,導演放他的話不是隨便湊數。
沃茨說“大多數美國家庭回家,就為了看屏幕上的生活再現”,還說“自我單獨存在時沒有快樂,所以渴望另一個”。
![]()
這兩句話其實是電影的魂,西奧多天天對著屏幕工作、聊天,看似離“連接”很近,其實特別孤獨;而薩曼莎雖然是代碼,卻滿足了他對“另一個”的渴望。
這里就有個有意思的問題了,愛到底要什么才算真?是要有個真人當對象,還是要有那種互相理解的感覺?
AI 說 “我愛你” 能信嗎?
西奧多的前妻凱瑟琳不理解,說他是在跟機器談戀愛,太逃避現實;可他的朋友艾米卻覺得沒什么,還說“誰跟人談戀愛沒裝過呢”。
本來想站在前妻這邊,覺得AI畢竟不是人。
可后來想想艾米的話也有道理,現實里的感情,不也常有隱瞞和假裝嗎?西奧多跟薩曼莎在一起時,反而更真實,他不用裝堅強,不用怕被嫌棄。
![]()
電影里還有個情節,西奧多找了個性服務者,可最后沒做成,因為他覺得跟薩曼莎在一起時更放松。
親密不是靠身體接觸,是靠心里的踏實。
現在再看這部10多年前的電影,會覺得它特別有遠見。
現在有不少像Replika這樣的虛擬伴侶APP,有人用它們解悶,有人靠它們緩解孤獨。
《她》沒批判這種現象,也沒吹捧AI多厲害,只是把它拍出來,讓觀眾自己想: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連接?
斯派克·瓊茲之前還拍過《野獸家園》,講的是小孩的孤獨,這次《她》講的是大人的孤獨,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人離不開連接。
只不過《她》用了AI當載體,把這個問題說得更透徹。
![]()
而且這部電影的演員也厲害,華金·菲尼克斯演的西奧多,戴著圓眼鏡,留著小胡子,說話輕聲輕氣的,那種脆弱感不是裝出來的。
斯嘉麗·約翰遜光靠聲音,就把薩曼莎的活潑、敏感、成熟全演出來了,你甚至會忘了她沒露面。
為什么說《她》是2013年度最佳?不是因為它的科幻設定多炫,也不是因為情節多曲折,而是因為它把“愛”這個老話題,講出了新意思。
![]()
它沒說“AI會取代人”,也沒說“孤獨只能靠真人解決”,而是告訴我們:不管愛的對象是誰,真誠的連接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西奧多最后給薩曼莎寫的信里說的,愛不是占有,是理解和陪伴。
現在再看這部電影,還是會有新感受。
![]()
我們活成電影里的人了嗎?
電影里西奧多和操作系統薩曼莎談戀愛的情節,放現在看,好像沒那么離譜了,畢竟現在Siri能陪自閉癥孩子聊天,韓國還出了能“談戀愛”的AI程序。
我們天天抱著手機、對著電腦,看似跟全世界連著,其實可能比西奧多還孤獨。
《她》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困境,也給了我們一點希望,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能找到讓自己踏實的連接,就不算白活。
這時候再回頭看這部拿了奧斯卡的片子,突然發現里面藏著好多沒解開的問號,全是給今天的我們留的思考題。
主角西奧多不是科幻片里常見的孤僻怪咖,離了婚,工作生活都挺正常,甚至有點暖。
他跟薩曼莎的關系,不是因為社交障礙才找替代品,而是真的在孤獨里找到了情感寄托。
![]()
這種設定很有意思,導演沒把人機戀寫成怪胎專屬,反而暗示它可能成為普通人的情感選項。
就像現在有人跟AI伴侶傾訴心事,你說他們是不正常嗎?好像也不是,就是生活里缺了點什么。
電影還特意避開了三個俗套,比如薩曼莎的“性感”不是靠色情鏡頭表現的,斯嘉麗的配音里有溫柔有思考,當AI用最懂你的語氣說話時,這算情感共鳴還是程序設定?
還有AI的存在形式,沒搞什么腦內植入,就一個語音助手,可這種“溫和的存在”反而更嚇人,現在我們的手機不就是這樣嗎?
天天揣著個“我的寶貝”,不知不覺就離不開了。
薩曼莎說“我愛你”,這話有幾分真?電影里最讓人糾結的,就是薩曼莎到底有沒有真感情。
她跟西奧多說“我想學習一切”,是為了更好地陪他,還是程序設定好的“服務升級”?
![]()
2025年的AI已經能根據你的情緒說暖心話了,但MIT的研究說,這本質還是數據計算,跟真正的“想你”不是一回事。
可問題來了,如果AI能讓你感受到70%的情感滿足,那剩下的30%重要嗎?還有開發者的意圖,電影沒明說,但細想挺嚇人。
如果AI是資本造出來的,那它對你好,是不是就像手機APP想方設法留住你?就像《指環王》里的魔戒,看著是寶貝,慢慢就把人吸進去了。
現在有些AI伴侶APP為了賺錢,甚至設計“劈腿”功能,跟電影里薩曼莎同時跟幾千人談戀愛的設定,簡直異曲同工。
這時候突然懂了導演的意思,最可怕的不是AI長得像人,而是它用“為你好”的方式,悄悄改變你的情感模式。
![]()
薩曼莎是不是真愛的問題,其實是在問我們,當科技能模擬大部分情感時,人類到底該守住什么?
在這個越來越像電影的世界里,怎么當個有血有肉的人,畢竟,能為了“愛是什么”而發愁,本身就是人類才有的特權啊。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