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金錢面前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友的關于金錢的問題。
他說,每次學校放假,他需要坐十幾個小時的火車才能回到家。但是,他父母為了省錢,不允許他買硬臥票,所以他只能買硬座票回家。
為此,他心里頗有不滿和委屈。
為了更深地體會這樣的心情,我又搜到了一個關注度非常高的問題:父母有錢卻不給孩子花,是一種什么體驗?
很多人舉了數不勝數的例子,表達心中的芥蒂。
原來這不是個例。就像那個只能在假期坐硬座回家的少年那樣,在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金錢是橫亙在中間的一道鴻溝,從中折射出人間冷暖。
但也有很多父母的表現完全相反:他們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盡一切努力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
而這一切, 也會讓孩子在成年之后,在金錢面前的表現和態度有天壤之別。
![]()
有人雖然重視金錢,但似乎一直不太努力賺錢。
有個朋友特別聰明有才,學什么都很快,工作能力也很強。但她從來沒有得到過晉升,一份底層工作從頭干到尾,沒有得到過加薪機會,這使她到了中年也沒有什么長進。
她十分佛系地躲避一切拋頭露臉、展現能力的機會。
表面看起來很努力,但深入了解她之后,會發現她凡事總要留幾手,關鍵時候總要掉鏈子。拖延癥也十分嚴重,干啥都容易半途而廢。
可是,在她的愿望清單里,“財務自由”一直排在第一名。
用她的話來說,她覺得自己是個使不上勁的賺錢廢物,即便在平地上走也像是在爬坡。
有人沒日沒夜賺錢,把這件事當成人生第一要務。
無論是日夜顛倒的工作狂,還是對商機極其敏銳的創業者,他們可能生活單調、情感不外露。
但對金錢的熱愛和著迷,讓他們忽略了很多其他的追求,也淡化了對生活中其他維度的需要。
有人只喜歡攢錢,只要一花錢就很心疼。
就如同“月光族”那樣,“鐵公雞”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比如說,某社交網站上有類似“喪心病狂攢錢小組”這樣的團體,很多人就在其中表達著自己的“鐵公雞”情結。
有人視金錢如糞土。
他們手上的錢就像燙手山芋,一定要想盡辦法散掉才覺得心里踏實。
也有人完全對金錢無感,安于做“咸魚”,看起來過著樂天知命、全無欲望的生活。
這些表現和態度的差異是如何發生的,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
在金錢背后
很多人對金錢的障礙,需要鏈接到早期與養育者的關系。
有些養育者會用貧窮向孩子施虐。
那個自稱“賺錢廢物”的朋友回憶起童年時,感覺滿腹辛酸和沉重。
她有一個極其辛苦、又非常愛抱怨的父親。他每日辛苦勞作,滿身疲憊地回到家,然后開始抱怨自己的累和生活的艱辛。
他有一句口頭禪:“我的錢都是用血汗換來的”。有一次還說了這么一句話:“撕開我的錢,里面都會流出血來”。
她自動承接了這份沉重,走到了受虐者的位置上。從小到大,她都覺得花父母的錢是極大的罪惡。
在上學時,她為了省一塊錢,可以不坐公交、走路一小時。在學校食堂,她也不敢買菜,很多時候都縮在角落里偷偷就著湯吃白飯。
會“流血”的錢,成為驚擾她一生的詛咒。
![]()
有些人家里很有錢,但對于金錢仍然有強烈的匱乏感。
有位來訪者講述過他極有能力卻吝于付出的父親。他父親有幾個工廠,每天樂此不疲、野心勃勃地倒騰生意。
但他賺的每一分錢,都會重新投入到他的業務里,一點都不花在孩子身上。
這就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就像個有錢人家的窮少爺,從小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
不僅如此。很多人在成年后,與父母的關系也同樣被金錢隔開和稀釋。
有位女士生完孩子后,在公婆家做月子。
她婆婆在她出現第一天,就非常程式化、一臉公事公辦地對他們夫妻說:“你們考慮下,你們打算怎么吃飯?我負責燒飯,你們交一個月的伙食費。”
而在這些令人遺憾的現象背后,當然隱藏著養育者自己的人生命題。
他們很可能,被極其強烈的生存焦慮和死亡焦慮籠罩。
這位聲稱“錢會流血”的父親,從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父親。
他的母親帶著他,穿過饑荒年代、走過無數低谷,多次險些餓死的噩夢是他一生不安全感的基調。
成家后,他對子女的關心永遠會只會以單調而重復的叮囑來表現:“肚子要吃飽呀!”
![]()
或許,他們自己就是從未得到愛和關注的人。
對金錢的追逐是安全的,而對人依賴的感覺,是讓人恐懼的。因為在他們自己的早年生活中,情感依賴已經缺失。
這讓他們將所有能量投入到對金錢的追求中,用獲取金錢的方式獲取踏實與穩定感,來取代愛和關注的缺失。
在這樣的情境下,自我功能的發展是受阻的,也就也必然意味著他們很難對孩子展現柔情。
金錢,原本該作為溫情和關懷的媒介,卻成為了阻隔關系的鴻溝。
他們與子女的邊界或許是不清楚的。
在金錢問題上,那些和子女“明算賬”的父母,可能無法擺脫那個在早年關系中受虐的自己。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和子女始終處于一種未分化的狀態。
也許,他們心里有一個終身未被自己聽到的聲音,一直在對子女說:“我沒過過好日子,所以我也不允許你過好日子”。
![]()
與金錢的關系,是你與世界的關系
所以可以說,金錢的流動背后,是關系的流動。
和金錢的關系,是和自己、和親人及和世界的關系。
難怪曾奇峰老師說:對錢的情緒,是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情緒的一部分。
這或許能夠解釋很多人不同的“金錢障礙”背后的深層原因。
![]()
有些人在獲取金錢的過程中有重重阻礙,這可能因為某種原因壓制了自己的自我功能。
有些人很難獲得金錢。
自稱“賺錢廢物”的朋友,一直在用低效的工作和表面的勤奮欺騙自己。但更重要的是,她在通過這樣的方式向自己的父親做出交代。
會“流血”的金錢,令人聯想到謀生是累的、痛苦的、令人恐懼的。所有和謀生相掛鉤的事情,都是消磨生命、消耗熱情的。
這樣的信念,漸漸演變成了對自己生命的敷衍,把自己牢牢鎖在了辛勞的底層。
有些人很難正常消費,對自己無比苛刻。
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花錢的行為或許一下子就和養育者的死亡焦慮產生了呼應和鏈接。
這令人想到一位缺席孫子生日宴的爺爺。他發現宴會上沒有自帶酒水,為了不喝酒店里昂貴的酒,他缺席了很長時間,去超市買了一箱酒扛回來。
但是,他的兒子在那一刻需要的不是省錢,而是在這樣的場合下,他以祖父和父親的身份“在場”。
可是,死亡焦慮在場的時候,親情很難在場。而回應和陪伴缺席的地方,往往是強烈的恐懼和空洞。
這足以使一個孩子處在焦慮的位置上無法動彈,并終身無法享受成功的感覺。
有些人對金錢沒有欲望。
很多人早期的生活背景是養育者營造的匱乏感和缺失感。
這樣的感受是熟悉的。如果成年后讓自己變得有錢,將是對早年熟悉關系的遠離。
所以,有錢就變成了對關系的背叛,是從跟他人的融合性關系中脫離。這會讓人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和拋棄他人的內疚感。
缺錢的人、沒有辦法與金錢建立良好關系的人,很可能是沒有獲得過豐盈的愛和正向的客體關系體驗的人。
而反觀那些經濟條件一般、卻極少在金錢上表現出匱乏、并盡最大可能滿足孩子正常物質需要的父母,他們的愛也未曾缺席過。
在他們的孩子眼里,家是一個簡陋卻滋養的地方。而他們成年后會像高飛的鳥,能量流動、充滿勇氣,沒有束縛地追求和獲得財富。
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句話:錢流向不缺錢的人,愛流向不缺愛的人。
這意味著,要重建與金錢的正向關系,最重要的或許是重建內在的體驗和邊界感。
有了新的客體關系體驗,內在便會日漸豐富和充盈,能夠幫助我們刷新內在的舊體驗,有更內聚的自體感去自由追求想要的一切,釋放生命的潛力。
同時,作為父母,對內部客體關系的重新整合和自我成長,是與孩子建立滋養性關系的前提。
到那時,原本很多被束縛的生命或許會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毫無阻礙地去追求想要的一切,而這,一直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你是否也曾:習慣性為家庭消費,卻舍不得為自己投資?擔心“太貴”“不值”,反復壓抑自己的渴望?收入不錯,卻始終缺乏對金錢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其實,不是你不會賺錢,而是你未曾真正“看見”自己值得被珍愛。
真正的金錢觀,從不是拼命節儉、壓抑欲望,而是清醒認識到:我的需求很重要,我的成長值得投資,我的生命可以更自由。
因此,我們隆重推出《破·枷鎖:女性主體意識提升必修課》!由付麗娟老師主講,包含12節視頻課 + 4場直播答疑 + 9節音頻加餐,僅需399元,一頓晚餐的價格,換一場走向“我本位”的心靈覺醒。
現特惠價399元,掃碼入手,從此你的人生,只為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而花錢。
![]()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