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個話題挺有意思的,那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中,哪個人帶大的娃最聰明呢?”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翻白眼:“孩子當然得媽媽帶最聰明啦!爸爸能靠譜、能帶好嗎?”
這話看起來挺有道理,可真相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小時候爸爸參與育兒的孩子,無論是語言能力、邏輯思維還是空間感知,都比同齡孩子高出一截。
這說明,你以為的“粗心大意”“不會哄娃”的爸爸,其實可能有他們獨特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潛力。
![]()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項長達十年的跟蹤調查顯示:爸爸帶大的孩子在青春期情緒更穩,人際關系更好,面對壓力時也不容易崩潰。
也就是說,爸爸不是“氣氛組”,而是孩子智商和情商培養的“隱形推手”。
01 爸爸更能激發孩子潛能
你一定注意到,爸爸帶孩子的方式和媽媽完全不同。
細膩的媽媽們可能更關注飲食和作息,而爸爸則是天生的“玩法設計師”。
周末,你家里可能充滿了各種即興游戲:沙發跳躍賽、追逐戰、甚至“警察抓小偷”的巷戰模擬。孩子的身體在運動中釋放能量,腦袋里的神經網絡也變得更加活躍。
你看著孩子滿頭大汗、臉上興奮的光芒,心里有一絲緊張:萬一摔了怎么辦?而老爸們則是淡定地在旁邊:“怕啥,沒事,讓孩子多嘗試嘛。”
這不僅僅是運動,更是一種心理訓練。孩子學會面對挫折時保持冷靜,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第一時間哭鬧求助。
記得我表姐家的孩子有一次把心愛的積木弄壞,表姐剛想立刻要發火,表姐夫蹲下身,無關緊要地問:“怎么弄壞的?我們一起來修修不就行啦?”
孩子猶豫了一秒,便開始嘗試拼接。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學會了冷靜分析問題的方法。
爸爸的耐心與鼓勵,讓孩子在游戲與挑戰中慢慢建立自信,而這種自信會在未來面對復雜環境時顯現得淋漓盡致。
02 爸爸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媽媽往往習慣“護娃”,一旦孩子遇到難題,第一反應就是出手相助;
而爸爸更多采用“放養式育兒”。
他不一定隨時在身邊,但卻提供穩定的安全感,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
比如孩子要自己系鞋帶,媽媽可能會叮囑半天,手也伸上去幫忙;爸爸則可能隨意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偶爾指點:“試試看,你可以的。”
于是孩子在摸索中嘗試、失敗、再嘗試,這個過程鍛煉了自主性,也讓責任感自然萌芽。
我個人覺得,這種育兒方式最大的優勢就是培養孩子的內在動力。
孩子不會因為依賴父母而被動,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爸爸不善于做家務、懶得事無巨細盯著孩子,其實正好逼著孩子去思考、去承擔,這種“被動獨立”有時候,反而比教條式指導更有效。
![]()
03 激發孩子“探索”與“冒險精神”
你有沒有注意到,爸爸的力量和耐力總比媽媽強?
而孩子天生好動、好奇心旺盛,爸爸的陪伴讓這種天性得到最大釋放。
小區里,爸爸帶著孩子爬滑梯、騎小車、追逐球影;
公園中,可能演一場“森林探險”,孩子手里拿著樹枝做“探險劍”,臉上沾滿泥土,卻笑得天真爛漫。
這樣的經歷,讓孩子在游戲中鍛煉身體,也學會觀察、探索和嘗試,有利于他們以后形成堅強、自信、善于思考的性格。
這種“瘋狂冒險”的實景體驗,是任何單純的“語言安撫”所無法替代的。
爸爸的育兒方式可能看似粗糙、隨意,甚至偶爾讓媽媽抓狂,但它恰恰包含了激發一些孩子的相關優勢。
他們許多時候并不是簡單的“育兒的輔助角色”,而是孩子智力、情商成長的“隱藏大佬”。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爸爸帶娃的“奇葩畫風”時,不要急著翻白眼,或許那一刻孩子正在悄悄變得更聰明、更堅韌、更自信也說不定呢。
![]()
辣媽語錄:
帶娃并不只是單純的照顧和呵護,更多的是陪伴、引導和給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
正如一句俗語說的:“放手讓孩子飛,才能看見他真正的翅膀。”
在現代育兒里,爸爸的角色不應被低估。希望越來越多的老爸參與其中,越多參與,孩子越多受益。未來的你,會感謝那個曾經“粗心大意”的自己,讓孩子在跌跌撞撞中學會成長、在歡笑與挑戰中建立智慧。
你家“那位”有經常參與孩子的成長計劃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