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榴的智慧
黎荔
![]()
有一幅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畫《榴枝黃鳥圖頁》,表現的是深秋時節,石榴露出累累的果實,石榴葉由綠變黃,或枯萎,或被蟲蛀蝕,體現出秋日的蕭瑟。一只肥碩的黃鸝銜著小蟲棲于榴枝上,顯得悠哉悠哉。今天,又一次觀賞此畫。畫面中,兩枚石榴沉甸甸地垂于枝干,一枚果實飽滿圓潤,赭紅果皮如陳年錦緞般溫潤內斂;另一枚則因熟透而表皮綻開,露出粒粒分明的榴子,顆顆如瑪瑙般剔透,仿佛自然孕育的珍寶盒被悄然開啟。黃鸝鳥的羽毛經淡赭明黃暈染后,再用白線勾描,片片羽毛一絲不茍,近于“沒骨”。
細細察看,宋代工筆花鳥的“瑣細濃艷”在此盡顯:畫家不僅勾勒出果實的飽滿形態,更以色彩的濃淡變化表現出籽粒的剔透質感。將視線移向枝葉,季節的痕跡愈發清晰。石榴葉正經歷著由綠轉黃的漸變,幾片枯葉蜷曲著垂落,蟲蛀的痕跡如時光刻刀留下的細密紋路,在葉片邊緣刻出不規則的缺口。在石榴果皮上,也有許多蟲蛀留下的斑駁痕跡。這些殘缺如同時光不經意間留下的吻痕,將自然的損耗具象化為可觸摸的細節。
這些“不完美”的細節,恰恰是宋代畫家“寫實層次”的精妙體現——他們從不回避自然的凋零,反而以無比精細的筆觸,讓枯萎與蟲蛀成為深秋最真實的注腳。蟲眼、焦邊、霉斑,這些在春天絕對要被判死刑的瑕疵,到了深秋卻成為了時間頒發的勛章。有人嫌秋是頹敗,宋人卻獨愛這“頹敗”里藏著的勁道。我忽然明白宋人為何愛畫殘荷敗葉,他們分明要在邊緣處勘探生命的韌性。那畫中的秋意,不是悲涼,反而是一種莊嚴的沉默。他們懂得欣賞生命的盛衰輪回,不以榮辱為意。而今人倒是脆弱了,見黃葉便悲秋,見蟲蝕便嫌丑,全然失卻了從容觀物的氣度。
靜靜凝視此畫,穿透八百年時光,宋代佚名畫家筆下的深秋世界正緩緩鋪展。發現此畫實在好應景,此時此際,一場場秋雨綿綿地下個沒完沒了,園子里欒樹的小黃花紛紛凋落,每天都細細碎碎鋪滿一地,滿樹的石榴果已經成熟,被鳥兒啄過的熟透的葡萄,也從樹枝上滾落下來。這時節,最適合在園中漫步,在沉思默想之中,留意草叢中的蟋蟀,體會吹到臉頰上的風,落在肩頭的雨。仔細觀察一棵樹的曲線,一片葉子的紋理,一只小貓的雀躍,感受包容一切的自然也包容著新生和死亡。
![]()
當我走到園中的石榴樹下,那幅宋畫中的榴枝宛如從絹素上生長出來,在現實的庭院里舒展枝葉了。在一株路旁的石榴樹下,我立定細細觀看。它枝干虬曲,顯見得是株老樹了。它的滿樹葉子多半黃了,有的蜷曲起來,有的邊緣焦枯,顯出被蟲嚙過的痕跡。偶有幾片尚存綠意的,也在秋風中瑟瑟發抖,仿佛自知不久于人世,故而格外珍惜這最后的時光。枝頭垂著與畫中如出一轍的累累熟果——仰觀那些石榴,它們碩大飽滿,果皮青黃相間,間或透出些暗紅,沉默地懸掛著,不言不語,卻仿佛在訴說著什么。有的果皮已然開裂,露出內里晶瑩的籽實,一粒粒緊密排列,紅如珊瑚,亮如寶石,在光線下閃爍著透明的光澤。
幾只麻雀蹦跳其間,尖喙啄食裂開的果粒,它們不在乎什么秋意蕭瑟,只曉得眼前的甘甜。啾啾鳴聲與颯颯風聲交織成秋日的和弦,空氣中浮動著石榴的甜香,混著雨后泥土的微腥,讓人想起畫中黃鳥凝視果實的專注眼神。秋深了,蟲多起來,有的榴果已被蛀食,留下斑駁的孔洞,如同被時間咬了一口。然而這殘缺并不惹人厭嫌,反倒添了幾分真實——世上哪有完美無缺的生命呢?恰恰是這些痕跡,才見得石榴樹實實在在地活過了一季。
如果說,春夏的石榴盡情綻放艷色,以“榴花照眼明”的熱烈絢麗傾盡光華,那么,秋榴則是在歲序流轉中接納凋零,在“香老愁寒”中走完自己“裂果露籽”的歷程。當秋風刮過大地之時,熟透裂開的石榴以最坦誠的方式,將生命的內核呈現在天地之間。永恒與短暫、繁盛與枯寂,本就是生命循環中不可分割的兩面。石榴在深秋的爆裂,既是果肉生命的終結,亦是種子遠行的啟程。生命的圓滿從不在永恒的盛艷,而在坦然接納“蕭瑟—成熟—凋零—重生”的循環往復。
我突然了悟那幅宋畫中,古人為何要在略顯凋零的榴枝間,細繪一只黃鸝銜著小蟲駐足。畫中明黃的鳥羽與榴枝的赭褐形成鮮明對比,鳥喙中掙扎的小蟲仿佛讓空氣都泛起細微的震顫。那一瞬間不僅展現了秋日黃雀于石榴枝頭捕食的生態邏輯,更以鮮活動態與果實的飽滿形成對比,打破了深秋的沉寂——原來蕭瑟從未獨占季節,生機總在不經意處暗藏。從蟲蛀的枯葉到綻開的榴實,從蕭瑟的秋景到靈動的鳥雀,《榴枝黃鳥圖頁》以極簡的畫面承載了極豐厚的生命智慧。當我們凝視這幅千年古畫,看到的不僅是秋日的雙重面貌,更是宋人面對時光流轉時,那份“萬物有常,生生不息”的通透與釋然。
黃昏時分,夕陽斜照,將石榴樹的影子拉得老長。那些垂掛的果實便在光影中晃動,像是貯滿了光的容器,又像是古老的鈴鐺,卻發不出聲響。它們終究會落盡,但此刻仍在枝頭堅守,仿佛在等待什么,又仿佛只是順應自然。石榴或許是最知秋的植物了——不似楓樹那般以鮮艷的顏色嘩眾取寵,也不似菊花那般被文人墨客捧得高高在上。它就是它,結果便結果,枯萎便枯萎,蟲蛀便蟲蛀,全無半點委屈。它擎著滿樹果實,紅得沉靜而驕傲。不曾抗拒季節的更迭,亦不為即將到來的冬寒憂愁,只是從容地完成自己的節律。
這秋天的石榴,原來是一樹沉默的哲人。生命的智慧,不在于永遠茂盛,而在于每個階段都活出該有的樣子。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或許本該如此——該結果時結果,該凋零時凋零,活著便努力結果,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有沒有人珍惜,到季節了便悄然落下,融入泥土,待來年再發新枝。當我們學會在人生的“深秋”里,做一枚“裂皮的石榴”,坦然展現那些沉淀的“籽粒”,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致敬了。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