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到柏林:自由主義裂變時刻,歐洲正在被多元主義反噬
![]()
2025年9月13日,倫敦海德公園至議會大廈的街道被13萬余人填滿——英國自2011年騷亂后最大規模街頭集會,歐洲極右翼本世紀最張狂的“文化復仇”現場。那日,十五萬雙鞋跟跺向威斯敏斯特石板,“stop the boats”的嘶吼壓過心跳,議會廣場被異化為“精神加來”,任何“他者”面孔均需接受視覺審查。湯米·羅賓遜以“反移民、反伊斯蘭”為旗,實則撕開歐洲自由主義深層裂痕:新自由主義經濟邏輯與保守主義文化認同劇烈碰撞下,極端右翼民粹排外與極端左翼激進平權正將傳統自由主義推向不可逆分裂。
![]()
表層敘事為“英國文化保衛戰”,內核實為歐洲“移民治理失敗癥候群”的集中爆發。德國選擇黨、法國國民聯盟等極右政黨崛起,與默克爾“敞開大門”難民政策、馬克龍“大歐洲”理想主義形成尖銳對沖——柏林土耳其裔社區與本土工人階級就業暴力沖突、巴黎穆斯林聚居區“法國價值觀”教育矛盾升級,皆源于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中資本流動紅利與人口流動代價的失衡:跨國企業享受低勞動力成本時,普通民眾承受文化沖擊、就業擠壓與公共服務超載。
![]()
傳統保守主義曾是自由主義的“溫和右翼”,強調憲政法治與漸進改革,如今卻被極右翼“民族優先”敘事解構。倫敦游行中的“MAGMA帽”、以色列國旗、星條旗符號,暴露極右翼全球聯動本質——非簡單“美國保守主義輸出”,而是跨國資本、社交媒體算法與身份政治催生的“反體系運動”。馬斯克視頻連線“換政府”發言、查理·科克遇刺默哀儀式,實為將美國“文化戰爭”符號嫁接至英國,賦予反移民情緒跨大西洋“合法性背書”。
![]()
自由主義分裂在此徹底暴露:新自由主義(經濟開放社會封閉)潰敗催生保守主義(傳統價值扭曲為種族主義)與極端主義(暴力排外)共生。德國選擇黨崛起源于對“福利國家破產”的憤怒,法國極右翼“保衛法國”實為對跨國資本掠奪本土就業的絕望反擊。倫敦游行中馬斯克站臺,更顯新自由主義資本與極端右翼共謀——自由主義已淪為全球資本暴力工具。
![]()
分裂根源在于自由主義既無法兌現“多元文化融合”承諾,又無力回應“本土文化保衛”訴求。新自由主義要求勞動力自由流動,文化保守主義拒絕接受“他者”符號;極端左翼主張無差別接納難民卻忽視文化差異與身份焦慮,極端右翼將焦慮轉化為排外暴力甚至顛覆制度。倫敦游行“兩級敘事”暴露此矛盾:一面高呼“英國兒童優先”簡化移民為資源爭奪,一面用“言論自由”包裝極端主張掩蓋排外本質。
![]()
未來五年,極端左翼與極端右翼的“生存配額”之爭將取代“理念”之爭——廉租房、最低保障、零時合同的分配將成為街壘對抗核心。若自由主義繼續以“程序”搪塞“分配”,將見證更荒誕景象:極右翼高舉彩虹旗反移民,極左翼揮舞十字架反金融,符號撕裂后只剩赤裸敵意。屆時,倫敦橋將無沉默看客,唯有分貝更高的下一輪踩踏。
![]()
歐洲將陷入極端左翼與極端右翼的“對抗性螺旋”:極端左翼可能以“無政府主義”或“革命性平等”挑戰秩序,極端右翼則借算法將“文化戰爭”升級為“文明沖突”。自由主義面臨兩個方向:或在極左極右夾擊中徹底瓦解,淪為空洞符號;或在撕裂中重生,重構“自由”定義——既承認文化多樣性,又守護本土文化主體性,尋找新平衡點。
![]()
倫敦街頭硝煙非歐洲“偶發事件”,而是自由主義裂變的必然結果。當極右翼“文化復仇”與極左翼“革命激進”街頭相遇,歐洲民主制度面臨終極考驗:是繼續在“多元文化”與“本土認同”間搖擺,還是在撕裂中重建共識?這不僅是歐洲課題,更是所有全球化沖擊下的民主國家共同命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