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問題本質上都是戰略問題!
發布機構 | 引航咨詢(Pilotage Consulting)
原創作者 | 李忠心
本文編輯 | 一棵白菜
2025年上半年年報出來了,德邦扣非虧損3344萬元,安能凈利潤4.7億元,全年完成10億凈利潤基本是板上釘釘了。安能誕生的時候,德邦已經是快運巨無霸,在過去十五年間,兩家公司都經歷了多輪大的戰略調整,有正確也有錯誤,對整個行業都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
第一階段
迷茫的巨頭,稚嫩的挑戰者
(2010-2013年)
德邦在2010年超越天地華宇后,就一發不可收拾,不僅突破了零擔企業的25億收入的魔咒,而且把天花板迅速拉升到了100億。2012年-2014年的收入和利潤分別為60.5億、86.3億、104.9億,3.7億、2.7億、4.7億,毛利率分別為23.3%、18.3%、17.8%,純零擔的日均貨量也達到了1.6萬噸/天,無論是收入、貨量、毛利還是凈利,在那個時期都是無敵般的存在。但2013年后,德邦整體戰略陷入了迷茫,在快運領域看不到對手,看到了增長的天花板,所以開始多元化搞快遞。
![]()
(數據來源:上市招股書)
這一時期的安能還處于戰略探索期,2013年之前商業模式還沒有確定下來,僅停留在專線整合階段,營業額在2個億以內。加盟制快運的萌芽還沒有出現,行業的主流還是德邦、天地華宇、佳吉、新邦這些直營的快運企業。
總結:這一階段的德邦是最舒適的,安能則處于商業模式的探索期。
啟示:沒有足夠強的競爭對手,企業會陷入戰略迷茫,需要主動尋找坐標。
![]()
第二階段
領頭羊戰略失焦,新星冉冉升起
(2013-2016年)
2013年11月德邦正式開始布局快遞,2014年是第一個完成年度,從收入數據上看,2014-2016年快遞業務增長迅猛,從4.96億增長至40.96億;但同時期的零擔收入僅僅從94.01億微增至106.82億。公司整體收入從104.93億增長至170億,但毛利率急劇下降,從17.77%下降至13.41%,凈利潤也出現了不小幅度的下降。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多元化帶來的問題,快遞業務把公司整體毛利和凈利拉低。
![]()
![]()
![]()
(數據來源:招股書,快運收入剔除整車)
在德邦深陷多元化困境時,安能找準了自己的商業模型,即加盟版的德邦,用3年時間實現了10倍的貨量和收入的增長,并一舉在2016年底實現了零擔貨量對德邦的超越。根據引航咨詢推算,安能2013-2016年全年貨量分別為40萬噸、112萬噸、280萬噸、450萬噸。2016年,安能也開始做快遞,因為規模還沒起來,這一階段的主旋律依然是快運的高速發展。不算快遞,安能快運從起網到盈虧平衡燒錢的規模在10億以內。
![]()
(數據來源:安能早期商業計劃書&行業調研)
總結:德邦用足夠厚的底子掩蓋了多元化難題,安能則找準了商業模式增長迅猛。
啟示:只要戰略正確,增長是摧枯拉朽式的。
![]()
第三階段
安能生死劫,德邦吃老本
(2017-2019年)
這個階段安能的快運已經實現了盈利,2018-2019年毛利率分別為13.0%和14.4%,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但安能步了德邦后塵,在快運沒有實現規模化盈利的時候,貿然開始多元化做快遞,陷入了巨額虧損的境地,多次面臨現金流斷掉的風險。這是安能發展史上最艱難的階段,2018年公司整體扣非虧損達16.1億,2016和2017兩年的虧損預計也不低于10個億。
2019年下定決心壯士斷腕的時候已經燒掉了40億左右,大頭是快遞燒掉的。與安能不同的是,德邦的快運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快遞快運共用履約資源,掩蓋了快遞虧損的問題。因為不夠痛,所以比安能更能忍,更能堅持。
![]()
(數據來源:上市招股書&調研推算)
德邦2018年正式轉型大件快遞,并在年初完成了IPO,這一階段的德邦快運盈利能力雖有下降,但仍在較高的水平。2017-2019年快運毛利分別為17.64%、19.06%、14.37%,直到2019年才有了明顯的下滑。
2019年之前快運市場的新勢力還沒有形成氣候,老玩家華宇、佳吉進入了嚴重衰退,安能困于快遞虧損,德邦快運的產品競爭力在市場還是一枝獨秀。到2019年的時候,形勢變化很大,安能放棄快遞恢復戰斗力,新勢力順豐快運、壹米滴答、中通快運經過2-3年的磨合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競爭力,這時候德邦快運的競爭力已經不復存在,毛利自然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
2018年,快遞收入以113.97億超越快運的112.06億,這時快遞已經成為公司的第一大業務。不考慮上市當年報表的特殊性,快遞的毛利徘徊在7%以內, 2019年快遞的報表收入達到了146.67億,規模效應并沒有釋放。
![]()
(數據來源:年報)
總結:德邦依然能抗,但安能的多元化險些喪命。
啟示:沒有絕對安全的現金奶牛業務的情況下,一定不能多元化,否則再好的主業也會被拖垮。
![]()
第四階段
安能震蕩,德邦持續下滑
(2020-2022年)
安能在2019年關停快遞后,及時做了戰略調整,在2019-2021年收入和利潤的都實現了不錯的增長,其中上市當年2020年是這個階段報表最好看的。但2022年收入增長停滯,凈利潤大幅度下滑,出現了超過2個億的虧損,發生了重大的業績震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安能選擇在雙十一低調上市,行業內幾乎沒有宣傳。
![]()
(數據來源:年報)
這一階段的德邦雖然凈利潤有不小的波動,但扣非凈利潤是持續惡化的。公司整體毛利率2020年到2022年持續下滑,并且幾乎逼近了10%的紅線。按照當時的口徑看:快運收入持續下降,到2022年已經下降到了96.01億,為近10年的最低值,剔除整車等業務后收入不到90億;毛利也持續下滑,下降到了11.98%。快遞收入雖然從2019年的146.67億上升到了207.85億,但毛利率依然沒有突破10%,規模效應依然沒有釋放,這說明德邦口徑下的快遞業務有很大的問題。到2022年初,德邦并京東并購,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
(數據來源:年報)
總結:德邦已經壓不住新勢力,安能聚焦快運獲得新生。
啟示:聚焦才能產生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如果規模越大,毛利下降,則說明產品組合戰略出現了問題。
![]()
第五階段
安能規模效應釋放,德邦吃光老本
(2022-2025年)
2022年安能繼續變革,調整了管理層,并且實行極致的聚焦戰略,票均重量從2022年的93.4公斤下降到了2025年H1的75.3公斤。單噸結算成本從2021年765.2元提升到2025年H1的824.7元,提升幅度達到7.7%。毛利率從2022年的7.82%提升到2024年的15.91%,凈利潤實現了從虧損2個億到凈利潤8.3億。
![]()
(數據來源:年報)
京東并購德邦后,凈利潤持續增加,2021年1.48億,2022-2024年分別為6.49億、7.48億、8.64億,是歷史上利潤最好的一個階段。這給外界了一種錯覺,以為曾經的那個德邦又回來了。尤其是2023年財報調整了產品統計口徑,快運重新成為了主力業務,快遞從207億被調整成了27億。
但通過分析毛利率指標我們不難發現,這個階段的毛利率也是在持續下降的,從2022年的10.19%,持續下滑到2025年H1的5.33%。這一階段的凈利潤幾乎全部依靠砍期間費用,尤其是管理成本來實現。管理費用從2021年的27.8億下降到了2024年的12.4億,管理費用占比從2021年的8.86%下降到2024年的3.08%,直到2025年H1的2.7%。
雖然歷來江湖上都吐槽德邦管理費用高的問題,但在短期內砍掉60%,并沒有帶來競爭力的提升,反而把基本功給砍沒了。所以2025年上半年,雖然費用繼續降低,但毛利已經下降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程度,凈利潤也出現了扣非的虧損。
![]()
(數據來源:年報)
總結:德邦徹底吃光老本,安能聚焦實現歷史性突破。
啟示:極致聚焦產生極致的競爭力;費用不是越底越好,追求求短期報表會損害長期的競爭力。
![]()
新階段
安能遇新瓶頸,德邦需重做戰略定位
(2022-2025年)
2025年安能交出了歷史最好的半年報,凈利潤達到4.7億,增長10.7%,年度凈利潤有望超過10億。但細看其他指標可以發現比較大的隱患:貨量增長6.2%,增速放緩;毛利率從2024年的15.91%下降到15.6%,說明產品競爭力遇到了強競對,被拖入價格戰。
期間費用占比從7.24%下降到5.33%,凈利潤的增長主要依靠砍期間費用實現。安能接下來需要在快運市場與主要競爭對手拉開差距,核心業務的規模可能需要再上一個臺階。另外當核心業務利潤已經足夠大且穩定時,可以考慮第二曲線業務。
德邦則交出上市以來最差的半年報,扣非凈虧損3300萬,更可怕的是毛利跌到了5.33%,雖然收入實現了11.43%的增長,但收入含金量已經嚴重不足。經過了快運和快遞雙業務的多次調整,再加上京東快運的并入,德邦已經陷入了“核心業務不明確”的困局。接下來若想突破,必須放棄對收入和凈利潤這些表面指標的追求,找到能夠建立行業競爭力的“核心產品”,盯住毛利率不低于15%,且持續具備上升趨勢,保證規模效應持續釋放,才是正確的戰略。
總結:德邦陷入迷茫,安能增速放緩,需要重啟增長。
啟示:安能需要做加法,德邦需要做減法。收入和利潤增長不一定是好事,毛利率的持續增長才是企業追求的核心指標。
![]()
大總結
兩者都犯了提前多元化的戰略錯誤
但安能戰略調整更及時
安能發展史上曾經有兩次主動放棄增長。其中一次是關停快遞,導致2019年對比2018年收入幾乎是持平,從53.32億到53.38億;第二次是2021-2023年,收入分別為96.45億、93.35億、99.17億,三年變化不大,甚至在2022年允許收入下降。而德邦對收入增長的追求一直崩的比較緊。無論是自主發展階段,還是并入京東之后,只有在2022年并購的時候放緩了節奏。
![]()
(數據來源:年報)
總體上來講,兩者都犯過提前多元化的戰略失誤,但由于安能的危機威脅到了生存,舍棄也更果斷。至于上市后那段危機,更應該歸因為管理問題,并不是業務競爭力的問題,所以調整起來也就比較快。
而德邦由于快運基本盤比較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掩蓋了問題。2019年之前,依靠老產品的競爭力創造的利潤支撐收入增長;2019-2021年競爭對手變得非常強,老產品的競爭力不再,報表看起來很難看;2022-2024年則通過大幅度砍管理成本支撐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
![]()
補充說明
兩者雖屬同一賽道
但模式有差異,很多數不宜直接比
首先是收入的不可比,德邦是直營,計算的是全鏈條收入,純快運和大件快遞的端到端價格大約是2.5元左右;而安能計算的是中轉+派費,不包括提貨和支線以及加盟商的凈收入部分,計入報表的收入大概是0.7-0.8元左右,兩者相差幾乎是3倍。
其次是期間費用,尤其是管理成本不可比,德邦的管理費用遠高于安能,個別年份甚至不到德邦的30%。近3年由于德邦管理費用大幅度削減,安能期間費用大約是德邦的50%-60%。
![]()
(數據來源:年報)
德邦的總毛利額一直是遠高于安能的,就算是到了最差的2025年H1總毛利額也是高于安能的,但差距一直在縮小,從前幾年的不到30%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0.4%。所以整體上感覺是德邦比較“厚”,就是指毛利額比較高;但同樣又很“重”,指的是業務復雜,管理鏈條長,人數多,管理成本高。
![]()
(數據來源:年報)
寫在最后:德邦和安能都是物流行業的翹楚,都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也都犯過致命的戰略失誤。通過后視鏡模式,通過總結兩個巨頭過去十五年的經驗和教訓,給行業提供寶貴的教科書般的實戰經驗。我們無意評價任何時期的戰略決策的好與壞,只是通過數據做參考和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