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來自CoCo的深度思考與實踐。
基于與Echo的小宇宙播客欄目《女律師的煩惱》對談整理而成。
以下,Enjoy~
Echo:大家好,歡迎收聽《女律師的煩惱》,我是 Echo。今天我們很榮幸再次請到 CoCo 返場。
CoCo:Echo 好,各位《女律師的煩惱》的聽眾伙伴們,大家好。
如果你聽過我跟 Echo 的上一期對談,可能對我有大致的了解,但當時的介紹還是當時的我。
現在的介紹,如果說得更厲害一點,就是我的朋友圈里有 5 萬名律師好友,全網各個平臺大約有 25 萬律師在關注我們。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服務好律師。
![]()
我們聚焦于律師在各個場景下的需求,并為此開發了一些產品,例如如何在朋友圈進行普法,如何做法律體檢,以及如何通過 AI 變現。這也回應了今天的對談主題。
Echo:今天 CoCo 的主題也非常的直接,就是來教我們律師如何用 AI 變現,有具體的場景可以介紹嗎?
CoCo:例如,在服務常年法律顧問單位時,當服務滿一年后,你需要提升客戶體驗,讓他更快地續簽并且不議價,就需要制作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報告。
過去,制作這份報告需要人工手動統計、畫圖表、導出和排版,非常麻煩且耗時。
在 AI 工具的幫助下,我們會給大家提供相應的方法和定義。我們會定義一份常年法律顧問服務報告應該包含哪些內容,然后告訴 AI,AI 就可以一鍵生成圖文并茂、無需人工統計且能智能分析的報告。這是常年法律顧問服務的場景。
再來說訴訟案件的場景。
你在談案過程中,需要打動客戶,讓他覺得你對法律問題的分析很專業,并且他能聽得懂。
如果你只是口頭與客戶溝通,客戶的感知其實不強。
如果有 AI 的助力,在客戶給到一堆資料之后,你可以讓 AI 去消化吸收這些資料,然后基于你定義的各類報告框架,讓 AI 生成圖文并茂的案件分析報告、案件檢索報告、訴訟策略分析報告等。
這樣客戶的感知就會很強,他會覺得你比他見過的所有其他律師都更專業,因為你讓他看到、摸到并且看懂了這個案子的大致處理方式。
非訴訟場景也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合同審查。
現在已經有比較多專業的合同審查 AI 工具,但我們通過通用的免費 AI 工具,也可以實現一部分效果。
這三類場景——常法、訴訟和非訴,都是聚焦于律師的日常工作,旨在幫助大家提升交付效率和獲客效率。
Echo:我還想再具體地問一下,你要如何引導 AI?你需要問它什么樣的問題,或者使用什么樣的命令、關鍵詞,才能更好地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在這方面你有什么訣竅可以分享嗎? 有時候我們問 AI 的問題,它不一定能馬上回答到點上,所以我想進一步了解這方面有什么技巧。
CoCo:這個問題很好。很多朋友在使用 AI 時,會思考是不是提示詞用錯了,或者問題問錯了。
我覺得核心是認知層面,即對于 AI 使用邊界和其無限可能性的認知。我們有時會被這種認知所局限。
如果你不知道 AI 還可以這么用,你永遠都不會想出相應的提示詞。例如,你不知道在做法律顧問服務時,除了用 AI 審合同、回復咨詢,還可以用它來制作圖文并茂的服務報告。
這種可能性,是需要大家每天用、每天挖掘的。如果你在一個活躍的AI 社群,開拓AI使用邊界和其無限可能性的氛圍會更加濃烈。
比如,大家會在我們的 AI年度會員社群講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麻煩事,比如制作法律顧問報告很煩,或者處理六七千條的銀行流水很煩。當大家表述了這些繁瑣的痛點后,我們就會去幫大家想,如何通過 AI 來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提倡“遇事不決就問 AI”。
但是,問 AI 的過程確實需要掌握一套與它溝通的語言。
![]()
現階段 AI 當然不是萬能的,但它確實能在其功能范圍內完成一些工作。這也需要人類去拆解自己的工作,判斷哪些能被 AI 完成,哪些不能。
我認為這其中存在一個比較大的認知差距,這跟具體的提示詞關系不大。如果你的認知突破了,你就會知道它在哪個場景下還能這樣用,相應的提示詞也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Echo:我舉個例子再問一下。比如你剛才提到的圖文并茂的常年法律顧問年終總結報告,你是不是通過不斷嘗試想要的關鍵詞,讓 AI 一遍遍地反饋結果,從而大致確定自己想要的成果以及能滿足基礎需求的程度?
CoCo:有時需要反復嘗試,但如果你掌握了與 AI 的溝通方式,一次也可以成功。這并非每次都需要反復。
比如制作圖文并茂的常法服務報告,我們認知到 AI 的邊界:一份我們人類認可的報告應該包含哪些內容,而 AI 只能提供一些泛泛的內容。
舉例來說,報告中可以有這樣的對比:按照每小時 5000 元的咨詢費率,服務 200 個小時,我本應收費 100 萬,但我今年只收了你 50 萬的顧問費。
![]()
通過這種對比,讓客戶感受到他占了便宜,所以今年續簽時就不要再提降價。我會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 50 和 100 兩個數字放在一個頁面上,用大圖大字醒目地告訴他,讓他不好意思講價。
這種認知和設計是由人類來定義的。因為我們長期服務律師,知道行業里哪些方法對客戶是管用的,所以我們會在這個垂直行業里形成更高維的認知。
我們需要私下定義一些范式,然后提供給 AI。如果直接讓 AI 去做,確實需要反復調試。
但是,如果你已經有充足的經驗,在這一方面比 AI 更專業、有更多的行業細分經驗時,你就可以直接定義好范式喂給 AI,告訴它按照你的方式來做,效率就會非常高。
其實,關于范式識別,AI 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你提供一個通過人工整理的、非常好的范例,AI的能幫你大大提高效率。
比如,最近我們在做《AI變現案例大會》,給嘉賓寫采訪稿,你告訴它采訪稿撰寫的框架和套路,AI 能學得很好。這比我們過去教一個實習生或者新人要有效得多。
過去你給真人范例、模板和結構,他做出來的東西可能還是很差。
但現在對 AI 來說,它做得比人好。作為一個更有經驗的人,你定義了模板、范例和框架之后,讓 AI 學習并復用到新的事情上,效果會比人更好。
但是,誰來定義這個模板、范例和結構,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高階的技能。
![]()
Echo:是的,我非常同意。你還是需要給他一些很明確的指示,他才能輸出你想要的結果。你的框架需要足夠清晰明了,讓它可以識別,之后才能反饋給你一個比較確定的結果。
CoCo:是的。而且定義模板、范例和框架的能力,如果你是一個從未做過這件事的新手,你是沒有能力去定義的,也判斷不出 AI 給你的東西是好是壞。
比如 AI 給了你兩種方案,你自己也有一套做法,沒有判斷力的人可能會在三者中隨意選一個。
而有頂級判斷力的人,會把個人定義的方案和 AI 給出的方案進行融合,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東西。這非常考驗人的判斷力。
用好 AI 絕對不是 AI 給你什么你就用什么,而是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
Echo:我覺得是這樣。我自己的感覺是,使用 AI 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如果你對這個領域不熟,AI 給你的東西可以讓你有一個粗淺的認識,相當于入門級的參考,但其中很多具體信息你需要進一步校對和核驗。
第二個層次,就是你說的有頂級判斷力的時候。對于律師行業來說,這就是經驗的積累。
你對這個領域非常熟悉之后,才能輸出一個很好的框架,讓 AI 根據你的框架形成你想要的結果,從而提高效率,讓你的時間價值發揮到最大。
![]()
你們現在一般會推薦律師用哪些 AI 工具呢?
CoCo:我們其實不做具體推薦,因為現在有很多主流的 AI 工具,它們有免費功能,也可能有一些付費或積分兌換的功能。
核心的工具大家可以去搜索,比如小紅書的帖子,或者搜索“律海芒芒AI 版”,我們也有相關的應用。工具層出不窮,重要的是大家要去用,用順手了就好。
如果具體到一些特定場景,比如做 PPT,我們測試下來發現天工 AI 會稍微好一點,當然也有像 AI PPT 這類付費平臺。
如果是做文字類工作,比如短視頻腳本和公眾號文章,我們用得非常多的是谷歌的 Gemini。
我們用豆包做漫畫用得最多,用即夢做海報和設計字體用得最多。
做可視化的案例分析報告和法律顧問報告,我們也是用豆包的 AI 編程功能,它可以生成一個帶排版的 HTML 網頁。
![]()
像合同審查這類,垂直行業里其實已經有很多不錯的工具。總的來說,沒有一個工具是顯著優于另一個的,我剛才提到的這些在非法律人領域也是通用的。
Echo:你剛才說的確實很擴展我的認知。我對 AI 的使用僅限于你提到的,可能知道 Google 開發的比較穩定,國內的豆包比較穩定。
你剛才說的不同場景,比如做 PPT、設計圖片字體海報等,確實我之前了解較少,也基本沒用過。
但我非常希望以后能有一個 AI 工具可以解決我做 PPT 的痛苦,因為做 PPT 非常耗時。
CoCo:雖然我們提到了天工 AI,但我們做 PPT 還是純人工的,因為 AI 給的 PPT 太死板了,只能算是一個及格水平的 PPT。
如果要我做商業演講或線下課程交付,我是不可能用 AI 做 PPT 的。它沒辦法理清我應該傳遞什么樣的情緒,或者營造什么樣的體驗。
AI 做的 PPT 非常普通,就像照本宣科。
比如講一個熱點,它可能會先講背景,然后拆解法條,再引用一些案例,但整個講述方式會非常死板,沒有亮點。
當然,如果時間緊急,用一下也可以,但我們從來不用。我們是學習喬布斯、羅永浩他們那種商業演講的 PPT 做法,目前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 AI 生成的 PPT 能達到那種大圖大字、清晰傳遞核心信息的商業級演講效果。
Echo:我理解,這確實有難度。只是說,基本的架構或者圖片可以讓他幫忙,實現一些基礎功能。
CoCo:它也許能給點小靈感。其實,說到做課件,現在絕大部分人在做分享時,只會講所謂的“干貨”。
但在一個兩三小時高密度的分享中,干貨太多了會讓人消化不良。
講課應該像一次消費體驗,要有體驗峰值。你要設計你的“劇情”,就像看一場全程無尿點的電影。高潮肯定不是特別生硬的知識性干貨。
![]()
![]()
硬塞干貨就像大學上課時老師的填鴨式教學,讓人不想學。
一堂好的課程,應該是激發大家對這件事的興趣,讓大家聽了課之后能夠有所行動。
課程一定要導向行動,如果只是“知道了”而沒有做到知行合一,那這堂課就是失敗的。
Echo:我能理解。這個發散很有必要,因為這也是律師比較核心的拓客技能,甚至不限于拓客,在你正常的業務中,比如向法官陳述代理意見時也能用到。
你有沒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應用 AI 變現的案例?
CoCo:當然有。大家可以搜索“律海芒芒AI 版”,里面有大量我們輔導的律師伙伴的變現案例。
我挑幾個來講。
第一個,我剛才還在和一位深圳的律師聊,他在談一個繼承糾紛的案子,基礎代理費收了 15 萬,還有相應的風險代理,整個案子做下來是三四十萬的代理費。
客戶肯定會找很多律師比價,那為什么他能夠用更高的價格談下這個客戶?
因為他把客戶給的材料用 AI 做了分析,并用 AI 返回的結果制作了可視化的報告給客戶。客戶的感知就非常不一樣,覺得他是唯一一個如此認真對待材料,并返回圖文并茂書面材料的律師,所以客戶愿意和他簽約。
他還講了另一個案子,他外語不太好,但來了一個國外的客戶,材料都是英文的。以前沒有專業翻譯,他是接不了這個案子的。但因為有 AI,語言不再是障礙。
他收了每小時 3000 元的咨詢費。他說 AI 不僅提高了客單價,還可以讓他成為“六邊形戰士”,什么都能做。
![]()
![]()
其實大家不要小看或嘲笑“萬金油”這個定位。對于我們普通人身邊接觸到的法律問題,其實沒有那么高精尖。
絕大部分法律問題就像我們人生的感冒一樣,吃點藥就好了,是很簡單的事情。所以 AI 能幫的忙真的很大。
再舉一個例子,也是服務顧問單位。他需要和顧問單位里有糾紛的員工談判,要讓員工明白,一直鬧下去拿到的收益,其實不如接受現有方案劃算。
他就立馬用 AI 生成了一個對比表格,告訴員工繼續下去能拿多少錢,現在和解能拿多少錢,讓員工自己算賬。
最終雙方簽了和解,立馬為顧問單位省了錢和時間,勞動者也被安撫好,雙方都開心。這增強了談判的說服力。
還有一個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的案例,是關于上億標的額的大案子,也是可以用 AI 來梳理復雜案件的大事記、關鍵事實以及其中的法律關系。
![]()
這位客戶把團隊所有的人,都送到我們的社群來學習了。
![]()
![]()
過去是人工畫圖,現在可以把材料喂給 AI,讓 AI 來畫圖,效果非常顯著。
很多人可能會擔心客戶一看是 AI 做的會怎么想。其實客戶不在乎是不是 AI 做的,他關心的是你能不能高效地幫他解決問題。客戶知道能夠駕馭 AI 的律師是非常厲害的。
Echo:我想繼續問一下,他是用什么 AI 工具去做的這個大事記?大事記在我們律師行業,尤其是訴訟律師中用得很多。
CoCo:我們基本會推薦大家用豆包,因為其他一些工具可能需要翻墻或付費。其實像豆包和類似的一些工具都提供了相應的功能,比以前好用太多了。
Echo:我覺得很值得嘗試,這能大大減少我們的工作量。以前我寫一個大事記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案情復雜的可能要寫一整天。
當然,這需要進行技術處理,把客戶敏感信息保密掉,并且在非聯網模式下使用,再讓 AI 去生成,對吧?
CoCo:數據保密的問題有點像偽命題。如果律所規模大,服務的客戶體量大,保密層級可能會高一些。
但對于平時的小案子,現在很少有人管這個事,大家都是這么用的。
Echo:不過從律師的立場還是提醒一下,要稍微注意一些。
CoCo:我不是律師,我只是在描述一個現象。當然,未來的規范肯定會越來越嚴格,會有合適的方式讓你做好數據保密工作。
但目前,可能只有大項目才會有這種數據保密合規的強需求。
Echo:對,就是涉及到高價值商業秘密之類的。
CoCo:是的,那種大家才會真的注意。平時其實就像大家隨便把文件上傳到百度網盤一樣,這就是現狀。
Echo:我有一個之前的擔心,就是感覺 AI 輸出的結果總能看出一股“AI 味”。我想問一下,你有沒有總結過,哪些字眼或格式框架會讓人一眼看出是 AI 生成的?我們怎樣才能避免這種“AI 味”?
![]()
CoCo:“AI 味”非常濃的特征有幾個。第一,它會用一些數字化表達,比如 98%、99% 這種一看就是隨口說的數據。
第二,AI 的結構通常很好,但仔細一看內容,就會發現“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有很多廢話。
第三,它會用一些網感比較強的詞,或者用一些它自以為巧妙的類比,比如“案源手榴彈”、“深水潛水艇”之類的,類比用多了也讓人煩。
我覺得最大的“AI 味”就是結構清晰,但內容空洞,沒什么實質性的東西。
Echo:很有道理。可能還是需要我們提取精華,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架構,才能更好地去除這種“AI 味”。不然客戶看了報告,也會覺得“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CoCo:一個比較好的減少“AI 味”的方法,就是你先上傳一些自己的東西,讓它完全根據你的文風和風格來寫。
也就是說,你先定義一個范式,AI 就不會那么有“AI 味”了。
Echo:比如,你要讓它寫一份代理意見,可以先上傳一份類似案件的代理意見給它,它就可能輸出一份風格和你相近的文稿,是嗎?
CoCo:對,是的。即便第一次返回的結果有些差異,你也可以指出問題,再讓它調整幾次,就會好很多。
Echo:我本來想問,有了 AI 之后,律師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但你剛才已經回答了,核心競爭力還是在于你的經驗和你為 AI 輸出的框架。
如果沒有經驗積累和知識儲備,你就沒辦法輸出那樣的框架去指導 AI 提高效率。
CoCo:是的,所以人要站的高度永遠要比 AI 更高。如果你的認知比 AI 低,你肯定會被淘汰。但如果你的認知高出 AI,你就能用好它。
這種認知不是說你知道的比 AI 多,而是你知道 AI 的局限在哪里,也知道人類作為碳基生命和它作為硅基生命的局限分別在哪里。
當你能清晰地認知到彼此的局限,你就能用好 AI。
![]()
Echo:從你的角度看,你更多的是在一個商業環境下,類似于創業者的角色。你覺得在 AI 和法律的結合中,有沒有比較適合的創業方向?
CoCo:我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這些創業方向需要實際去做出來。
我不能說我們現在找到了一個能夠迅速規模化的、與 AI 相關的創業方向。現在感覺還是很辛苦,每天在社群里回復消息,幫大家想解決方案,再推廣 AI 課程。
就有點像每天支個攤出來賣貨,同時還要做交付。
這個過程中,沒有說找到了一個所謂的 AI 產品突破口,然后公司規模立馬擴大,實現十倍百倍的增長,目前沒有。
我們現在還是在做 AI 社群培訓,這個過程有意義的地方在于,它能讓我們發現市場上的一些真實需求,但這些需求能否被規模化、商業化運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Echo:這很客觀。我想問一下,你們的 AI 培訓費用高嗎?如果不方便透露也可以不說。
CoCo:沒關系,這都是公開透明的。你可以在我們“律海芒芒”的視頻號和商鋪里看到價格和服務權益。
![]()
Echo:如果律師真的需要學習,我認為為知識付費是應該的。我比較少在播客里做這類“搞錢”欄目,但律師確實特別需要搞錢,所以我這次才特別想邀請 CoCo 來分享。
我之前在 CoCo 的朋友圈看到,如果單獨咨詢你是要付費的,而且費用很高。
CoCo:我是 5000 元一小時,歡迎大家預約。
Echo:我覺得讓自己時間值錢,確實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在這方面,CoCo 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榜樣。
CoCo:我自嘲一下,我覺得我做律師應該不會是一個優秀的律師,因為我會被淘汰掉。
我有太多新的想法,不按常規來。律師行業還是一個比較需要遵從權威的領域,而我不是一個喜歡遵從權威的人。
如果我在那個體系下,肯定會過得不好,會陷入極其強烈的內耗。
Echo:我能理解。律師行業確實存在權威感比較強的情況。從實習律師有帶教老師,到整個成文法體系,法律本身就是權威。
這種架構性決定了它可能不夠自由,需要遵守規則,確實會稍微壓抑一點。
回到你的市場觀察視角,你接觸了這么多律師,對這幾年,尤其是疫情后的市場觀察是怎樣的?比如 2023、2024、2025 這三年,你感覺到市場有哪些變化嗎?
CoCo:從 2023 年到現在,感覺是大家越來越沒錢了。幾乎沒有人跟我反映說今年比去年好。
我今年以來遇到的唯一一位告訴我他今年創收比去年好太多的律師,他是我們AI社群里的明星學員。
他告訴我他這個月當月創收已經破了 100 萬,可能今年的創收會突破歷史創收最高記錄。
![]()
回望過去這幾年,可能律師伙伴都感覺 2023 年是最難的,哪知道 2024 年更難,結果到了2025 年,無底洞的難還在繼續向下探。
這是絕大部分律師的現狀,很大一部分原因不來自律師自身,而是客觀的經濟環境。
但為什么會有一些律師逆勢增長呢?因為經濟下行有下行的機會。比如我剛提到的那位律師,他抓住的機會就是轉型做稅務,并通過 AI 和線上自媒體獲客,打通了鏈路。
他即便在廣東,也能接到新疆的案子。當所有人都說行業內卷、經濟不行的時候,他抓住了稅務、自媒體和 AI 這幾個突破口,所以他比身邊的人做得更好。
AI 是一個不管上行還是下行周期里,所有人都應該抓住的機會。這個機會不像過去的房地產建工,不可能再有二三十年的高速增長。
房地產建工行業養活了中國 50% 以上的律師,但未來肯定不會像當年那么強勁了。
那你應該抓住什么機會?
AI 的機會,絕不是20、30年,而是能持續50 年、100 年、200 年的機會。
就像身處工業革命當年的人,可能不知道蒸汽機的發明意味著什么,但 200 年后我們回看,就知道它給世界帶來了什么。此時此刻的 AI 也是一樣。
行業確實沒有以前那么好,但并不代表沒有新機會了。
AI 是屬于每個人的機會。
![]()
Echo:我覺得你說的特別中肯。AI 會繼續擴大差距,在會用和不會用的人之間,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對于律師來說,個人時間非常有限,所以肯定要靠不斷使用 AI 來擴大自己時間的效益和價值。
作為一種工具,AI 非常值得大家深挖。
我想問一下,作為青年律師,比如剛獨立不久或者年紀不算很大,怎樣才能更好地打開自己的創收局面呢?你有什么經驗可以分享嗎?
CoCo:第一,一定要大膽。大部分青年律師都是“小鎮做題家”,在學校做好學生做慣了。但獨立律師執業是一個叢林游戲,你需要打破在學校里聽老師話,表現好就能得到獎勵的思維定式。
第二,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比如,青年律師相比老律師,優勢就是 AI。更年輕的 00 后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用 AI 肯定比老律師用得更熟練。
你要找到屬于年輕人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不要在老律師擅長的點上和他們競爭,比如人脈。
你競爭的是另一個維度:你懂 AI,懂技術,也懂同齡人中先富起來的新貴(老錢圈層屬于老律師的天下,不要硬碰硬)。
第三,要學會與人合伙。這包括緊密的、需要分錢的內部團隊合伙,也包括臨時的外部團隊合伙,比如付費參加培訓,付費請第三方來服務等。
像我們現在創業,三個人有不同的分工,有搞技術的,有做專業法律問題研究的,大家在各自擅長的點上做事,形成緊密的合作團隊,就能做更大的事情。
我覺得,青年律師還是大有機會的。在現在這種困難模式下都能活下來,未來環境一旦好轉,你的韌性會很足,歷練會很強,會拿到更好的結果。
![]()
Echo:我非常認同。你們的品牌做得特別好,我身邊很多朋友都知道。你是怎么把自己的微信加到 5 萬個律師朋友的?
CoCo:就是日拱一卒地積累。我每天拍短視頻、寫文章、發朋友圈,大家看到我的內容覺得有意思,就會加好友。
看了我的視頻,認同我的觀點,可能會買一個 9.8 元的商品,我們發貨時又會加一個好友。
就是這樣每天積累起來的。
說到品牌知名度,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就是有很多人喜歡你,也同步會有很多人討厭你。
當你對外發聲,反復刷自己的存在感時,肯定會遭到很多莫名其妙的攻擊。
你的品牌聲量越大,討厭你的人也會越多,這是宇宙真理,接受就好了。
Echo:我覺得這個點非常重要。對于律師來說,一個律師本身就是一個 IP,一個品牌,所以做推廣是非常必要的。
全方位、各平臺地去宣傳自己,并且有內容作為依托,這是非常重要的。
你是怎么樣能做到頻繁更新內容的?
![]()
CoCo:我更新得超級頻繁(這其中肯定是有 AI 助力的)。其實我讀書時并不是一個擅長寫作和表達的人,高考作文考得特別差。
但當我跳脫了應試教育的體系去表達自己時,就有了一些改變。
說老實話,我選擇法學院,不是因為喜歡法律,而是因為我喜歡公平和正義這種價值理念(只不過那個時候,我把法律等同于通往公平正義的唯一路徑了)。
我上了大學后發現自己像一個“維權斗士”,會去寫文章抨擊學校里一些不公正的事項,比如宿舍甲醛問題、校園網在圖書館收費等。我就是會抑制不住地去發聲,這是一種本能。
Echo:我覺得全方位地展示自己,不要害怕互聯網的攻擊與批評很重要。有時候律師可能太謹慎、太端著,會影響這方面的發揮。
我對自己有些感觸,我有一些表達欲,但總是有包袱,比較謹慎。今天聽你說的,我很有感觸,就是不要害怕,要邁得開步子,舍得下面子,這很重要。
你覺得律師去做自媒體,比如視頻、微信文章、小紅書,哪一條或哪幾條路的效果會更好?可以基于你的主觀觀察來談談。
CoCo:我覺得 99% 的律師伙伴先別想什么自媒體,先把朋友圈發好。
能不能做到每天發一條,刷一下專業存在感和你的律師身份,讓你親朋好友有麻煩時能第一時間問到你。
先老老實實把朋友圈發好,不要設置三天可見,微信昵稱加上“律師”兩個字,頭像換成一個正式的律師頭像。
你得接受自己是一個在營業的狀態,具有銷售屬性,需要走到臺前去推銷自己。
Echo:有道理。那針對朋友圈人數太少的情況,要怎么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呢?
![]()
CoCo:就是線上線下同步加。線上靠自媒體,我做了很多自媒體賬號,都導流到我的朋友圈。
另外就是社群,如果你沒有內容輸出能力,可以在各種社群里成為最樂于助人的那個人,所有人都會加你。
不管是興趣群、家長群,還是律協的同行群,都可以加人。不要低估同行案源,它會成為你非常穩定的合作來源。
線下就是各種社交活動。像大城市,比如上海這種西式社交文化很好的地方,有很多酒會,你舉著酒杯全場走動,像 butterfly一樣和人聊天加好友,效率相當高。
此外還有傳統的中式飯局、校友活動等,都可以加人。
你要開動線上線下雙引擎去加好友。
如果你的微信好友突破 5000 人,案源絕對不愁;突破 1 萬人,創收穩穩過 100 萬。
Echo:這種加好友需要有弱聯系的基礎嗎?比如在某個場合打過招呼?
CoCo:不需要。比如在一個會議上,你看到一個人,可以說“你的耳環很好看”,然后聊幾句就可以加好友了。
加上之后不一定馬上有聯系,但他會看你的朋友圈,因為你每天都在發。你們是通過朋友圈相互了解的,所以不需要什么聯系基礎,打個照面加上,然后在朋友圈里“養著”就行。
Echo:好的,得到一個很肯定的回復,我心里也覺得踏實了。
CoCo:我也是 I 人(內向者)。
我從來不參加線下的社交,都是通過自媒體內容營銷,獲得大家的認可后,他們主動來加我的。
我本身也不喜歡社交。
Echo: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對于 I 人來說,可能有自己獨特的營銷方式,比如自媒體內容產出。
如果 I 人能靜下心來,通過像 CoCo 這樣的方式,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都是別人主動來加你,這種方式能建立深度信任。
CoCo:還有一個方法,I 人也可以通過講課來獲客,不管是線下講課還是線上直播。
![]()
你準備好一門自己的王牌課程,比如最近社保合規問題很火,你就給老板們講這個課。
講完課放一個二維碼,老板們會稱呼你“老師”,覺得你講得太好了。你不是作為乙方,而是作為甲方的老師,在講臺上獲得客戶的尊重,這是最優雅的一種獲客方式。
Echo:這是一個很好的點,而且獲客效率和客戶質量通常都很高。成為甲方的老師,確實很優雅,也是別人深度認可你的表現。
CoCo:對了,就線上社群加好友這點,我聊一下。前幾天,有個人在我的“搞錢流水賬群”里質疑我,建這個微信群,就是想賣東西。
![]()
既然聊搞錢,我就毫不諱言這個話題。
賺錢有什么見不得人的?
不管是講課,還是發朋友圈,寫公眾號,我肯定是服務于一定的商業目標的。要談賣什么東西,我首先賣的肯定是我這個人,其次是我的認知。大家都是自愿來買我的產品的,也是自愿加入我的搞錢流水賬群的,沒有人拿槍指著。
你有100% 自主決策權買不買,入不入群,其實,沒必要對一個想要賺錢的人陰陽怪氣地質疑。
你因為別人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質疑別人,你也會這么質疑自己,真心搞不到錢。
我們要大方地去談錢,才能搞到錢。
Echo:我覺得這很重要,尤其是女律師,對談錢比較有羞恥感。要大方地去談錢,錢才會流向我們。
CoCo:是的。你站出來搞錢,站出來發聲,做任何事情都會被人指指點點。噴是常態,要接納它。
一定要有自己的確信和捍衛的價值主張,要更堅定一點。
你提到了女律師這個話題,我想再分享一個關于女性的話題。
最近魯豫因為脫口秀,大眾對她的印象翻盤了。
我印象很深的是,她以前在節目上,雙腿總是并攏在一起,是一種標準的女性坐姿。我上學時老師也說過,女生不能像男生一樣叉開腿坐。
為什么女生要是這個姿勢?為什么女生不能說臟話?
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女性要覺醒、要有自我覺知的時刻,不要給自己設過多的限制。
要逐步走出過去社會期待和社會環境給你的束縛和無形的枷鎖,看見它,覺察到它,掙脫它,然后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樣子。
Echo:我覺得最后一段說得非常的好。我們鼓勵女性去強大,并不是鼓勵搞男女對立,而是女性自身在歷史長河中確實受到了壓抑。
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覺醒和改變。
![]()
最后。
我們LegalAI 驅動私域 IP 增長年度會員服務,在上海 9 月 27、28 日周末,兩天一夜的線下課即將開營,只有幾個撿漏名額,如果你想來參加,掃碼聯系芒芒預約吧:
“郡主CoCo的搞錢流水賬禁言群”是我發起的一個群規很奇特的群,具體可以看這里:
已經掃碼滿15個群了,第16個群,你看清楚群規,加入吧,已經加入的伙伴,不要重復加群,因為都是一樣的:
PS:沉淀CoCo過去5年550萬字的文字思想,這個AI分身,你不容錯過。而且,你是知道的哈,1v1咨詢人肉版CoCo是5000元/小時,1v1白嫖AI版CoCo不要錢。所以,趕緊,掃碼,向我開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