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保持一點心氣
黎荔
![]()
現在的時代和環境,很多人已經沒有心氣,也沒有意愿和動力去發展自己、折騰自己了。
以前的校園,年輕人朝氣蓬勃,社團活動極其活躍。總有三五青年聚在一處,或談文學,或論時政,聲音洪亮,手勢翻飛,仿佛整個世界都在他們掌中。而今同樣的校園,依然草木青翠,但年輕人連談戀愛都提不起多大興趣了,上課也多是懨懨的,只見各自低頭看手機,面無表情,偶爾發出幾聲短促的笑,很快又歸于沉寂。那笑聲里并無真正的歡愉,倒像是程序設定好的反應。
至于每天七點早高峰的地鐵,就像一個被壓縮的沙丁魚罐頭,我常立于車廂角落,看那些年輕面孔。金屬扶手被無數只手反復摩挲得發亮,反射出車廂內慘白的燈光,也映出一張張面無表情的臉。他們大多低首盯著掌中方寸屏幕,目光呆滯,神情木然。偶爾有人抬眼,雙目亦是空洞的,仿佛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唯有每到一站的提示音,能讓他們的眼球輕微轉動一下,確認自己是否坐過站。這些二十出頭的青年,竟已有了暮氣,教人想起未老先衰的樹木。不止是年輕人,在地鐵里每個人都是標準化移動的零件,主動思考被集體休眠,個體的主動性早已在日復一日的擁擠中,退化成了“別遲到”的本能反應。
在一個個高樓大廈的辦公室中,那些已伏案十載的中年人。晨起即至,直到暮色四合,方能離開。桌上文件堆積如山,電腦熒屏幽光閃爍,映著一個個日漸稀疏的頭頂,埋首于文牘,鍵盤聲嗒嗒作響,他們竟與籠中松鼠踏轉輪一般無二。你去問問這中年人,是否有意另謀高就?聞言他抬首,目光亮那么一下,旋即黯淡下來。他自己早已習以為常,覺得保住飯碗已是萬幸,豈敢折騰,那不是純屬自尋煩惱嗎?
我所理解的心氣,就是人心里那點不肯安分的東西。它使人不滿足于眼前,不甘心于現狀,總想著再進一步,再攀一高。所謂心氣,并不僅僅止于志向,心氣實乃一個人的生命之焰、內里之光。如果一個人活得沒有心氣,他的生命之焰便漸趨黯淡,內里之光也愈見微弱了。如今心氣這樣東西,竟日漸稀少了。人們似乎都蜷縮在自己的殼中,對外頭的風雨不同不同,對內心的荒蕪不聞不問。我們或許都曾在某個瞬間,從他人或自己眼中,見過那簇火焰逐漸冷卻的軌跡——從寫字樓的冷光到地鐵的擁擠,再到獨居房間的寂靜,心氣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被動前行中,完成了從燃燒到沉寂的蛻變。
人們普遍沒有了心氣,亦是外在環境的原因。有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也有蠅營狗茍的小時代。一個人再有心氣,奈何時代不配合,經濟持續疲軟,就業狀況不佳,實際薪水連年倒退。過去聽了太多的故事,最后發現都是一場空。城市大拆大建,商品無窮堆積,超高速的人流涌動,互聯網、社交媒體信息爆炸,使人眼花繚亂,不知該如何選擇,反倒更加孤獨。再加上技術的便利消解了人的斗志:外賣隨叫隨到,信息觸手可得,連交友都能一鍵完成。人不必再為基本需求奔波勞碌,卻也失去了奔波途中那份意外的驚喜和挑戰的快意。我們被包裹在時代的被子中,安逸卻窒息。大家不再說“失敗了從頭再來”,而是“失敗了回家睡覺”。床是新時代的避風港,被子是軟猬甲,一躺下,萬箭穿心變成羽毛撓癢。
世道何以至此?有人說,是房價太高,壓垮了年輕人的脊梁;有人說,是競爭太烈,早磨平了眾人的銳氣。這些緣故自然不虛,然我以為尚有更深層的病根。早個二三十年,“折騰”是開創新生活的勇氣——80-90年代個體戶“下海”普遍被視為時代先鋒;而當下,“折騰”卻成了風險賭博,辭職創業被貼上“不穩定”的標簽,追求興趣被當作“不切實際”。這種價值觀轉變的核心,是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從“多元可能性”收縮為“金錢與地位的單一賽道”,個體興趣與內在動力則淪為了“無用的奢侈品”。我們活在一個被精心設計過的世界里,每一條路都已被指明,每一種成功都被定義了標準樣式。孩子們從小便被趕著考學、就業、買房、成家,像極了流水線上的產品,何曾有人問過他們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便連自己也不再問了。
我當然也知道,世界上有兩類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一類被稱為英雄性格,一類是常人性格。前者心氣旺盛,志向高遠,終身都在為建立業績而奮斗,一心盼著出人頭地。后者胸無大志,與世無爭,自得其樂,滿足于平凡的生活。誰的生命力更堅韌?常人。因為他們對生活很寬容,要求也不高,即便遭遇挫折或幸運,也會以早就養成的平常心來對待。而英雄性格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意愿太強烈,追求太執著,神經繃得太緊,生命缺乏張力,需要承受的壓力更大。缺乏張力的生命加上巨大的擊打力,如同雪上加霜,英雄更容易受傷,無論是成還是敗,都是如此。對個體生存而言,順從的處世態度更為有利。
但是,環顧周遭,多的是低眉順眼、安于現狀之人,偶有談及抱負的人,竟成旁人訕笑的談資,最后自己也多半支吾其詞,終歸于一聲嘆息。可人活一世,總得有點心氣。人生最怕的就是柔弱,如果你柔弱,你就將被命運打倒;如果你柔弱,你就會被周圍的眼光殺死;如果你柔弱,你就會被流言飛語給遏制住手腳;如果你柔弱,你就戰勝不了自己,走不出怪圈;如果你柔弱,你將被你不喜歡的生活吞滅。我還是希望多見到一些“不合時宜”的人。無論是四十多歲開始學雕刻,如今已成立個人工作室;還是七十歲了開始學鋼琴,指法生疏卻樂此不疲。他們身上還存著那點心氣,不肯讓生命就此停滯。看見他們,便知道心氣未嘗全逝,只是藏得更深,需要更用力地去喚醒。
我知道在一個經濟下行的時代,大多數人缺乏心氣。小時代的更好選擇,當然是收斂自己的心神,更聚焦自己的能量,而不是四處游蕩,到處抓機會,而是用一種節省的方式活著,聚集能量,長期主義,做深做精,這個也許是在十字路口,可以做出的最佳選擇。說到底,每個人最終選擇的生活方式都是與自己最為匹配的。但我堅信,在這個時代,一定還有一些“英難性格”的人,想要真正地為自己活上一回。心,關乎靈魂,關乎精神。一點兒精氣神都沒有了,成天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站都站不直,還活什么人的樣子?還是要始終如一地提著心勁兒,不后退,不猶豫,不羨慕別人的經歷,不渴求他人的安逸,忠于自己,腳踏實地。如此,才會不負曾經的選擇,過上內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我們的社會病了,病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一種普遍的精神萎靡。但病既然是人得的,自然也需人來醫。或許首先要做的,便是承認這病的存在,不再以“現實如此”為自己開脫。心氣之失,非一日之寒,它的回歸,也需從點滴開始。野草能在水泥縫中生長,因它不忘自己是草,總要掙扎向著陽光。人心中的那點念想,大抵也是如此,只要不死盡,總有萌發的一日。我們需要的,或許只是勇氣——承認自己尚且活著的勇氣,以及不甘心就此了此一生的決心。
時代如大河滔滔,“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想,心氣或許也該如此,宛如一條大河奔流,從不問是否有人觀看,是否有人欣賞。它只是流著,年年如一日。不為外界認可,不為實際利益,只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能。在這個安適得令人困倦的時代,保持一點心氣,或許正是最大的反抗。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