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明治時代的三菱與三井這兩大財閥在時至今日依然死斗不休。這場150余年的商戰不僅塑造了日本乃至世界財閥商業競爭中最為經典的案例之一。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這兩大家族不為人知的死斗。
![]()
1868年明治天皇推翻德川幕府開啟日本現代化進程。在這場歷史變革中三井和三菱抓住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三井家族早在17世紀就已崛起憑借和服店越后屋和金融業務兩替店積累了巨額財富。明治維新后三井迅速與新政府建立聯系成為大藏省的官方金融機構并于1876年創辦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
![]()
相比之下三菱的起步晚了許多。創始人巖崎彌太郎出身 下層武士,1870年才接手土佐藩的商會1873年命名為三菱商會。巖崎敏銳地抓住政府需要可靠海運力量的機會在1874年臺灣征伐和1877年西南戰爭中為政府提供軍事運輸服務贏得了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
明治初期日本海運業成為兩大集團的第一個戰場。當時的三井雖然財力雄厚但在海運領域缺乏經驗。三菱則憑借與政府的密切關系獲得了壟斷性的郵政輪船業務迅速擴張其船隊。
1880年三井聯合其他商家成立東京風帆船會社,試圖挑戰三菱的海運霸權。巖崎彌太郎采取大幅降價策略將橫濱至神戶的船票從5.5日元降至0.25日元,同時向乘客免費贈送盒飯和毯子。這場價格戰持續了一年最終以三井的失敗告終。
![]()
然而三井并未放棄:1882年再次聯合政商界力量組建"共同運輸會社"與三菱展開更為激烈的競爭。雙方競相降價甚至發生船只相互沖撞的危險事件。到1885年兩家公司都瀕臨破產邊緣。最終在政府調解下合并為日本郵船會社,三菱持股比例占優實際上取得了這場海運之爭的勝利。
![]()
海運大戰后兩大集團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行業的風險開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競爭領域不斷擴大。
三菱在巖崎彌太郎的繼任者巖崎彌之助領導下進軍礦業、造船、金融和地產等領域。1884年三菱收購長崎造船所(后發展為三菱重工),1887年獲得高島煤礦和佐渡金礦,1893年成立三菱合資會社作為所有業務的控股公司。
![]()
三井則依靠其傳統商業基礎進一步發展礦業、紡織和貿易業務。 1893年三井成立三井合名會社統管所有業務。1909年創辦三井物產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公司。1911年建立三井礦山控制了大量煤炭資源。
![]()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兩大財閥提供了擴張的良機。他們為軍隊提供物資和運輸服務賺取了巨額利潤進一步鞏固了各自在重工業、化工和貿易領域的地位。到1920年代三井和三菱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兩大財閥形成了驚人的經濟影響力。
![]()
三井財閥以三井銀行、三井物產和三井礦山為核心控制著龐大的商業和金融網絡。到1930年代三井直接或間接控制的企業資本占全國企業總資本的10-15%被稱為“政商三井”。
![]()
三菱財閥則以三菱合資會社為核心通過三菱銀行、三菱重工、三菱電機等企業在重工業、造船和礦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三菱被稱為“軍商三菱”因其與軍方的密切合作關系。
![]()
兩大財閥的競爭延伸到各個領域:在銀行業三井銀行和三菱銀行爭奪客戶和資金。在貿易領域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爭奪海外市場和資源。在重工業領域三菱重工與三井系企業展開激烈競爭。
但當日本戰敗后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部將財閥視為戰爭的經濟基礎于1946年開始解散主要財閥。三井和三菱的首控股公司被解散家族成員被解除管理職務資產被拍賣。
![]()
然而隨著1952年《舊金山和約》生效和日本恢復主權前財閥企業開始以新的形式重新集結。由于失去了控股公司的核心控制新的企業集團采取更加松散的聯系方式主要以“經理會”、交叉持股和共同商標使用為紐帶。
三菱集團于1954年成立“金曜會”(星期五會議)由28家核心企業組成。三井集團則于1961年成立“二木會”(月次會議)由23家核心企業組成。雖然形式上不再具有戰前的絕對控制力但這些企業仍然保持著密切的業務合作關系。
![]()
到了戰后日本進入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三菱和三井的競爭也隨之進入了新階段。
首當其沖的便是在汽車領域:三菱汽車與三井系的豐田汽車的戰場從日本擴張到了全世界。緊隨其后的便是雙方在電子領域的三菱電機與三井系的東芝電器、化工領域的三菱化學與三井化學。
![]()
到了1970年代雙方逐漸分出了高下:三菱在重工業和化工業領先于三井,而三井則在汽車、電子和零售業方面領先三菱。只不過雙方都積極參與到了全球市場競爭。但在80年代末的日本泡沫經濟時期雙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不動產擴張,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三菱地產以驚人的價格收購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成為日本經濟實力的象征。只不過這一收購不久后就成為巨額虧損的代名詞。
![]()
直到時間進入90年代后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雙方都面臨嚴峻挑戰:旗下眾多企業入不敷出因此不得不進行重組和改革。
對于三菱來說雪上加霜的是不僅三菱汽車因隱瞞質量問題被曝光而聲譽受損。而且三菱地產因泡沫時期投資過大而陷入了巨額虧損。因此三菱銀行只得與東京銀行合并減弱了旗下企業的傳統聯系。這也導致了此后的三菱集團對旗下企業減少了交叉持股,由此其旗下企業反倒是加強了獨立性。
![]()
而三井則相對平穩地度過了危機:只是簡單的進行了企業與企業間的結構調整和業務重組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此后三井物產不僅成為了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還在全球資源貿易中搶占了巨大的份額。甚至豐田汽車成為也一躍成為了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則升為了日本第二大銀行業集團。
![]()
而在進入21世紀后兩大集團都面臨著新一輪全球化、數字化的新挑戰。雙方在再生能源、科學工業和AI領域在競爭的同時也在某些項目中開展合作。
時至今日回顧雙方長達150余年的競爭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競爭對日本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比如說兩大集團的競爭促進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最初的航運技術到后來的汽車制造、電子技術雙方都在不斷推動技術進步以提高競爭力。
而且這種競爭還推動了日本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為了獲取資源、市場和技術雙方都積極向海外擴張成為日本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不僅如此雙方還競爭創造了日本獨特的企業生態系統:兩大集團內部的企業既競爭又合作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商業網絡。這種結構既保持了競爭活力又提供了協同效應。
![]()
雖然今天的日本人已經感覺不到兩大商社具有戰前財閥那樣的絕對控制力但仍然是日本經濟的重要支柱。他們的競爭故事仍在繼續在新的領域和新的形式下仍在塑造著日本經濟的未來。這場橫跨150余年的商戰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企業競爭成為日本現代經濟發展史的縮影。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
- 完 -
轉載原創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