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吉林市文旅發展突飛猛進,其中“大東山水迎天下”的宣傳語更是在國內外廣為流傳。熟悉吉林地方歷史的人知道,此“大東”之說主要來自龍潭山龍鳳寺內曾經的一塊匾額。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東巡吉林,曾專門渡江,登臨龍潭山祭拜,興致所至,曾為山頂的觀音堂題寫“福佑大東”匾額一方,懸掛于正殿之上。
根據歷史記載,龍潭山上的觀音堂以及龍王廟都建于清乾隆十九年。似乎皆是特意為迎接乾隆帝而修建。成書于清道光年間的《吉林外紀》記載,觀音堂有正殿三楹(由神殿和卷棚組成),祭祀房三楹,禪室三楹,規模并不太大。同時,這本地方史料提到了龍王廟,卻沒有提到如今龍鳳寺比較醒目的關帝廟、客廳、更衣廳、鐘鼓樓等建筑物,可見后者乃是清道光年間之后增擴建的結果。
早在上世紀初(清光緒年間),龍潭山曾引起俄國人的注意,他們拍攝了不少龍潭山的風光照片,其中就不乏觀音堂的影像。在照片中,可見觀音堂依山建于一塊石塊壘起的平臺之上,正殿兩側已建起了鐘鼓樓。自上而下共有三組石階,中間平臺前端分立兩根高聳的旗桿。一眼望去,整組建筑與山色渾然一體,頗顯壯觀偉岸。可惜觀音堂沒有山門,和城內祭祀觀音的寺廟相比,還是稍顯簡陋。
一直以來,我一直對這座觀音堂有一些疑問縈繞于胸,比如這座寺廟到底建于何時?史載清乾隆十九年八月初九(公歷9月25日),“上奉皇太后御舟,渡松花江,幸龍潭”。由于吉林地區在一年之內能夠進行土建施工的時間比較短,加之清代中期以前吉林地方人口有限(由于封禁政策,吉林地區缺乏勞動力),生產力水平不高(缺乏機械設備,且沒有橋梁),趕在乾隆帝到來之前,以磚石建造房屋(當時吉林城似乎并不產青磚),工期怎么看怎么短。
另外,我也懷疑觀音堂最初并非是一座寺廟。種種跡象表明,觀音堂和龍王廟的建設是“為乾隆帝視察的獻禮工程”,其中龍王廟可以理解為禮敬龍潭中的龍王,至于觀音堂則很可能是由官方投資建設,是供乾隆帝和皇太后游山祭神時的山頂休息室。
很遺憾,由于龍潭山在歷史上長期屬于“吉林城的遠郊”,吉林地方史料中,關于觀音堂的記載非常少。加之,兩座廟宇也沒有像城內寺廟那樣,留有紀事碑刻,使得后人探尋歷史時,一直缺少真切的依據。
更為遺憾的是,時光荏苒,觀音堂和龍王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悄然老去。如果說觀音堂原本的朱紅色木柵欄被改成青色的圍墻尚能說得過去,那祈盼風調雨順,并為龍潭山注入魂靈,且獲得福康安將軍“潤澤生民”贊許的龍王廟,被改成彌勒佛的道場就有些讓人啞然。不過想一想,那些倒也是符合大勢——連在吉林北山享幾百年香火的“關老爺”都能退居二線,將自己的神祠奉給佛家當作伽藍道場,一個不大的龍王廟變成彌勒殿確實情有可原……
![]()
![]()
![]()
![]()
![]()
![]()
![]()
![]()
![]()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