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二一,爸爸領我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這首陪伴著青島人成長的老童謠,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可以說沒有比這個更令人熟悉與親切的了,它說的就是島城最繁華的中山路一帶的繁華熱鬧場景。
![]()
1997年的中山路(吳正中攝影)
上街里,是老青島人曾經的時尚與難忘的記憶。那里有老青島心中抹不去的點點滴滴,那里有耳熟能詳、時常光顧的老店。那里,一定也有你或多或少美好的回憶。
吃喝玩樂,吃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回望上世紀80、90年代老街里的美食,那更是被無數島城市民所難忘。吃在“街里”,新老交替的餐飲飯店、風味名吃,繁華的老店商鋪、應有盡有的美食商品,拉近了市民與老街里的距離。
青島飯店
![]()
80年代的青島飯店
那時的青島飯店是 當時最有名、最高檔的餐飲住宿場所, 在青島人的記憶里,這里最難忘的,是一個肉丸的醬香包子、柔糯可口的豆沙包,還有市民非常喜愛的開花饅頭。
青島飯店中午吃飯時人總是很多,大廳里除了各個柜臺前排隊的人,就是逛街里逛累了的人們在吃包子。一屜一屜的包子拉進柜臺,每一個都冒著熱氣,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最初的青島大包并沒有什么特別稱謂,包子皮松軟,肉餡帶點筋,一個肉團,輕咬一口,先吸吮幾下,美味的油湯流入嘴中,一個字,就是香。
![]()
1993年9月6日,山東省第一家肯德基在中山路青島飯店一樓開業,這在當年是一個爆炸性新聞。開業當天,店門口被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市民擠得水泄不通,排著長隊購買品嘗。中山路、曲阜路到處是人,幾條馬路的對面都是圍觀的人群。
那些年,許多人在父母家人、同學同事、情侶愛人的陪伴下,感受到了洋快餐初入青島時的火熱。這里陪伴了很多人的成長,承載了這些人從兒童到青年再到父母一輩人的情懷。雖然不少人一直在議論著洋垃圾食品,但這里,卻是真的陪伴了太多的青島人。
![]()
80年代的青島飯店
青島飯店一樓開了肯德基后,曲阜路窗外搭了個“偏廈”,專門賣青島大肉包、豆沙包。青島飯店一樓改成肯德基時,還賣了一段時間,再后來就搬到斜對面獨立經營了。那時,逛街里逛累了,打碗散啤吃幾個大包,那就是高級享受。
![]()
1998年,曲阜路青島大包前(吳正中攝影)
1996年7月16日,曲阜路青島大包中心店開業,肯德基、青島大包,東西美食文化的碰撞交融,兩個最有名氣的小吃,每天都是排著長隊的人群,這個路口也成了中山路最熱鬧的地方。
![]()
吳正中老師拍攝的這張照片,也仿佛成了一種永恒的記憶定格。
春和樓
![]()
80年代的春和樓
春和樓是青島市區最早的飯店之一,也是青島至今唯一的餐飲百年老字號。香酥雞、油爆海螺、蔥燒海參等風味獨具一格,成為中外賓客傾慕品嘗的名菜。80年代,春和樓還率先在島城設立迎賓小姐,并創造性的將老青島十景制作成為春和樓十大名菜。
![]()
春和樓蒸餃是舂和樓飯店特色品牌之一,深受青島市民的喜愛,是在三鮮蒸餃的基礎上研發而成的系列產品,1996年被命名為青島十大地方特色小吃之一。
天府酒家
![]()
天府酒家是中山路北端最大也是最好的飯店,曾改稱過一段時間的前衛飯店,是那時青島為數不多的南方菜系酒店。尤其是麻婆豆腐、干煸肉絲、三鮮鍋巴等菜品獨具風味。
![]()
中山路北端,當年島城十大名小吃之一的“天府元宵”。(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曾經的天府元宵,更是人稱“元宵大王”,在上世紀的80、90年代,中山路210號的天府酒家生意異常紅火。照片右前方,還能看到中山路上的“回民食品店”。
![]()
說起青島本地手工元宵,“大老李”的名號也可謂火遍半個島城,能在天津路一隅堅守數十年也頗屬不易。
劈柴院
![]()
80年代的劈柴院
昔日劈柴院的小巷內曾經店鋪林立,人流如織。劈柴院的諸多老店,一直為老青島津津樂道。
![]()
80年代的劈柴院(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
90年代初的劈柴院(吳正中攝影)
![]()
未改造前的這里,煙火其中彌漫著不同美食的香氣。這張照片是劈柴院豆腐腦店的穆大姐當年在店里忙碌的情景,許多年過去,劈柴院里太多的東西已物是人非,但那間小小的豆腐腦店,依然讓很多人難忘。
![]()
80年代初的劈柴院鍋貼鋪
當年的劈柴院,穿過那段黝黑的門洞子,右首第一家的鍋貼店,價格便宜,味道絕佳。很多人也許還會記得,那位或站在門口的李慧智老人。
那些延續至今的如劈柴院豆腐腦、張家壇子肉、鍋貼鋪、餃子樓、李家餛飩等,算得上是近幾十年來最代表青島本地特色的小吃了,也給無數老青島延續了劈柴院的記憶。
有不少讀者回憶說,中山路派出所旁邊的江南飯店和河北路上的生活林,都是滿滿的記憶!稍年輕的讀者則對劈柴院和三角地的烤肉記憶猶新。
![]()
曾經位于中山路派出所旁的江南飯店,如今已打通成了中山支路。以前的江南飯店雖然不大,但名氣不小。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里的陽春面、糯米糕。
![]()
90年代初,中山路“三角地”的電烤肉(王挺攝影)
中山路“美達爾”烤肉前的火爆場景,“美達爾”和“王姐”,島城兩家最有名的燒烤店在這里起步,后來兩家不但相鄰,也成了競爭對手。
1989年,“美達爾”在中山路與德縣路交界開設第一家無名烤肉店,面積不足7平方米。無名燒烤店很快在食客中有了口碑,生意越來越紅火,經常出現排隊買肉串的現象。
![]()
“美達爾”開業不久,王姐燒烤也在相鄰位置開了第一家店,歷經不少變化的中山路,這么多年來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家王姐燒烤永遠在排隊。
餡餅粥
![]()
1999年的餡餅粥飯店(吳正中攝影)
百年老店餡餅粥,位于臨近中山路的德縣路29號,創建于1926年,是青島歷史最久的清真飯店。
餡餅粥飯店主要經營北京風味的清真飯菜,制作的菜肴被譽為島上的清真正宗。餡餅皮薄餡大、汁濃味鮮,米粥香糯滑潤、美味可口。除此之外,餡餅粥的傳統名吃八寶雞、它似蜜、扒牛肉條、羊肉小餡餅等都別具風味,傳統的涮羊肉亦堪稱島上一絕。
![]()
80年代的中山路、德縣路三角地(出目里利呂井拍攝)
三角地位置有幾家老青島熟悉的飯店,上圖左側,是曾經位于中山路、德縣路交界的“樂口福飯店”。該店菜系以魯菜為主,兼營其它菜系,其清蒸加吉魚、炸蠣黃、油炸全蝎等菜享有盛譽。
上世紀60年代后,山東省飲食服務業學校及其前身青島第一商業學校將其作為烹飪專業的實習飯店。在樂口福飯店的東邊就是餡餅粥飯店,大廣告牌的下面還有一家“洞天小吃”的飯店也很有特色。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還真不知道什么叫上“街里”了。小的時候,能有機會跟著大人上“街里”,是每個孩子開心的夢。因為那里有很多平時吃不到、見不到的東西。
茍不理包子
![]()
易州路與四方路交界,茍不理的牌子在這里矗立了幾十年。茍不理在建國后改為了市南區飲食服務公司下屬的易州路飯店。1985年4月1日,重新裝修后的茍不理包子店又重新開業了。一屜包子配上一碗餛鈍或八寶粥,成了很多青島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80年代后,隨著茍不理的開張,四方路周邊的餐飲也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對于很多人來說,重新認識四方路或許就是從“茍不理”開始的,包括后來紅遍島城的四方路燒烤,從燒烤延伸而陸續開業的各色餐飲小吃聚集于此,在一代人的眼里,這里又成了燒烤一條街、美食一條街。
四方路燒烤
![]()
1999年,曾被人們稱作“燒烤一條街”的博山路(吳正中攝影)
博山路、四方路、易州路、黃島路一帶,是老街里最具人氣和煙火氣的地方,開啟并見證了島城燒烤三十年的輝煌時期。吃烤肉,首選就是來這里。
![]()
1998年,博山路與四方路交叉口的燒烤攤(吳正中攝影)
從燒烤延伸而陸續開業的各色餐飲小吃聚集于此。胖姐燒烤、馬家拉面、茍不理包子、秦晉小吃、島城首家川菜館……這里也幾乎是無數人的美食聚集地。
![]()
博山路的燒烤,最熱鬧的時候就是晚上(邱庚亮攝影)
這一方區域的燒烤街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島城燒烤潮流,以至于到后來來這里吃燒烤的人大多只知道這兒是四方路小吃街,而不在意是不是博山路還是易州路了。
![]()
90年代初的博山路海泊路交界(王挺攝影)
估計很多年輕人想象不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喧囂。照片左側的十樂坊飯店與右邊的天德塘,是無數老青島難忘的老街里情懷。
很多人仍會記得當年的濰縣路與高密路口的廣東飯店,所經營的粵菜糕點曾經無限風光,膾炙人口,至今令許多老青島人念念不忘。
十樂坊鍋貼鋪
![]()
博山路35號的十樂坊老店(邱庚亮攝影)
“十樂坊”或許很多人不太知道了,但是對于老青島而言,這個牌子不僅僅是小吃,更是帶著滿滿的回憶。在那個時期,“十樂坊”是與青島大包、春和樓蒸餃齊名的特色小吃,提起鍋貼,就是當年的島城第一品牌。
![]()
老青島記憶最深的就是“十樂坊”的三鮮鍋貼,白菜、海米、肉和木耳,餡像一個肉丸,一咬出湯,滿口香。
![]()
中山路三角地附近的鑫三角三鮮鍋貼,位于保定路13號,雖然環境一般,但味道一直不錯,稀飯特別清口。
谷香村
![]()
拆遷前的谷香村中山路老店舊址,中間白色門頭。(吳正中攝影)
谷香村飯店上世紀20年代在濰縣路開店,最初只是上海附近一個小城鎮人開的一家家族小店。建國后搬到中山路38號擴大面積經營。其招牌面排骨面、打鹵面叫響島城,以排骨面、熏魚面和蝦仁面最為著名。
![]()
1996年中山路改造,谷香村搬進了保定路12號,同年谷香村排骨面被評為“青島首屆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后又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
![]()
1990年,湖南路與中山路交界(吳正中攝影)
中山快餐廳,這里的電烤肉和雞心在青島也算是最早的一批,味道也非常棒。
前日路過中山路與湖南路,發現北側一家正在裝修的“順興樓”,這個位置是 湖南路35號,1995年拆除后建了金座商城,后來又改成了醫院。解放前,這里曾是中國人經營的上海飯店,70年代后曾經是海味飯店。說到海味飯店,一般老青島人都有印象了。
![]()
90年代中期,老街里周邊的特色餐館已經很多了。好幾家小飯店也是小有名氣,保定路4號的“九龍餐廳”就是其一。
![]()
白玉餐廳最初開在湖北路與河南路交界那座樓的后院里,后來換到曲阜路32號,因為所有菜都可以要半份,所以很受歡迎。大百盛開業后,來這里吃飯的人更多了,雖然她家上菜挺快的,但趕上飯點前后,基本都要等上好一段時間。
![]()
曲阜路與中山路交界位置,青島飯店對面的“無名小吃”。這些小店都具備相似的特點,門面很小,環境簡陋,但因味道、價格更貼近大眾,多年來一直生意很好,尤其是中午去的時候,都是滿座,近些年也都成了網紅店。
老街里可以說承載著青島人的集體回憶,每到周末或是節假日,中山路以及周邊的老街都會熙熙攘攘、人山人海。那時的上街里,在青島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逛街里、吃在街里,有著我們太多難忘的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