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短視頻與算法主導的流量時代,Substack的崛起堪稱一場“逆向革命”。2017年,前Kik首席技術官克里斯·貝斯特推出這個以“郵件訂閱”為核心的內容平臺時,被視作不合時宜的復古嘗試。然而,截至2023年,Substack已實現年收入超3000萬美元,擁有2000萬用戶,成為全球創作者實現全職變現的重要陣地。它不僅改寫了內容行業的權力結構,更揭示了創作者經濟中全新的投資邏輯。
Substack的誕生,源于對傳統平臺模式的深刻反思。在廣告驅動的生態中,平臺唯“停留時長”論,算法偏愛情緒化、碎片化內容,深度創作被邊緣化。更致命的是,創作者與用戶之間被平臺隔斷,粉絲無法真正“擁有”,規則一變,積累即歸零。Substack的核心突破,正是打破這種依附關系——讓創作者直接擁有訂閱者名單,實現“用戶資產私有化”。
這一模式迅速被市場驗證。2022年,平臺頭部作者年收入高達2000萬美元,遠超傳統媒體從業者。更引人注目的是,成功并非僅屬于名人:一位講授歐洲中世紀經濟史的大學教授,首年訂閱收入突破百萬美元;一位前華爾街分析師,憑借直白的宏觀解讀,收入迅速反超投行薪資。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趨勢:信息過載時代,用戶愿為“別處得不到的洞見”付費,專業、深度、垂直的內容正在經歷“價值重估”。
這背后,是經濟學中“利基市場”的勝利。當大眾內容市場趨于飽和,精準滿足小眾需求的“差異化競爭”,反而能構建高壁壘、高利潤的商業模式。Substack正是這一理論的實踐場:創作者無需百萬粉絲,只需數千鐵桿用戶,即可實現可持續生存。這正是凱文·凱利“1000名鐵桿粉絲理論”的現實映射——每位粉絲年支付300美元,創作者年收入即可達30萬元。
Substack的定價策略也極具心理學智慧。訂閱費多為每月5-10美元,低門檻降低決策壓力,而“小金額×高復購”的模式,使創作者極易達成可觀收益。以每月8美元計算,僅需2000名訂閱者,年收入即達19.2萬美元。而2000人僅占平臺總用戶的0.0006%,成功門檻極低,極大激發了中小創作者的參與熱情。
更深層的變革在于,Substack將“新聞通訊”從內容形式升級為“創業載體”,催生“通訊創業者”新群體。在傳統模式中,創作者收益局限于內容本身,而Substack生態中,優質通訊成為信任資產,可延伸出多元變現路徑:有創作者憑行業影響力創辦咨詢公司,年入七位數;有作者通過通訊聚集用戶,舉辦線下訓練營、行業峰會,場場爆滿;還有人因內容深度獲出版社青睞,拿下高額圖書預付款——一位美食作者憑3萬訂閱者,獲得150萬美元食譜出版預付;一位科技分析師基于通訊洞察,吸引資本支持,成立2000萬美元規模的風投基金。
這種“單點突破、多點變現”的模式,體現了典型的“平臺效應”:創作者在一個領域建立信任后,用戶資產可復用于咨詢、出版、投資等多個場景,形成自我強化的盈利閉環。對投資者而言,Substack的價值不僅在于平臺本身,更在于它驗證了“創作者即企業”的可行性,以及“用戶資產私有化”的核心邏輯。
一個標志性事件是:一位頂級加密貨幣作者因內容分歧離開Substack,卻帶著9萬名訂閱者與百萬美元年收入成功遷移。這一事件徹底顛覆“平臺掌控流量”的傳統認知——用戶不再屬于平臺,而是跟隨創作者流動。這預示未來內容競爭的核心,不再是算法推薦,而是創作者與用戶之間的直接連接能力。
Substack更在悄然構建“創造力的中產階級”,打破傳統內容行業“贏家通吃”的格局。平臺數據顯示,超1000位創作者年收入超10萬美元,這一數字已超過五大傳統出版社“六位數收入作者”總和。其背后是互聯網“零邊際成本”的經濟學邏輯:一篇通訊,無論100人還是10萬人閱讀,創作成本不變。這種規模效應使中小創作者也能獲得可觀回報,形成“創作者增多—內容提質—用戶增長—收益提升”的正向循環。
對投資者而言,Substack提供了三大啟示:
第一,深度專業內容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用戶付費意愿持續提升,能提供獨特洞見的垂直領域內容,將持續享受“價值溢價”,尤其在金融、科技、政策、歷史等知識密集型賽道,專業創作者正成為新“知識供應商”。
第二,平臺模式創新是關鍵突破口。傳統廣告模式已觸天花板,未來屬于能重構“創作者-用戶”關系的平臺。那些支持“直接付費”“用戶資產私有化”的基礎設施,將更符合內容經濟的長期邏輯,具備更高成長潛力。
第三,警惕“贏家通吃”思維,關注“中產創作者”生態。創作者經濟的未來不僅是頭部IP的狂歡,更是千萬中腰部創作者的崛起。圍繞這一群體的工具服務、流量運營、品牌孵化、商業變現等配套產業,正孕育下一個投資風口——如內容分發工具、訂閱管理系統、創作者金融、版權經紀等細分賽道,潛力巨大。
Substack的故事,本質是一場“價值回歸”:在算法與流量裹挾的時代,它重新確立了“內容質量”與“用戶信任”的核心地位。它證明,真正的商業價值,不來自對注意力的掠奪,而來自對真實需求的滿足;不來自平臺的流量分配,而來自創作者與用戶之間的直接連接。
對創業者而言,它降低了專業內容變現的門檻;對投資者而言,它揭示了一個新范式:在傳統賽道之外,那些曾被忽視的“小眾領域”“非主流形式”,往往蘊藏著顛覆性機會。當整個行業追逐流量時,Substack選擇回歸本質——尊重創作者,服務真實用戶。這或許正是它能逆勢崛起的根本原因。
未來的內容經濟,屬于那些敢于深耕專業、建立信任、掌握用戶資產的創作者,也屬于那些能洞察趨勢、支持創新、布局“創作者生態”的投資者。Substack的崛起不是終點,而是一個信號:內容價值的重構,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