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北伐從227年開始,到262年為止,共計35年。歷經諸葛亮(227年——234年)、蔣琬(234年——241年)、費祎(241年——253年)和姜維(253年——262年)4個階段。其中,孔明主導時間不過5分之一而已。
![]()
我死以后,蜀漢還保了30年
即使是在最保守的蔣、費時期,依然有238年,蔣琬遣姜維入羌。241年,蔣琬東進欲圖庸沔。247年,西迎羌首。以及在費祎的“克扣盤剝下”,姜維率兵“不足萬”,對涼州的數次掃蕩。當然了,國策不可能數十年不變。需要了解的是,難道真的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嗎?
一、實力弱=沒機會?
蜀1個州,魏9個州,1礦打9礦的提法,很容易讓人感覺狂妄自大。事實上,諸葛亮時期的曹魏,不僅要對抗吳蜀,還需要應對來自北方的威脅。《后漢書》:遼東郡戶六萬四千余。玄菟郡戶一萬五千余。樂浪郡戶六萬一千余。
![]()
不怕,我們有的是兵
《涼茂傳》:司馬懿來討,公孫度征詢眾將意見。茂曰: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成敗。又何苦南向稱臣呢?人口60萬,擁兵10萬的大燕國,也是一個與蜀漢體量相當的國家啊。魏北防御兵力至少不下十萬。從絕對實力來講,蜀確實難望魏之項背。
但大國領土大,戰線長,從被牽扯的精力和兵力來說,負擔也不輕。很多人拿蜀亡時,降表上的10萬2千來做推測,認為諸葛亮北伐時統兵不過5萬是沒有認真看史料,其實是有失偏頗的。《晉書》:五伐時,“亮率眾十余萬出斜。”
![]()
30萬倒是沒有,10來萬沒問題
《宣帝紀》司馬懿:“(亮)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歷代兵制》拿四伐舉例:諸葛亮治軍實行輪換制,張郃之戰,在者八萬,余2萬輪休,亦受到了裴注的認可。應該來說,諸葛亮北伐極盛時,8——10萬人是拿得出來的。
兵法曰:我專為一,敵分為十,以十攻一,則我眾而敵寡。曹魏兵制承接東漢,采取職業兵與義務兵相補充,中央軍與郡縣兵相結合的方式。武侯一伐時,(張)郃勒兵馬步騎五萬拒亮,加曹真本部不過10萬人。
二伐時,(司馬)孚慮邊兵不能制敵,遣南北軍士三萬衛郃,加陳倉的數千守軍以及部分后援,約4、5萬人。五伐時,秦郎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這屬于后期增設的應急機動部隊,宣王本部大致不過10萬,合計12萬人而已。
![]()
其實是陳式取的
二、數弱如何牽制1強?
因此,縱使國力相差甚遠,畢竟核子武器、五代戰機等代差武器還沒出現。弱國之間搞好攻守協調,尋機蠶食強國的薄弱環節,分散其主力,營造局部有利于己方的態勢,“60萬鯨吞80萬”,也不是沒有機會吧?歷數五伐時機。
一伐屬于攻其不備。在大家都認為蜀漢無名將的時候,搞了個“關中響震,三郡齊叛”;二伐則擺明了就是為了配合東吳出兵。《亮與兄瑾書》:今使前軍以向陳倉,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三伐是小打小鬧,孔明本部未出馬,只是在后策應。
![]()
要跟鄰國搞好關系
陳式的前軍不過1、2萬人,便取了武都二郡。從四伐開始,就積極聯合在遼東取代公孫度的軻比能統一行動。尤其是四伐前的228年,曹休又遭石亭大敗,孫權起兵十萬再伐合肥,陸遜率萬余入江夏。正是曹魏兵力調動捉襟見肘、四處吃緊的時候。
說明諸葛亮北伐絕不是盲目出兵。而是結合天下有變,抓住對手多線作戰的軟肋,采取比較務實的戰略攻勢。一伐時,魏延獻計兵出子午谷,被諸葛亮斷然拒絕。并非嫉賢妒能,打壓軍事民主。在廣袤的平原上,你占領長安一座孤城又有何用?
留人存地,留地失人。在整體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攻打要地才是犯了暴露主力、提前搞決戰的大忌。兵者,國家大事也。234年,遼東軻比能被刺,司馬懿平定燕地,收戶60余萬,減輕了北部邊陲的壓力,亦有了往東線增兵的本錢。
![]()
此人一除,再無邊患
這才是蔣琬、費祎時代,在整體上不得不采取收縮戰略的原因。但即使如此,依然見縫插針地搞蠶食,數次派姜維入羌洗掠。把蜀漢凋敝歸結于北伐其實很沒有道理。北伐打得“雍涼不卸甲”,曹魏的損耗未見得就輕了。
三、后諸葛亮時代的北伐戰略
諸葛亮死后的蔣、費時期,除了約束姜維的統兵數量。把北伐路線改成轉進涼州,亦是結合國力對比,劍走偏鋒的實干舉措。238年,蔣琬入漢中,前軍姜維每統兵不過萬,北伐基本成了游擊戰。但避開了郭淮、夏侯霸的主力,蜀軍最遠勢力可達西平。
![]()
你老了,我還年輕呢
241年,為解決糧食運輸困難,蔣琬居然大修艦船,放棄約定俗成的北伐路線,考慮從沔水入上庸。幸好病情加重,及時將兵權給了費祎。244年,費祎主導了抗擊曹爽的興勢之戰。魏軍主力達到了16萬人之多,漢中守軍不過3、4萬人。
結果費祎從成都率主力支援,大破曹爽。247年,姜維迎白虎文、治無戴等羌族首領入蜀,就是以小博大,一樹百獲,取得的不少戰果。總體來講,蔣、費搞了10年的休養生息。之所以攻守易位,并非蜀漢經濟沒有得到發展。
![]()
我本來就是羌人,搞好關系是應該的
而在于平定北方邊患后,曹魏能夠更加集中力量對付吳、蜀。244年,高句麗發生叛亂,幽州刺史毌丘儉出兵不過萬人,說明兵力部署已有了相應調整,北部戰區不再是主要防御方向。此時的天下大勢比起諸葛亮時期已經有了重大變化。
如果不是司馬懿與曹爽之爭,司馬懿病故,以及后期的淮南三叛,魏滅蜀之戰,興許還會提前吧。姜維為什么要北伐?費祎被刺后,從253年開始,姜維才算掌握了兵權,同年就響應了東吳北伐,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畢竟司馬師剛剛掌權。
![]()
我也姓諸葛,天然是好關系
魏國正處于內部調整期。只是姜維和諸葛恪并未得到蜀、吳集團的鼎力支持,后繼乏力。后來毌丘儉叛亂,姜維在涼州大破王經,是最接近封鎖涼州的一次。次年兵出上庸,即遭受段谷大敗。再次年諸葛誕、司馬氏與東吳展開了三國時最大規模的會戰。
![]()
這一戰,機會最好
2家3方共計出兵50萬余,此時不伐,更待何時?只是上年才經歷慘敗,出兵倉促,意圖也比較明顯,沒能發揮作用而已。除此之外,蜀漢的北伐聽聞有大敗乎?空乏了什么國力?蜀弱于魏,失敗是大概率事件,與北不北伐沒半點關系。
四、小結一下
當然了,敗了就是敗了,歷史結果無法更改。但有人逢北伐就提諸葛亮窮兵黷武,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確實是過了。如果國家小,實力弱就不去抗爭,大家都去給大國帶路豈不甚好?在尚能抵抗的時候俯首稱臣,坐飛機進不了艙門,也會下人肉雨啊。
還沒到那個時候嘛。捎帶著,“民有菜色”是劉禪昏庸、黃皓亂政,諸葛瞻無為的問題。此時諸葛亮去世已有20多年,能有多大關系?武侯治蜀,真實的情況應當是“人懷自厲、道不拾遺”。這也是極盛時,蜀漢能出兵10萬+的原因吧。
![]()
不關我的事啊,都是這些垃圾惹的禍
蜀漢北伐35年是大戰略,不同時期的軍事政策,與國事天下事息息相關。歷數歷史上偏安一隅,閉門修煉的政權多了去了。倘若出現戰機而不去爭取,后蜀、東晉、南宋、南明,是不是又要怪他們裹足不前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