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剛一柔,一張一弛,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這對“舞壇雙子星”的創(chuàng)作之路,是中國當代舞臺藝術發(fā)展的獨特縮影。
2025年9月3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隆重上演。約90分鐘的晚會,通過“怒吼吧,黃河”“紅星照耀中國”“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共同的黎明”“正義永恒”五個篇章,展現(xiàn)出史詩般的舞臺敘事。
![]()
![]()
晚會的總導演,正是被稱為“舞壇雙子星”的周莉亞與韓真。這對組合的出現(xiàn),讓劇迷們直呼“原來是你們”。
雙星緣起
2002年的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的新生宿舍里,周莉亞第一次見到了韓真。那天,周莉亞正坐在床邊整理行李,忽然聽見走廊里傳來“噠噠”的腳步聲。
一個穿低腰牛仔褲、露臍裝的姑娘,背著個比人還寬的時尚大包,推門就問“咱們班是在這兒吧?”放下包沒等回應,轉身就奔著走廊盡頭的把桿去了。
更巧的是,周莉亞早就在課堂上“認識”了韓真。那會兒編導系要交作品結構分析,肖淑華老師在課上念了一份作業(yè),邏輯清晰、細節(jié)飽滿。
周莉亞聽得入了神,下課就拉著同學問“這個韓真是誰?”——直到看見宿舍床位上貼著的“韓真”二字,她才恍然大悟。
大學四年,她們的“默契”就像長在骨子里。周莉亞是個“框架控”,每次構思作品,總先在筆記本上畫滿結構圖;韓真則是“細節(jié)狂”,坐在旁邊看周莉亞畫框架時,會突然指著某個節(jié)點說“這里要是加段水袖舞會不會更好?顏色用淡藍,像江南的雨”。
她們的筆記本總是混在一起用,周莉亞的框架旁,滿是韓真寫的“視覺備注”;韓真的靈感涂鴉下,藏著周莉亞補的“邏輯標注”。這種互補模式,成為她們日后合作的重要基礎。
![]()
雙劍合璧
2013年,廣東省歌舞劇院邀請她們共同執(zhí)導舞劇《沙灣往事》。接到邀約時,周莉亞正在排練廳改動作,韓真在外地采風,兩人通電話時,周莉亞說,“要不試試?廣東音樂的調調,我聽著就有畫面”,韓真立刻接話“我也是!我想到沙灣的石板路,還有榕樹底下的粵劇班子”。
這部后來斬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的作品,成為兩人正式合作的起點。
為了這部戲,她們在沙灣住了一個月。每天清晨,就跟著當?shù)氐睦弦魳啡巳ラ艠涞紫侣牷泟。幌挛缛ス渖碁彻沛?zhèn),摸一摸老宅子的木窗欞;晚上就坐在民宿的桌子前,周莉亞畫敘事框架,韓真把白天看到的“光影”“色彩”都記下來。
有一次,她們聽到一位老藝人彈《雨打芭蕉》,琴弦上的旋律帶著江南的柔,又藏著嶺南的韌,周莉亞突然拍桌子,“這段可以用在男女主角分離的舞段里”。韓真立刻接話,“我想用淡綠色的紗幕,像雨絲一樣掛在舞臺上,舞者在紗幕后面跳,影子落在幕布上,就像畫里的人”。
2014年10月8日,《沙灣往事》在廣州大劇院首演那天,當舞臺上的紗幕落下,粵劇的旋律與舞蹈的肢體相融時,臺下的掌聲響了很久。謝幕時,周莉亞和韓真站在舞臺兩側,看著彼此,突然就笑了——她們知道,那個“一起排作品”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抗戰(zhàn)晚會
接到“九三文藝晚會”的導演任務時,周莉亞和韓真既感到忐忑又深感責任重大。周莉亞回憶道:“第一次領導找我們談話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們,他說八十年了,我們總要為那些八十年前犧牲的人說點什么。”
這句話讓兩位導演“眼淚都快出來了”,她們懷著同樣的赤忱與真誠,投入到這場國家級文藝晚會的創(chuàng)作中。
晚會運用了音樂、舞蹈、情境戲劇、詩歌朗誦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呈現(xiàn),主創(chuàng)們帶著觀眾回望歷史、致敬英雄,講述著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永恒真理。
![]()
韓真對晚會的創(chuàng)作理念做了闡釋:“與其說我們每個人是創(chuàng)作者,你其實就是一個講述者,用你最大的赤誠,去把真實的故事講出來。要在這個巨大的、浩瀚的歷史面前,我們要抓出非常微觀的細節(jié),我們需要用最熾熱的語言,把這么多年的抗爭說出來。”
在具體創(chuàng)作中,她們特別注重歷史真實與藝術表達的平衡。周莉亞表示:“我們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采訪了抗戰(zhàn)老兵和他們的后代,每一個細節(jié)都力求真實可信。”韓真補充道:“但同時我們也要用藝術的手法,讓這些歷史故事打動今天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
晚會落幕后,周莉亞和韓真分別在社交平臺發(fā)文:“這些故事需要我們來講,更需要一代代繼續(xù)講下去”“未見其面,深受其恩!今天的我們,從未忘記!”這些話語,表達了她們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未來的期許。
藝術追求
在韓真與周莉亞的創(chuàng)作里,從來沒有“重復”二字。從《沙灣往事》到《只此青綠》,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破界”——破傳統(tǒng)舞劇的敘事界,破傳統(tǒng)文化的表達界,也破自己的創(chuàng)作界。她們合作創(chuàng)排的4部舞劇三度摘得“文華大獎”,被業(yè)界譽為“舞壇雙子星”。
2018年12月,《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這部后來被觀眾稱為“舞劇天花板”的作品,徹底打破了人們對“紅色舞劇”的認知。

周莉亞搭建了諜戰(zhàn)的敘事框架,她把舞劇分成“接收電波”“傳遞情報”“暴露危機”“犧牲”四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都像電影的“分鏡”。
韓真則在“視覺”上做了一場“革命”。她把老上海的“海派風情”搬進了舞臺:旗袍是收腰的款式,領口繡著細小花紋,舞者們穿著旗袍跳舞時,裙擺的擺動帶著上海女人的優(yōu)雅;雨巷的場景里,她用白色的紗幕模擬雨滴,燈光透過紗幕,在舞者身上投下斑駁的影子,就像老上海的弄堂雨天。
2021年8月,《只此青綠》在國家大劇院首演。這部作品讓“宋代美學”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靈感源于韓真與周莉亞的一次故宮之行。
![]()
那天,她們在故宮看《千里江山圖》的特展,站在畫前,突然被畫里的“青綠”色打動——那不是簡單的綠色,而是摻了石青、石綠的礦物顏料,歷經(jīng)千年,依舊鮮艷。
周莉亞給韓真發(fā)消息:“我想把這幅畫‘跳’出來,讓觀眾看到希孟畫這幅畫時的樣子。”
為了精準再現(xiàn)宋代美學,《只此青綠》主創(chuàng)團隊大量閱讀文獻、聽取專家意見,在古書古畫中尋找歷史的留痕。該劇的創(chuàng)作花了一年多,排練又花了五個半月,才最終搬上舞臺。
“青綠腰”這個經(jīng)典動作,是她們反復打磨的結果。最初,舞者的腰肢只是簡單地彎折,韓真覺得“不夠”——“宋代的美是‘含蓄的’,不是直白的軟”。于是,她讓舞者在彎折腰肢時,肩膀保持挺拔,手臂自然下垂,就像宋代瓷瓶的曲線,既有柔,又有剛。這個動作練了三個多月,舞者的腰上都練出了淤青。

合作之道
有人問韓真與周莉亞:“你們合作十年,從來沒有分歧嗎?”周莉亞笑著答:“分歧當然有,甚至吵過架,但我們吵的從來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怎樣更好’。”
《只此青綠》里“入畫”段落的設計,就是她們“吵”出來的經(jīng)典。周莉亞覺得,“入畫”應該更側重“敘事”,要讓觀眾看到希孟畫完畫后的“釋然”,所以她想在舞段里加一段希孟與研究員的“對話舞”,通過動作傳遞“傳承”的意義。
可韓真覺得,“入畫”應該更側重“視覺”,要讓觀眾感受到《千里江山圖》的“壯闊”,所以她想讓舞者們排成“山水陣型”,用身體模擬畫里的峰巒疊嶂。
那天,她們在排練廳吵到很晚。周莉亞拿著劇本,一條一條地說敘事的重要性;韓真則在地上畫著走位圖,講視覺的沖擊力。吵到最后,兩人都累了,坐在地板上沉默。
突然,韓真說:“要不試試?先按你的‘對話舞’來,我在后面加‘山水陣型’的背景,讓敘事和視覺融在一起。”
周莉亞眼睛一亮:“對呀!希孟與研究員對話時,后面的舞者慢慢排成山水,不就是‘人在畫中,畫在人中’嗎?”
![]()
后來,這個“吵”出來的設計,成了最驚艷的段落:希孟與研究員在舞臺中央跳舞,身后的舞者們穿著青綠舞衣,慢慢起身,手臂交織成山峰的形狀,燈光從上方打下來,舞者的影子落在幕布上,就像《千里江山圖》里的山巒。
她們的合作,從來不是“誰主導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補。周莉亞是“理性的建筑師”,擅長把模糊的靈感變成清晰的結構;韓真則是“感性的視覺詩人”,擅長在結構里添上動人的細節(jié)。
韓真說:“如果沒有莉亞,我的靈感就是飄在空中的‘云’,落不了地;如果沒有我,莉亞的框架就是沒有‘花’的花園,不夠美。”周莉亞則補充:“我們就像兩塊拼圖,少了一塊,就不完整。”
守心致遠
如今的韓真與周莉亞,早已是“舞劇界的爆款制造機”,可她們卻始終保持著“低調”——很少上綜藝,很少接受采訪,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排練廳或采風的路上。
有人勸她們:“現(xiàn)在流量這么重要,你們多露露臉,作品會更火。”可周莉亞卻搖頭:“我們不想做‘明星導演’,只想做‘作品的仆人’。觀眾記住《青綠》、記住《電波》,比記住我們的名字更重要。”
![]()
她們拒絕過很多“高報酬”的邀約。據(jù)報道,曾有個商業(yè)品牌找過來,想請她們執(zhí)導一場“明星云集”的晚會,報酬是她們平時創(chuàng)作的好幾倍。可看完需求后,她們卻婉拒了——因為品牌方要求“多給明星鏡頭,少做文化表達”。
韓真說:“創(chuàng)作不是‘賺錢的工具’,如果為了錢放棄我們想表達的東西,那我們就不是‘創(chuàng)作者’了,只是‘打工的’。”
她們也從不在“數(shù)量”上妥協(xié)。這些年,行業(yè)里的邀約紛至沓來,可她們每年最多只做一部作品。有人問:“你們?yōu)槭裁床欢嗯艓撞浚楷F(xiàn)在市場這么好。”周莉亞答:“創(chuàng)作需要‘慢’,就像希孟畫《千里江山圖》,用了半年時間磨石、制墨,才敢下筆。我們排一部作品,也要花時間采風、打磨細節(jié),要是趕時間,作品就‘飄’了。”
《只此青綠》從構思到舞臺首演,花了整整兩年時間;電影版更是花了三年。這期間,她們推掉了很多其他邀約,一門心思撲在這部作品上。有一次,周莉亞的母親生病住院,她白天在醫(yī)院陪床,晚上就把筆記本電腦帶到病房,改劇本到深夜。
她們的“慢”,不是“拖延”,而是“對作品的敬畏”。就像《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為了還原老上海的“打字機”,她們找遍了上海的舊貨市場,終于找到一臺20世紀40年代的老式打字機,然后讓道具組照著做了幾十臺。
![]()
文化使命
如今,韓真與周莉亞又有了新的目標:“讓中國舞劇走向世界”。她們帶著《只此青綠》去了國外巡演,在紐約、倫敦、巴黎的劇場里,外國觀眾雖然不懂中文,卻被舞臺上的“青綠”色打動。
有位外國觀眾說:“我雖然不知道《千里江山圖》的故事,但我能感受到那種‘美’,那種對自然的熱愛,是全世界都能懂的。”
《只此青綠》已在新加坡、土耳其、俄羅斯、美國等國家的舞臺上熠熠生輝,并被商務部列為“2025-2026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
她們還在籌備電影版《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次,她們想做一次更大的“破界”:“不僅要讓中國觀眾喜歡,還要讓外國觀眾也能看懂這個紅色故事。”
周莉亞說:“紅色故事不是‘中國專屬’,里面的‘勇氣’‘愛情’‘信仰’,是全人類都能共情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用舞蹈和電影的語言,把這些‘共通的情感’傳遞出去。”
韓真則在視覺上做了新的嘗試。她想在電影里加入“中西結合”的元素:比如在“雨巷舞段”里,用西方的光影技術,模擬老上海的弄堂雨天;在“犧牲舞段”里,用東方的水袖動作,表達李俠的“不舍”與“堅定”。“我想讓外國觀眾看到,中國的舞劇,既有自己的文化根脈,也有世界的審美語言。”
2024年9月,兩人合作執(zhí)導的舞劇《赳赳大秦》在西安首演,繼續(xù)探索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表達。這部劇作以秦朝為背景,通過舞蹈語言展現(xiàn)大秦帝國的雄渾氣勢和文化底蘊,是她們對中華文明源頭的一次深入探索。
![]()
排練廳地板上,周莉亞和韓真常常坐在一起聊創(chuàng)作。她們想排一部關于“敦煌壁畫”的舞劇,讓飛天的舞姿“跳”起來;想做一次“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舞蹈與美學;想把更多的中國經(jīng)典,用舞蹈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
周莉亞說:“我們就像兩個‘趕路的人’,手里拿著‘傳統(tǒng)文化’的燈,想把這盞燈照得更遠,讓更多人看到。”
韓真補充道:“這條路可能很長,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我們一起走,就不怕。”
回望她們走過的路,從北京舞蹈學院的宿舍,到全國乃至世界的舞臺;從《沙灣往事》的廣東音樂,到《只此青綠》的宋代美學;從舞臺到銀幕,她們用舞蹈為筆,以真誠為墨,在時代的畫布上,畫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模樣。
她們不是“明星”,卻是“文化的擺渡人”——把祖先留下的好東西,用年輕人能看懂的方式遞出去;把中國的美,用世界能共情的語言傳出去。
而未來,她們還會繼續(xù)走下去。“以我之身,入畫山河;以我之筆,傳此文明。”這,既是《只此青綠》中王希孟的傳譯,也是周莉亞與韓真的“初心”,也是她們留給這個時代的“答案”。
No.6532 原創(chuàng)首發(fā)文章|作者 知止齋主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