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6月,深圳衛(wèi)健委發(fā)了一篇題為《二手煙,其實是一種霸凌》的文章,閱讀量10萬+,轉(zhuǎn)發(fā)9.6萬,點贊5.7萬。
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無數(shù)深圳人“苦二手煙久矣”的真實心聲。
在街上行走,在地鐵口等人,在餐館里吃飯……總有個別人旁若無人地點起煙,把周圍所有人都籠罩進讓人反感的二手煙里。
面對公共場所的二手煙,大多數(shù)人擔心起沖突,選擇忍耐、躲避;但近些年,越來越多人選擇挺身而出,盡管結果往往難以預知,社交媒體上不乏主動勸阻后被兇狠回懟的經(jīng)歷分享。
默默忍受了幾年辦公樓二手煙后,周峰終于也決定做點什么。
但他沒想到,這會是一場拉鋸戰(zhàn)。
當面提醒吸煙者、和物業(yè)溝通、12345投訴、“別抽啦” 小程序舉報……幾個月的抗爭中,他嘗試了所有自認為能執(zhí)行的辦法,成效有但并不徹底。
二手煙如同那離離原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對此,他深感無奈,也深感無力。這是他的故事,也是很多寫字樓里沉默者的困境。
以下是他的自述:
![]()
01
緣起
我在深圳南山一家公司待了五年,和大多數(shù)辦公樓一樣,這里有兩個“二手煙重災區(qū)”——消防樓梯和廁所。
剛來時,整層只有我們一家公司,偶爾有人在樓梯口抽一根,不算太打擾。但隨著其他公司陸續(xù)入駐,打工人隊伍越來越龐大,煙民的規(guī)模也悄然擴充。
大概是嫌下樓麻煩,不知從何時起,消防樓梯成了默認的“吸煙點”。還有人圖省事,干脆躲進廁所,邊蹲坑邊抽。
記得2023年,一位女同事終于忍不住,在公司群里吐槽:“既然大家都在樓梯那兒抽煙,能不能請物業(yè)至少開點窗?煙味實在太濃了!”
物業(yè)很聽勸,不僅推開了樓梯間的窗,還很“貼心”地放了兩張椅子和一個煙灰桶。
于是,一個本不該存在的“室內(nèi)吸煙區(qū)”,就這么順理成章地上線了。
![]()
圖文無關
可問題是,按照深圳的控煙條例,室內(nèi)工作場所本就不該有任何吸煙點,不管是樓梯、男廁還是女廁。
尤其一到下雨天,整層樓窗戶緊閉,煙味彌漫在整個走廊,竄進辦公室,無處可逃。那種被二手煙“腌入味”的感覺,我想很多人都懂。
很長一段時間,包括我在內(nèi),許多不吸煙的同事都默默接受了這個現(xiàn)實。
但我從小有鼻炎,對煙味特別敏感,一聞就頭暈、嗓子癢,簡直是種折磨。
煙味大的時候,只能重新戴上N95口罩,把桌面風扇開到最大,再放上香薰,試圖把煙味壓下去。
有段時間,我?guī)缀鯇熚毒o張到神經(jīng)質(zhì)。
只要隱約飄來一點味道,我就立刻沖去關樓梯間的門、死死拉緊廁所門——好像這樣就能把討厭的煙味鎖在外面,也把自己心里的焦躁稍稍壓下去一點。
后來我尋思,這股對二手煙的厭惡,或許早在小時候就埋下了種子。
我父親總愛在家抽煙,我和媽媽勸了多少回都沒用。
有一次,他剛在衛(wèi)生間抽完,整間屋子嗆得人難受。我忍不住抓起空氣清新劑沖進去猛噴,直到香味勉強蓋過煙味才停手。
我知道,煙味早就滲進毛巾、窗簾和墻里,怎么噴都清不干凈。就像煙癮鉆進了父親的身體,不是我一瓶清新劑能解決的。
但那一刻,只能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好受一點,因為這樣做就能把煙味暫時掩蓋。
![]()
隨著時間推移,辦公樓里吸煙的人越來越多,樓梯與廁所里的煙味也越來越重。
我留意到網(wǎng)上關于二手煙的討論漸漸多了起來,微博、朋友圈、新聞里,越來越多人開始吐槽辦公室、餐廳,甚至小區(qū)電梯里的二手煙。
更讓我觸動的是,不少普通人選擇不再沉默。碰上二手煙,有人會走上前禮貌地提醒一句,有人悄悄拍下照片留證舉報。
這些看似微小卻“帶點勇氣”的行動,正一點一點地把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推到公眾視野,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我。
在公司被動吸入無數(shù)次二手煙后,我覺得自己的忍耐值已經(jīng)到達極限。
今年六月的某個下午,一個清晰又堅定的聲音在心中響起:“夠了,是時候做點什么了。”
02
抗爭
在我看來,想要徹底解決室內(nèi)的二手煙問題,直接去和吸煙者溝通,有時候反而容易引發(fā)沖突。情緒上來了,問題沒解決,還憋一肚子氣。
所以,最先想到的還是找物業(yè)。他們作為樓棟的管理方,哪怕只是控制一下,別讓煙味到處竄也行。第一次溝通的情形,我至今還記得很清楚:
我:“每次樓梯口有人抽煙,我們整個辦公室都能聞到煙味,真的很嗆人。”
物業(yè)人員:“可那邊是專門的吸煙區(qū)啊。”
我:“但室內(nèi)公共區(qū)域,也能設置吸煙區(qū)嗎?”
談話就這樣結束了,沒什么結果,有些失望,但也沒打算就這么算了。
我想了想,干脆試試深圳12345平臺,指望通過投訴來推動物業(yè)整改。
6月初,我在平臺上提交了投訴。受理速度很快,當天就派單給了衛(wèi)生健康局。我心里還小小地期待了一下,覺得這次也許真有戲。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工單像卡住了一樣,一動不動。
那段時間,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點一下“催辦”,同時還警惕著飄進來的煙味。那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在一遍遍敲門,卻始終沒人回應。
![]()
等了將近兩個月,衛(wèi)生健康局終于派人來處理了。
監(jiān)督員來的當天,物業(yè)趕緊發(fā)通知給整棟樓的公司,只是強調(diào)“不能在走廊或洗手池窗戶邊抽煙”——但卻對樓梯口的“吸煙區(qū)”,一字不提。
我心里嘀咕:“監(jiān)督員來這一趟,就只是發(fā)個通知?室內(nèi)吸煙點難道不算問題?”
于是,我第二天在12345上,給這個工單打了個“不滿意”,如實說明情況:吸煙點還在,廁所和樓梯間依舊有人抽煙。
這次反應特別快,物業(yè)當天應該就接到了通知,迅速把每層樓的煙灰桶撤掉了,還擺上了鐵護欄、貼了禁煙標識,并給所有入駐公司重新發(fā)了通知。
雖然過程有點曲折讓人頗感失望,但好歹是有少許成效了。
我心中暗喜,這下能跟室內(nèi)的二手煙說再見了吧?
![]()
![]()
室內(nèi)“吸煙區(qū)”剛撤掉的那幾天,走廊和廁所確實很難得的聞不到二手煙味,我心想:總算是能好好呼吸了。
可沒高興幾天就傳來“噩耗”,自從樓梯口不讓抽,好些煙民開始在男廁扎堆,同事抱怨道:“現(xiàn)在廁所的煙味比之前更嗆鼻。”
我發(fā)現(xiàn),躲在廁所抽煙的人,以前會把煙頭沖掉,現(xiàn)在有的干脆直接扔地上踩扁,給人一種明晃晃擺在那兒“示威”的感覺。
連續(xù)觀察幾天,我還發(fā)現(xiàn)這些煙頭長度都差不多,抽煙習慣相當固定,感覺像是同一個人干的。
我甚至有點懷疑:這算不算是針對撤掉吸煙區(qū)的一種報復?不過轉(zhuǎn)念一想,可能也沒那么復雜,純粹就是懶得下樓吧。
又過了幾天,消防樓梯的吸煙點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
![]()
03
無奈
我跟幾個同事吐槽過二手煙這件事,大家也都一肚子火,一邊罵一邊出主意,雖然大多是開玩笑:
“要不你買把水槍,誰抽就呲他!”
“他動手,你就躺下再報警!”
……
我聽了也只能苦笑——這些“餿主意”聽著解氣,但真操作起來一點也不現(xiàn)實。思來想去,還是得找物業(yè)。
第二次溝通,物業(yè)態(tài)度依然很好,但也很無奈地表示:“我們沒有處罰權,建議最好是大家互相監(jiān)督。”
他們還建議我們拍照曝光:“讓抽煙的人自己不好意思”。
聽起來挺有道理,可細想這不就是把問題又扔回給我們嗎?物業(yè)沒有執(zhí)法權是事實,但讓我們自己去監(jiān)督、拍照,實在有點把“皮球”踢回來的感覺。
我能理解物業(yè)的無奈,但關鍵是,誰能來把問題解決了呢?
后來我在社交平臺求助,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么多人都被室內(nèi)二手煙困擾:
“辦公室有二手煙如何自救啊?”
“怎么整治在寫字樓廁所抽煙的?”
“救命,公司廁所吸煙臭死了!”
有人建議舉報消防隱患,也有人推薦用“別抽啦”小程序——這是深圳2023年專為舉報二手煙推出的平臺。
之前12345投訴慢得讓我沒脾氣,這次我決定試試“別抽啦”。拍了幾張男廁煙頭煙灰的照片,我就提交上去了。猶豫半晌,我又在12345上提交了投訴,想著多管齊下。
“別抽啦”的反饋確實快,根據(jù)工單,兩天后就有
一個星期不到就派了志愿者來。可惜他們偏偏選在周末過來,整棟樓都沒幾個人。志愿者和物業(yè)在現(xiàn)場轉(zhuǎn)了一圈、合個影,工單結束。
從6月到現(xiàn)在,我總共在12345上投訴了五次,“別抽啦”小程序提交兩次,還有一次在消防隱患。
隨著投訴次數(shù)增加,男廁里的禁煙標識也越貼越多:門口、墻上,甚至小便池上方都貼了顯眼的標識。
諷刺的是,標識越多,地上的煙灰不少反增。每次走進去,我都忍不住在心里吐槽:“難道不抽煙就上不了廁所?”
其實,辦公樓里絕大部分煙民是配合的,通知發(fā)布之后,很多都會自覺下樓去吸煙。但總有少部分人,完全不在乎別人,即便室內(nèi)也照抽不誤。
我曾委婉地問過幾個經(jīng)常在樓道抽煙的人,他們還挺不滿,覺得控煙措施是針對他們、限制自由。
說實在的,真沒人想欺負誰,大家只是不想吸二手煙。
![]()
不能說投訴沒效果,也不能說物業(yè)沒作為,但現(xiàn)實情況就是問題并沒有得到圓滿解決。
盡管如此,我還在堅持通過投訴,和那股煙味較勁,畢竟我也找不到其他途徑了。
不知不覺間,與二手煙抗爭,又變成個體和吸煙者之間的較量。
有同事建議:“要么在廁所撕破臉吼一嗓子、在墻上貼警告,要么只能繼續(xù)忍。”
然而大多數(shù)時候,根本見不到吸煙者 —— 一推門,人早溜了,只剩下一地煙灰煙頭,和一股散不掉的煙味,像在默默嘲諷。
唯一一次,我撞見一位正在隔間抽煙的男士。當時還特意在洗手池邊等了一會兒,等他出來,我鼓足勇氣上前開口:
“先生,廁所不能抽煙,墻上有禁煙標識。”
“您知道二手煙對別人影響很大嗎?”
……
他一句話也沒回,眼神躲閃著走開了。
那一刻,說真的,我心里沒有生氣,也沒有委屈,就是深深地無力——明明理在你這邊,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04
思考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想,如果光靠道德勸說就能讓吸煙者自覺,二手煙的問題恐怕早就解決了。可現(xiàn)實哪有這么簡單?
很多吸煙者在室內(nèi)肆無忌憚抽煙,表面看是素質(zhì)問題,可往深處想,實則制度和監(jiān)管還沒跟上。
事實上,深圳在控煙方面已經(jīng)走在全國前列。
早在1998年,深圳就為控煙立法。2019年修訂的《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控制吸煙條例》,更是將公交站臺、地鐵出入口、電子煙都列入禁煙范圍,被稱為中國內(nèi)地最嚴“控煙令”。而后,深圳又積極探索分類建設無煙場所,今年6月1日,全國首個無煙場所建設地方標準在深圳誕生。
然而就個人觀感而言,公共場所游煙、二手煙問題,依然如頑疾一般,屢見不鮮,屢禁不止。
有時候真覺得,深圳可以好好向香港、澳門學一學,尤其是僅一河之隔,被稱為“控煙天花板”的香港。
在香港,非吸煙區(qū)抽煙直接罰1500港元;澳門更狠,最高能罰到5000澳門元。今年,香港在禁煙力度上再加碼,發(fā)布了堪稱史上最嚴的禁煙新規(guī),擴大了禁煙區(qū),從2026年1月開始,連“排隊時吸煙”都要罰3000港元。
最關鍵的是,這些規(guī)定不只是寫在紙上,是真執(zhí)行、真罰款。
![]()
圖文無關
事實上,除了寫進法規(guī)的禁煙區(qū)(室內(nèi)為主),香港在戶外并沒有明確的禁煙規(guī)定。
有個香港朋友就曾跟我說,其實香港邊走邊抽煙的人也存在,他們統(tǒng)稱這類人為“火車頭”,不過有一點好,室內(nèi)基本聞不到煙味。
但有一點彌補了這個“漏洞”。你可以在戶外抽煙,但一旦被執(zhí)法人員發(fā)現(xiàn)煙灰、煙蒂落地了,那么你將會因為“亂丟垃圾”被罰款3000港幣。
香港街頭那些帶有煙灰缸的橙色垃圾桶,之所以成為大家常說的“合法吸煙區(qū)”,并不是因為只有這里能合法吸煙,而且在這里吸煙,不會因為“亂丟垃圾”被罰。這樣一來,就大大限制了“游煙”,和無處不在的“二手煙”。
部分酒店、餐廳也設置合規(guī)的吸煙區(qū)。好比有的酒店就提供專門的吸煙房,入住之前可以找工作人員安排。
在非吸煙者與吸煙者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香港確實達成了某種共識。
![]()
圖源@途中
回過頭看深圳,就拿我們寫字樓來說,廁所、樓道經(jīng)常煙霧繚繞。
禁煙標識貼得是挺多,可有些人根本不在意,因為他們知道,就算被抓到,也不會怎樣。
投訴渠道是有,但處罰軟,權責在實際問題處理中不甚分明。物業(yè)沒有執(zhí)法權,真正有執(zhí)法權的人,通常很難現(xiàn)場抓到違規(guī)吸煙的人。正如投訴結果一樣:“暫未發(fā)現(xiàn)吸煙人員。”
況且就算抓到了,按照深圳控煙條例,第一步也是勸導熄掉,如果不聽,才罰50塊錢。差不多一包煙的價格,不痛不癢。
![]()
看到這個內(nèi)容,我猜肯定有人會反駁:“抽煙是一種個人自由,你有權干涉嗎?”
那么,我想引用哲學家穆勒的話回應: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
正如深圳衛(wèi)健委發(fā)文中的回應:暢快呼吸是更多人的自由。公共場所吸煙不是吸煙者的自由,而是對非吸煙者的霸凌。
無論是室內(nèi)二手煙還是戶外的游煙,大部分深圳人都不想吸,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自我保護。
拒絕二手煙,不該變成一場要靠憋氣、快走和運氣的“生存游戲”,這本該是大部分人最基本的權利。
慶幸的是,越來越多人敢于說“不”了,也讓二手煙的問題,被看見、被討論,也被更多人重視。
只是,在我看來,不能只指望依靠普通人的“勇敢”來整治二手煙,這既不現(xiàn)實,也不公平。
控煙,深圳還需要更努力,還可以做得更多。
![]()
注:應講述人要求,文中為化名。
圖文丨深圳微時光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chuàng)發(fā)布
轉(zhuǎn)載需授權,歡迎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