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羅永浩一錘子把西門子砸上了熱搜。十五年后,老羅戰斗力依舊爆表,一條微博直接把西貝和預制菜送上了風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非常簡單,就是老羅忙了一天沒吃飯,晚上帶團隊去西貝吃了一頓,結果對菜品口味很不滿意。回去就發微博吐槽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價格昂貴,體驗惡心”,還呼吁國家立法——要求餐飲企業必須明確標注是不是用了預制菜。
![]()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跟進,集體吐槽西貝“又貴又難吃”。
輿情一發不可收拾,西貝老板賈國龍急了,親自下場回應。他當著多家媒體的面,舉著羅永浩點的那張菜單,大聲澄清:“西貝絕對沒有用預制菜!我們一定會起訴羅永浩。”
![]()
羅永浩也毫不示弱,一晚上連發十幾條微博,直接拿出10萬元征集西貝使用預制菜的線索,還疑似暗諷賈國龍:“碰到這樣的蠢人,心里累。”
![]()
今日午間,于東來也加入戰局,站隊西貝,表示“感謝西貝這樣的企業,能讓我們找到相對放心可口吃飯的地方”。
![]()
其實預制菜這事兒,早就不是新鮮話題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被拿出來炒一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比如,賈國龍保證西貝除了饅頭等極少數菜品外,絕大部分的都是現炒現做,根本沒有預制。
但問題的核心其實是:到底什么才算“預制菜”?中央廚房處理過的菜,算不算預制?
至少在西貝看來不算。
據西貝員工透露,他們每天到店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央廚房送來的食材進行烹飪——先烤牛羊肉、熬羊湯,然后放冰箱存著。中午客人點單,再拿出來加熱一下。
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烤串、熬湯這些工序特別耗時,根本來不及現點現做。還有一些炒菜,也是中央廚房先洗好、切好、配好料,送到門店,客人點了再下鍋炒。
這種操作,跟大眾通常理解的加防腐劑、能放一年半載的“預制菜”,完全是兩個概念。
但話又說回來,中央廚房的預處理環節,在很多人看來就是“預制”,跟我們在家里現買現切現做的烹飪方式,確實不一樣。
不過說句公道話,如果員工說的屬實,那直接把西貝打成“預制菜”確實有點冤。畢竟絕大多數連鎖餐飲品牌,走的就是中央廚房模式。
![]()
麥當勞的牛肉都是剁碎壓制成餅后運到門店煎制的,肯德基的面包都是成品運到門店直接用的,711的便當也是做好送到店里直接賣的。
這些外國連鎖品牌的預制程度比西貝高多了,那為何沒人質疑他們呢?
我覺得,問題還是出在“透明度”上。
國內很多餐飲品牌在加工方式和食材來源上不透明,導致消費者根本分不清自己吃的到底是現炒現做,還是中央廚房預處理,還是完全預制的料理包。
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選擇權和知情權。而不是讓某些商家用“現炒現做”的招牌,賣著成本極低的預制菜,還收那么貴的價錢!
其實有關部門完全可以出臺一套清晰的分類標準,明確界定什么是“預制菜”“中央廚房加工”“現制現售”,并且要求商家在店內、外賣包裝、甚至菜單上明確標注,就像“清真”“非清真”那樣標識清楚。
只要透明度跟上了,像西貝這次引起的爭議,自然就會減少。
最后我也想吐槽一句西貝的價格。我自己也吃過幾次,環境是不錯,菜也不難吃,但價格是真的高:一個花卷15塊,三個蒸餃19塊,一份生菜33塊……這要是自己在家做,怕是能吃到吐。
牛羊肉貴可以理解,但碳水和蔬菜也這個價,賈老板,是不是考慮降一降?
作者:9527
參考資料
《對話西貝前后廚員工:究竟用沒用預制菜?》鳳凰網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