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山·那海·那人
文|杜建國
![]()
我的老家牛臺,是一個有山有海的好地方,村莊不大不小,村民亦農亦漁。
老家背靠木峰山。木峰山從東北西三面環抱整個村莊,猶如龍椅之靠背。木峰山系唐代詩人李白所喻“四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之東南余脈牛眠山落的入海盡端。村里人還把木峰山叫大朝山,把主峰叫作大朝山頂,據說是因面朝大海而稱之。大朝山有大煙囪與小煙囪,春夏之際有煙霧縈繞,故命之。小煙囪是橫向的一個小洞,小時候我曾鉆進去觀察過。大煙囪是一個直立的裂縫,深不見底,我們只能靠近觀看,不敢深入其中。村里人都說大煙囪直通白礁洋,相傳古時有個江西人到我老家來謀風水,他要試試大煙囪到底有多深,先用石頭拋下去,卻聽不到聲音。然后他用那根有法術的拐杖拋下去試探,結果也一去不復返。他覺得自己的道行不夠深,偷雞不成蝕把米,只能灰溜溜地走了。幾天后,村里人卻在白礁洋撿到了那個江西人的法杖。
![]()
木峰山之山勢猶如一條巨龍。相傳,古時有懂風水堪輿之術者坐船進入三門灣,遠望我老家,驚呼“此乃九龍十三泡之地”。九龍者,一種說法是堪輿術中把山川地勢比作九種龍姿,分別是回龍、出洋龍、降龍、升龍、飛龍、臥龍、隱龍、騰龍、領群龍,一個地方有一個龍姿足以稱風水寶地,而我老家的山勢卻兼具九龍之姿。另外一種說法是我老家有九個與龍有關的地名,分別是龍頭、龍角、龍尾巴、龍潭、龍床、龍桌、龍箸、龍家坑、漲龍坑。十三泡,是指牛臺村后的木峰山從東向西數,一共有十三個山頭泡墩。過去我老家出村山口,上坡有九格踏道以喻九龍,下坡有十三格踏道以喻十三泡。據說,從牛臺遷到福建的褚姓人,他們按照族譜所示的“九龍十三泡”,曾在清朝時沿海乘船來尋找祖地祭祖。第一次船還沒到岸,就被當作綠殼打跑,第二次遭遇三月三“羊毛暴”而翻船,參加祭祖的人全部淹死,此后再也沒來祭祖了。可見,“九龍十三泡”是我老家的一個地理標志,老輩人都說不知“九龍十三泡”的不算正式牛臺人。說來好笑,以前我也堪堪地不能算正式的牛臺人。直到今年清明節我回家祭祖,問詢一些老輩人,才了解了“九龍十三泡”的一些來龍去脈。
老家的山,在巨龍盤踞的內部還有一只老虎與一頭牛。這老虎是一只下山虎,虎頭在楊家岙,楊家岙原來住著楊家人,據說是因為“老虎咜羊”的緣故滅絕了。虎身在楊家岙后面的一條長崗,虎尾巴則是通往大朝山頂的山黃崗。山黃崗靠茅塘方向還有一個叫虎爬山的地方,據說是老虎爪子爬過的地方。這牛是一頭眠牛,頭在眠牛頭,還有兩個鼻孔,一個朝牛臺村方向李家人住的地方,一個在眠牛頭的南面。牛繩是風水墻崗,風水墻崗盡頭的碾子場是牛樁。牛臺村后的后門山山頂稱為花山背,是牛的背。后崗坑那邊還有一個牛卵袋,牛尾巴是通往大朝山頂的山竹園崗,牛的大腿則伸到村內。除此之外,我老家海邊還有麂山、象山、鱉山,都以象形命之。
老家面朝三門灣。三門灣是浙江省區域面積僅次于杭州灣的第二大海灣,位于中國黃金海岸線的中段。而我老家則是三門灣尾端北面的一個村莊,村前是美麗的海螺灘,海潮退去之后從空中俯瞰就像一個巨大的海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淤泥灘涂,有一市港與旗門港從東南與西南兩個方向環抱著,一市港在我老家也叫箬岙港,旗門港在我老家也叫龍頭港。我的老家與三門的金嶼山隔著龍頭港相望,老輩人有這樣的傳說,金嶼山原本是我老家這邊的一座山,一天早上村人發現這座山不見了,后來看到一個海中島山,驚呼“正是這座山”,所以金嶼山原來也稱“正是山”。小時候,我們到龍頭港邊趕小海,能看到對岸山上勞作的人影。而今,旗門港特大橋開通之后,開車幾分鐘就能到達,沿大橋步行半個小時足矣。
![]()
三門灣素有“金銀灘”的美稱,而我老家的海螺灘更是一片神奇且富饒的海灘。在這里,可以品嘗到浙江最好的青蟹和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跳跳魚,辛勤的老家人在此捕撈養殖,還向周邊城市提供蟶、蛤、蝦、魚等水產品。
三門灣,是座天然的半封閉海灣,也是個沉睡的海灣。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將其定為東方第九大港,稱其為實業之要港。徐世昌、蔣介石曾先后頒發開發三門灣政令,皆因戰亂和時局動蕩而未成。正是這種沉睡,給我老家的海留下純天然的生態環境。天藍藍海藍藍,青海境內有一面“天空之鏡”——茶卡鹽湖,而浙江東部同樣有一塊“天空之鏡”——三門灣。老家的海螺灘是一片生態濕地,所謂美景,在水一方。這里,白天可以欣賞“日出江花紅勝火”的朝霞晚霞;夜晚可以感受“春江花月夜”,也可以臥看“牽牛織女星”。
曾經有人問我牛臺怎么發展,我毫不猶豫地說生態。那山那海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源。
老家的青山碧海繪制了一幅幅秀麗的風景,老家的山珍海味養育了一代代勤勞的鄉親。
老家有“割開槽頭取肚里”之傳說,意思是指牛臺的姓氏有葛凱曹竇褚杜李七姓,葛凱竇三姓在我們老家是否有真實存在,目前尚無實證,但褚杜李曹依然是我老家的四大姓。據族譜記載,最早居住牛臺的是李姓,系唐高祖李淵十四世裔孫李詠之后,牛臺李氏先從寧海花園遷至奉化道陳,然后再從奉化道陳遷往牛臺,已傳三十六世。可惜早年的牛臺李氏族譜已經失傳,只能從奉化道陳那邊的族譜推斷,李氏大約在公元1000—1100年的北宋年間遷住牛臺。杜姓遷住牛臺大約比李氏晚100年時間,據成化十九年(1483)修的杜氏族譜譜序記載“十一世孟謙公為福建莆田縣丞”,可以證明彼時杜氏在牛臺已歷近300年左右,而杜氏族譜唯一有確切年庚記載的先祖為三世祖尚經公“生宋道乾元年(1165)卒紹定二年(1229)”,由此證明杜氏在南宋初期就遷住到寧海有美西岙。褚氏稍晚一些,其始遷祖的年庚為1286—1341年,可以推斷褚氏大約在公元1300年左右的元季遷住到牛臺。查牛臺杜氏、褚氏族譜,牛臺在宋元時期村名均叫“有美邨”,而杜氏族譜名更是以《緱東有美邨杜氏宗譜》而名之,究其所以是村莊秀美。
查明崇禎五年(1632)版與清光緒十八年(1892)版《寧海縣志》,都載有“牛腿”的村名,很顯然牛臺村在明清時期都叫“牛腿”。取“牛腿”之名,是因村莊所在地的地勢像牛的大腿。而崇禎版《寧海縣志》“木峰”與“牛腿”同時出現,光緒版《寧海縣志》只有“牛腿”卻無“木峰”,有些費解。本人認為“木峰”是應指現在牛臺村西面的西岙一帶,杜氏最早就遷住此地,彼處還有一個地名“楊家岙”,應是楊姓人居住的地方,而西岙一帶山腳海邊到處都有瓦礫磚片。而其正北就是木峰山,以山為名取“木峰”,也合情合理。牛臺村的境廟,不知始于何年,現存的是道光七年(1827)杜作槐因造船而重修的,其名為“木峰崇福廟”,而非牛腿什么廟。在一般情況下,村莊境廟是距村莊一里地左右的出口處,而牛臺村的主村口應在東面不在西南面。而“木峰崇福廟”正處于西岙東面一里地,現在的牛臺村的西南一里地。所以,我個人推斷“木峰崇福廟”應該是木峰村的境廟,而非牛腿村的境廟。木峰村的消失,應該與清初的“遷海令”有關。順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頒布了《禁海令》,嚴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使用,不許片帆入海。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清廷又下達《遷海令》,勒令東南沿海五省濱海三十里的邊民遷離故土。到康熙八年(1669年),允許部分復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終止《遷海令》。光緒版《寧海縣志》載牛腿有個腳注是復遷,可見“木峰”在遷海令中消亡,“牛腿”是復墾落戶而已。
老家又有“藕臺”之名。據說是三門灣滿潮時,我老家的東、南、西三面都是一片汪洋,唯獨村莊像海上升起的一個蓮臺,有人說這是觀音菩薩的蓮臺。老家本可以取名“蓮臺”,但考慮到與“牛腿”的連續性,于是就有些讀書人把“牛腿”改成更雅點的“藕臺”。關于“藕臺”之名應該在清朝末年開始與“牛腿”混用的,1915年入保定軍校第四期的杜炳勛在其學員名冊中填寫確切地址就是“寧海城南藕臺村”,而我從小學到大學以及工作之后,所有的通訊地址或家庭住址一欄都是填寫“寧海縣官嶺公社藕臺大隊”或“寧海縣官嶺鄉藕臺村”,“藕臺”這個名字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大概在撤擴并之后,不知道是哪位仁兄把村名地址改成了“寧海縣一市鎮牛臺村”,最后變成了三不像的“牛臺”。
背靠大山面朝大海的老家,深藏著無數的動人故事,也鐫刻著我兒時難忘的美好記憶。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文章:杜建國
□ 圖片:應朝霞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