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20-30 歲年輕群體在電信網絡詐騙受害者中的占比持續增高,已然成為詐騙分子重點瞄準的目標,這類騙局精準抓住年輕人 “搞錢焦慮”“求職心切” 的心理特點,套路隱蔽且迭代迅速。作為專業的反網絡犯罪解決方案提供商,我們結合警方通報案例,梳理騙局特征與防坑要點,與大家共同筑牢反詐防線。
![]()
案例一:湖北鄭某在好友誘導下,通過陌生鏈接下載理財APP,在前期小額獲利提現后,陸續投入30 余萬元。當發現無法提現時,所謂的 “金融老師” 已失聯,資金也被轉移至境外。
案例二:江蘇某詐騙團伙以 “網絡科技公司” 名義招募求職者,要求繳納 “保證金” 參與虛假投資項目,通過 “拉人頭得提成” 制造繁榮假象。涉案金額達數千萬元,涉案人員超千人。剛畢業的年輕人常因 “無經驗可入職”“月入過萬” 等話術陷入圈套。
案例三:某校園群發布 “0 本金學投資” 廣告,誘騙學生通過網貸轉賬 “激活額度”。大三學生小林就因此背上高額債務 —— 所謂 “保險理財實訓營” 實際是利用學生對金融知識的缺乏,通過虛假承諾騙取信任。
這些騙局的核心套路,在于 “錢藏得深、偽裝得真”。而打擊這類犯罪,離不開 “警方偵查 + 技術賦能” 的緊密協同 —— 作為打擊網絡犯罪的技術支撐方,我們的核心工作就是幫警方破解 “資金追蹤難、線索挖掘難” 的痛點:通過鏈上數據溯源快速鎖定核心賬戶,挖掘團伙關聯,讓隱蔽的犯罪線索無所遁形。
![]()
對普通年輕人而言,更要記準 4 個防坑關鍵:
理財APP必查 “官方渠道”—— 拒絕微信鏈接、外部安裝包;
拒絕繳納任何 “保證金”:正規公司入職不會收 “押金”“培訓費”等不合理費用;
學生貸款務必通過學校資助中心或正規銀行辦理,同時不要輕易泄露身份信息:身份證、學生證信息一旦被用于網貸,可能會背負莫名債務。
通用止損指南
發現被騙后,立即截圖保存聊天記錄、轉賬憑證和APP界面;
記下對方微信名、銀行卡號等關鍵信息;
24 小時內撥打 110 或 96110 報警 —— 這是資金追回的 “黃金時間”。
![]()
反網絡犯罪不是孤軍奮戰。我們始終以技術為橋,協助政務單位提升打擊效能;更希望通過普及防騙知識,讓年輕人遠離 “青春陷阱”。轉發給身邊的親友,一起為數字安全添一份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