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在變化多端的戰場環境中,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的殺傷有生目標,占據戰場的主動。參戰各方都大力培養狙擊手,作為克敵制勝的利器來使用,不久之后大量"無聲的殺手"便開赴前線,尋找著屬于自己的"獵物"。
而在二戰歷史上,不少戰功卓著的狙擊手都成為了后世推崇的英雄人物。例如芬蘭的西蒙·海赫;蘇聯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德國的馬蒂亞斯·海琛瑙爾等等。但提到另一個二戰軍事大國——日本,卻鮮有狙擊手的事跡和案例,這是為什么呢?
一、神槍手的標準
眾所周知,要想培養一群合格的狙擊人才,扎實的基本功與科學系統的學習必須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二戰期間盛產狙擊手的蘇聯和德國,都是嚴格按照這一標準來進行訓練,無論軍銜高低和能力優劣,都是概莫能外。
而作為世界上有名的嚴謹之國,日軍在二戰期間對于新兵射擊訓練也有著自己的一套方案,那就是嚴苛的射擊精度。以知名的關東軍為例,新兵射擊訓練所用的目標靶,只有一個人頭和雙肩。士兵實彈射擊時,要求在300米之內,5發子彈必須全部命中,且當中有3發還必須集中在同一區域內,大小只有拳頭那么大。
![]()
當士兵通過這項初期試驗后,后續還要進行限秒射擊(你沒看錯,就是"秒"):即在4秒內快速射中300米外隨機出現的靶子;4秒通過后,變為2秒內射中,再次通過后,需要新兵佩戴防毒面具跑上30米,然后不停歇地進行限秒射擊,全部考核都完全通過才算合格,相反則會遭到老兵的訓斥,甚至是毆打。
![]()
經過這種近乎于極端考核下的士兵,他們的射擊水平幾乎與狙擊手不相上下。據資料記載,一批入伍兩年的日軍士兵,幾乎80%的射擊水平都相當于"特等射手"或者"精確射手"的級別。日本陸軍的《步兵操典》中,也規定新兵入伍后,每月實戰操演的子彈不得少于150發,每年不得少于1800發。如此少的彈藥訓練數,但卻能培養出射擊精準的士兵,日軍訓練的嚴苛可見一斑。
實戰中,日軍士兵的射術與戰場"冷槍",令我國軍民及盟軍士兵大為惱火,許多士兵直到中彈倒下,都不知道子彈發射的方向和位置。曾有士兵伸手故意測試日軍槍法準度,結果被日軍打出的子彈將手掌來了個對穿。
![]()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累積生產了數萬只加裝瞄準鏡的"三八式"步槍,以及太平洋戰爭中常用的"九七式"和"九九式"狙擊步槍。這種大量的生產數據從側面就反映了日軍對于射擊精度的要求,但即使這樣,整個二戰期間日軍也未能出現有代表性的狙擊作戰和狙擊手事跡,當中的問題也值得后人深思。
二、多方原因導致的結果
有了狙擊武器,單兵的射擊精度也足夠優秀,二者如果正常結合,絕對可以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但詭異的是,日軍的狙擊手在實戰中,不僅沒有作為"秘密武器"的方式出現,反而是成為盟軍最為喜愛的"人肉槍靶"。許多被擊斃的狙擊手都沒有取得多大戰績,就集體給天皇陛下"盡忠去了"。
實際上,當我們回顧二戰日軍作戰的實際表現,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好理解了。首先,日軍高層對狙擊作戰的理解就很大偏差,真正的狙擊手訓練,需要對槍支構造、戰區環境,心理素質、防御隱蔽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要求,不是射擊精準就可以作為狙擊手的。
![]()
早期日軍作戰,由于優勢較大,因此對于這種的潛伏許久才會進行"致命一擊"的狙擊作戰感到十分不屑。于是狙擊手一直是作為戰場支援力量來使用,這樣的"隨大流"做法,不僅削弱了狙擊手在戰場上機動靈活的優勢,而且經常成為敵方的首要打擊目標,失去了戰場威懾作用。
其次就是日軍在進攻時,一般都會采取"自殺沖鋒"的方式來進行。在他們眼中,受軍國主義的熏陶,沖到敵人面前奮勇殺敵才是戰爭的"正道",因此本來應該作為隱蔽方式出現的狙擊手也被迫當作步兵使用,使得不少狙擊手倒在了沖鋒的路上,這使得原本就兵源緊張的日軍出現了更加無人可用,無多余戰法可發揮的窘迫局面。
![]()
第三就是日軍槍支的"不靠譜",日軍狙擊手所配備的"九七式"和"九九式"步槍都是著名的"三八大蓋"的改良版。雖然在可靠性上有了些許改變,但兩款槍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子彈殺傷力小、有效射擊距離短(只有300米)、槍口火焰容易暴露目標、光學瞄具放大倍率小、槍管較長,不利于狙擊手攜帶和隱蔽等等。在實際作戰中,使用"九七式"和"九九式"的日軍狙擊手經常因為槍支聲音過大和隱蔽性較差被盟軍火力點所消滅。
![]()
第四就是日軍狙擊手死板的理念,為了可以更好地進行隱蔽作戰,太平洋作戰中的日軍狙擊手經常會把自己固定在樹干之上(影視作品和游戲中隨處可見),或者在灌木叢中挖一個深洞將自己隱藏起來,在洞口做好自認為"萬無一失"的隱蔽物。
![]()
乍一看,日軍狙擊手的隱蔽性極佳,可以做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果。可在實際狙擊作戰中,狙擊手最忌諱的就是固定不動,因為很容易被對手和炮火鎖定成為活靶子;正確的做法就是不停轉移作戰陣地,使對手無法有效進行鎖定的反擊。因此在作戰中,不少日軍狙擊手被美軍的反坦克槍、火炮以及火焰噴射器給送回了"老家"。
最后的一個原因,就是日軍作戰環境的不同。想要開展真正的狙擊作戰,一定要選擇建筑物和隱蔽物較多的戰場。比如城市巷戰和治安戰,這些環境中有著許多適合狙擊手作戰的環境和地理優勢,狙擊手在這種環境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狙擊作戰的優勢,從而使對手遭受身體與心理上的巨大打擊。
![]()
但二戰時期的陸軍,在軍國主義思想和天皇崇拜的作祟下,往往在城市作戰和大型戰場上,經常以步兵沖鋒以及步坦協同的方式進行作戰。原本適合狙擊手作戰的戰場環境,反而被白白浪費;而在炎熱潮濕的太平洋島嶼作戰中,原本應該機動的作戰方式,被狙擊手活活改為了固定作戰,沒有了建筑物和隱蔽物的幫忙,日軍狙擊手靈活、出其不意被完全打破,最終等待他們的只能是被消滅的命運。
結語
二戰日軍的狙擊手,由于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將原本的一手好牌打成了"失敗的臭牌"。這與日軍高層對現代戰爭以及狙擊手理論認識的不足有著很大的關聯,這也啟示部隊在軍事理論學習中,應該科學有序地進行認識,不要過于迂腐和死板,才能御敵于千里之外。
參考資料
1.《二戰日軍戰史:太平洋戰爭》
2.《世界狙擊手發展史:二戰篇》
3.《太平洋戰爭1941-1945》
4.《戰爭中的狙擊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