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有可能被限流或直接不過審,但我堅信秉持事實的客觀陳述,它總是有人愿意看的。
最近漢J石平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石平到底是什么樣的人?現在人人都知道,我也不必多啰嗦。
但是北京大學作為石平的母校,悄悄刪除了石平的校友名錄,難道就算沒事了嗎?出了這么大的事,幾十年難見的一個漢J,不該開個會內部反省一下嗎?
我認為只要是真正有社會責任的,有廉恥感的母校,都應該為家里出了這么個“不孝之子”而難過,而反省。因為漢J石平的案例,正是公眾長久以來頂尖學府“教書不育人”現象不滿的一個定時炸彈,如今它毫無懸念地引爆了!
![]()
一、“事故”頻發的北大,“人才”的道德潰敗軌跡
石平的墮落并非孤例。
2019年12月2日,有網友在微博公開了多張聊天截圖信息,舉報北大國際數研中心助理教授,導師馮某杰同時與幾十名女性交往,而且已與多名女性發生關系,作風混亂。隨后根據官方媒體的報道,馮某杰已被解聘!
![]()
2022年7月,北大特聘研究員洪某被女學生舉報利用職權實施性騷擾,承諾“保博留實驗室”進行利益交換。媒體通報說,北大迅速成立了調查組,但事情過去幾年了,至今校方和媒體都沒有給出最終通報結果。
洪某事件中,網友質疑“年輕博導是否該嚴查”的呼聲,實則是對高校“唯論文、唯帽子”評價體系下道德監管缺失的集體焦慮。當導師評價標準僅聚焦于科研產出,當學生晉升通道完全依賴導師推薦,權力尋租與學術腐敗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不管是“以學謀私”還是“以學M國”,它們的邏輯是想通的——當高等學府“只教書不育人”發生時,知識便成為腐蝕靈魂的毒藥。
二、清華的輿論圍城:“留美預備校”標簽下的教育異化
清華大學同樣深陷“教書不育人”的輿論漩渦。
2022年5月的“毒教材”事件,涉事人北京吳勇設計工作室的吳勇,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
2023年6月,一則“清華大學五宗罪”視頻在網絡瘋傳,其中“80%畢業生出國”的指控引發軒然大波。盡管清華隨后公布數據:2022年畢業生出國率僅7.1%,且2002-2011級留學生中超半數已回國,但輿論場仍充斥著“留美預備校”“討好西方”的標簽。
這種標簽化攻擊的根源,在于公眾對高校國際化戰略中“育人本質”的質疑。
![]()
清華全球戰略明確提出“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但其人事制度改革暴露的矛盾卻發人深省:教師分系列管理中,教研系列準聘長聘制度雖鼓勵基礎研究,但薪酬體系改革仍與項目經費、論文發表強掛鉤;國際交流項目雖拓展學生視野,但部分學生將留學視為“逃離內卷”的跳板。
當高校將“國際化”簡化為“學生出國率”,當“全球勝任力”異化為“英語能力+西方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初心便在功利主義中逐漸迷失。
三、從學術腐敗到師德崩塌,高校系統性危機有多可怕?
數學家丘成桐曾直言不諱:“中國很多高校唯利是圖,用金錢名利引誘人,連院士都不覺得羞恥。”
這種生態在科研領域表現為:部分教授通過“人情關系”爭取項目經費,將學生視為“科研民工”;在招生環節,某些導師明碼標價“保研名額”,破壞教育公平。某985高校教授曾自曝:“我實驗室的碩士生,有三分之一是通過‘特殊渠道’進來的。”當學術資源成為權力交易的籌碼,教育便淪為利益輸送的鏈條。
![]()
2019年,北大馮仁杰教授因同時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聘;同年,上海財大錢逢勝副教授在車內猥褻學生被開除。這些案例揭示:當高校對師德問題采取“護犢子”態度,當教師評價標準忽視“德行考核”,性騷擾、學術造假等亂象便會層出不窮。
某高校調查顯示,32%的受訪學生曾遭遇導師“言語冒犯”,但僅7%選擇舉報——因為“舉報可能影響畢業”。
現行教育評價體系中,“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頑疾難除。某高校青年教師坦言:“為了評職稱,我不得不每年發3篇SCI論文,至于教學投入,只能‘能省則省’。”這種導向下,教師將精力集中于“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而忽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當高校用“科研經費”替代“師德考核”,用“論文數量”衡量教育質量,培養出的便可能是“有知識無文化”的技術官僚。
四、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引領”的重構的破局之路
清華大學2020年出臺規定,將“立德樹人”納入教師考核核心指標,明確“師德一票否決制”。這種改革不是挺好嗎?我覺得應在全國高校統一執行這個標準:建立師德檔案,實行師德失范行為終身追責;在職稱評審中,增加“課程思政效果”“學生成長指導”等軟性指標權重。
另外某高校試點“學生評教反向機制”,也非常值得點贊。具體內容是允許學生對導師的學術指導、資源分配公平性進行匿名評價,評價結果直接影響導師招生資格。這種機制倒逼教師回歸“育人”本位。而且,高校應該建立學生申訴通道,導師的不當行為需有“快速響應小組”,避免學生因“怕影響畢業”而選擇沉默。
![]()
必須要打破“象牙塔”封閉性,建立社會監督機制,這樣才能徹底切除高校的腐敗毒瘤。科研項目經費使用明細要公開,接受第三方審計;導師和學生應避免私密接觸,既然現在學校實行商業化,只負責教學生技能,那么學生就是客戶,認真服務客戶才是天理,更不允許搞什么幕后操控學生前途那一套。
五、教育必須回答“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名校嬌子們的各種翻車以及輿論門,都在共同指向一個核心命題:當教育淪為名利場的附庸,當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割裂,高校培養的“人才”便可能成為社會的定時炸彈。
從抗戰時期“一盤散沙”孕育的漢J文化,到當下“唯利是圖”生態下的道德潰敗,歷史的教訓警示我們:高校若不能回答“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就應該降級成普通的培訓機構,更談不上能承擔民族復興的重任。
費孝通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中國的高等教育,必須要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價值引領,在國際化進程中堅守文化主體,在改革突破里守住教育初心,方能培養出既有全球視野又有家國情懷的新時代人才。
希望出身名貴的“母校”們,該注意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