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中,咱們有一個戰旗方隊,在五大戰區領隊,25輛猛士車、100多名官兵的護衛下,80面英雄部隊的戰旗接受檢閱。
這一面面戰旗,既見證著人民軍隊在抗戰期間的光輝戰績,也在大閱兵中引領著今朝我軍的“鋼鐵洪流”!
而在戰旗方隊的直播中,有一段長達20秒左右的鏡頭,聚焦在了楊靖宇支隊戰旗上。
![]()
大家都知道閱兵直播的鏡頭是非常珍貴的,很多畫面只有幾秒,甚至一閃而過,而這段長達20秒的鏡頭聚焦在楊靖宇支隊的戰旗上,顯然是很有深意的。
為什么?
之前關于抗戰的說法,一般都是8年抗戰,現在則是14年抗戰,從1931年起至1945年。
多出來的這6年抗戰中,主要就是東北地區軍民的抗日斗爭,以建制部隊計就是東北抗日聯軍。
有東北抗日聯軍在,就是完整的14年抗戰,而楊靖宇將軍就是東北抗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楊靖宇將軍血戰到了最后一人,于1940年2月23日壯烈犧牲。
因此楊靖宇支隊,就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代表,是14年抗戰的代表,更是咱們中國軍民誓死抗敵精神的代表。
理解了這些,就不難體會為何在勝利日閱兵直播中,鏡頭長時間聚焦在楊靖宇支隊的戰旗上了。
這不是說別的戰旗不重要,而是這面戰旗更具有特殊的代表性。
![]()
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也有一部關于東北抗聯的電視劇也在熱映,名字叫《歸隊》。
實話說,關于不少戰爭題材的影視劇筆者現在是很少看了,因為總是覺得不對味兒,包括什么大導演的“鴻篇巨制”,其實很多細節內容并不太好。
咱們之前還經常用歷史考證來說明其中的一些問題,但也只能給讀者解釋下,更多的觀眾當然看不到。
所以剛打開《歸隊》這部劇,倒也沒抱太大希望,但看著看著感覺就來了,現在是看到了第19集。
而這部劇總計有34集,現在已經完結。
還沒有看完一部劇,就忙著給大家推薦,嚴格來說不合適,但還是想提前說說,盡管后面的劇情咱還不知道。
![]()
這部劇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沒有用大段的篇幅去講爆發了什么戰斗,各種仗是怎么打的,而是將主要的篇幅聚焦到了一個個人的身上。
東北抗日聯軍在巔峰時期的兵力有3萬余人,人數少的時候只有幾千人,甚至最后更少。
這樣的兵力規模,所對抗的卻是盤踞東北的幾十萬日軍和約20萬偽滿軍/警,力量對比之懸殊是空前的。
而東北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冬天時非常惡劣,在日寇施行所謂的“集團部落”制度后,抗聯的斗爭便更為艱難。
不要說戰斗,就連基本的生存都面臨很大困難。
曾任楊靖宇將軍警衛員的黃生發這么回憶道:
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濕的,被寒風一吹凍成冰甲,很難打彎,也不知道有多沉,邁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爛了。至于衣服全讓樹枝扯爛了,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
更難的是吃的,不要說是糧食啊,連草也找不到啊,枝枝葉葉被霜打枯了讓雪埋上。能吃的草根兒凍在土里沒法找,只好吃那難以下咽的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里嚼啊、嚼啊,但就是咽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零下幾十度的東北野外環境下,還要面對幾十萬日偽軍的圍追堵截,這是什么樣的作戰難度?
而這又是一群什么樣的戰士呢?
人人都是血肉之軀,但抗聯的戰士們硬是成了鐵打的。
![]()
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
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盡管條件已經到了極端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地步,可就是有這么一群中國人,硬是跟日寇偽軍干下去!
《歸隊》這部劇好就好在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講這一個個活生生的抗聯戰士,去講了他們是誰,他們的家人又是誰,他們遭遇了什么,他們又過著怎樣的生活。
這種細膩的表達,在平常的抗戰影視劇中不多見。
能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有這樣的一部劇讓大量觀眾真正去體會到了當年抗日聯軍的不易,真正貼近到抗聯戰士們的家庭和生活視角,是很能打動人心,也更容易讓大眾理解抗聯先輩們的不易,并深刻認知其抗戰價值的。
所以這部劇筆者要推薦下,盡管后半段內容還沒看,但起碼就看過的這前半段內容,就已經很不錯了。希望大家要是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看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