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圈"換帥潮"來襲!大佬們退休的、跨界的、接棒的,熱鬧得像開股東大會!
2025年剛入秋,公募基金圈就掀起了一場堪比"選秀成團"的熱鬧大戲——半個月內,華安、華寶這些"公募老字號"紛紛換"一把手",高管變動名單能列滿小半張Excel,不知情的還以為基金圈在搞"管理層換屆嘉年華"。
先看時間線有多密集:9月4日,光大保德信剛官宣高瑞東當總經理,這邊就傳出興業基金董事長葉文煌要"到點退休",接班人預定了興業銀行的劉宗治;8月30日更夸張,興銀、諾德兩家公募同一天換董事長,鑫元、華泰保興等一堆機構還湊著熱鬧發高管變動公告。往前數,8月20日起,華安、信達澳亞這些名字響當當的公募,也陸續把"董事長/總經理變更"的公告掛上了官網。
要是翻數據更嚇一跳:2024年公募高管離任人數創了歷史新高,135家機構被波及;2025年這股風沒停,截至9月2日,高管變動超260人次,光董事長就換了60多位,總經理也動了50多個,百余家機構跟著"換血",活像公募圈在集體"更新系統"。
不過這波變動可不是瞎折騰,仔細看還挺有"劇情線"。
第一條線是"元老功成身退"。比如諾德基金的潘福祥,這位"清華系"大佬2004年就參與籌建諾德基金,從副總做到總經理再到董事長,一干就是19年,把公司規模從2015年末到2025年7月末翻了近9倍,如今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才算正式"交棒"給鄭成武。還有興業基金的葉文煌,在資產托管和基金運作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如今也要卸下董事長擔子,讓新人接茬兒。這些元老退下來,頗有種"江湖留名,功成身退"的武俠味兒。
第二條線是"股東爸爸派援兵"。最典型的是興銀基金,前董事長吳若曼3月卸任后,董事長位置空了五個月,最后由華福證券董事長黃德良兼任——要知道興銀基金的股東里就有華福證券,這波操作明擺著是"股東親自下場控場",強化雙方的戰略協同,跟"自家公司缺人,集團調個老手來撐場面"似的。
第三條線更有意思,是"跨界大佬來串門"。光大保德信新上任的總經理高瑞東,以前是券商首席經濟學家,在中泰證券、國泰君安證券做過宏觀分析,還當過光大證券研究所所長,典型的"研究派"轉型。這就像"隔壁券商的首席,突然跳槽來基金公司當CEO",業內都說這是"研究驅動投資"的升級,說不定能給基金圈帶來新玩法。
當然,新官上任也不是光來"走個過場",手里都捏著"難題副本"。
比如光大保德信,雖然固收業務是"王牌"——截至2025年6月末,近一年、近十年固收投資絕對收益排名全行業第一,債券型基金規模超510億元,占總規模的大半江山,但權益業務一直沒起來,高瑞東這位"研究派"掌門能不能把權益這塊短板補上,還得看后續操作。
興銀基金也有煩惱,截至2025年9月管理規模1099億元,看著不少,但跟2023年末的1200億元比還縮了水,排名也掉了幾位,黃德良接過來,得琢磨怎么把規模再拉回去。
最頭疼的可能是興業基金,作為"銀行系公募",固收和貨幣基金是絕對主力——債券型基金近2600億元,貨幣型基金超1700億元,合計占比超95%,但權益類基金規模連總規模的4%都不到,大部分產品規模在10億元以下,活像"偏科嚴重的學生",新掌門劉宗治要是想扭轉這個局面,怕是得下不少功夫。
除了"一把手",中層高管也跟著"動起來"。華泰保興基金一次性任命三位副總經理,有公司老人,也有新引進的外部人才;財通證券資管來了新的總經理助理李響,太平基金的陳曉則卸任了總經理助理;鑫元基金的創始元老王輝,離任副總經理后轉崗做高級專員,外界還猜是不是跟南京銀行沒交集,結果知情人士說就是快退休了,鬧了個小烏龍。
這波"換帥潮"看起來是人事變動,其實是公募行業在"高質量發展轉型期"的一次大調整——有的想補權益短板,有的想強化股東協同,有的想靠跨界人才破局。就像一群人在玩"搭積木",以前的積木搭得不夠好,現在換批人重新搭,希望能搭出更穩、更漂亮的樣子。
至于這些新掌門能不能"玩轉"基金公司,把各自的難題副本通關,只能等時間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接下來公募圈的故事,只會更熱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