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催生中國紅色通信發展。建黨一百年也是我國紅色通信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過程。建立中央特科、自主研發收發報機拉開了紅色通信的序幕;“一部半電臺”和“紅軍無線電總隊”開啟了紅色通信征程,為新中國紅色通信事業奠定基礎。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機關遷到上海,8月7日中共中央緊急會議選舉臨時政治局作出決議:“建立全國的秘密交通機關(包括軍隊通信聯絡工作)”。11月由周恩來負責在原軍委特科基礎上組成中國共產黨特別行動科,成為了我黨早期情報統戰部門。
南昌起義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創建革命軍隊、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紅軍的力量日漸壯大,紅色根據地不斷拓展。當時,中共中央駐在上海,與各根據地遠隔數千里,依靠傳統的秘密交通方式溝通,費時費力,又不安全。所以,盡快建立無線電通信,成為革命斗爭的緊迫任務。1928年秋,周恩來向時任中央特科通訊科科長李強布置研制收發報機。李強接到任務后,廢寢忘食地研究,在1929年春末,我黨歷史上第一部收發報機成功研制。1930年10月,我黨歷史上第一個無線電集中訓練班在上海法租界巨籟達路四成里12號開學,大門口掛著掩人耳目的“上海福利電器公司工廠”的牌子。
![]()
1930年12月30日,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戰斗中,繳獲半部電臺(發信機損壞)。時隔4天后的1931年1月3日,紅軍又全殲了國民黨軍譚道源第50師,繳獲了一部完整電臺。以這一部半電臺為基礎,紅一方面軍組成了無線電通訊大隊,人民軍隊從此有了無線電通信,為“反圍剿”作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1931年7月,“紅軍無線電總隊”隨中共蘇區中央局和紅一方面軍總部從興國遷駐瑞金葉坪,11月為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播發了新聞。之后,在這個電臺基礎上組成了紅色中華新聞臺,無線電事業不斷壯大,為保衛紅色政權和建設革命根據地中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
1932年無線電偵察部門成立。屢次保障我軍擺脫敵追擊攔截,取得萬里長征的偉大勝利。毛澤東曾經夸贊,無線電偵察部門是“長征中黑夜走路的燈籠,我們是打著這個燈籠長征的”。
延安時期,軍委三局(通信局)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據地的各級通信部門與通信分隊,到1940年,華北各戰區已有電臺160余部,華中、江南各部隊已有電臺近60部,初步建成了以延安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的無線電通信網,完成了軍委戰略指揮通信體系的建立。
![]()
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前線部隊通信器材極其缺乏。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軍委三局通信材料科的基礎上創辦通信材料廠,以保證前線部隊的通信聯系。1941年10月,軍委三局創辦《通信戰士》刊物一周年,毛主席為全軍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
![]()
解放戰爭期間,中央軍委三局,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黨中央運籌帷幄、掌控全國戰局的殺手锏。戰場上空的無線電波是黨中央的“耳目”、指揮員的“參謀”、戰場上的“尖兵”。用一封封電報,統籌指揮了交錯推進的遼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戰役,創造了142 天殲敵154 萬人的奇跡。 周恩來曾感慨地說:“在西柏坡,我們不發槍,不發糧,不發人,只是天天發電報!”
參加過朝鮮戰爭的通信老兵李進良對《通信產業報》全媒體記者表示,革命戰爭有兩個戰場,有形的在地面,長期以來都是敵強我弱;而另一個無形的空中戰場,由于黨中央高度重視最終形成了我強敵弱。這種優勢的確立,與自主研制收發報機、自力更生制造、修復通信器材、培訓并重視無線電科技人才、自行編制“豪密”加強無線電偵察等舉措休戚相關。我國軍政機要移動通信風雨兼程、砥礪奮進,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從而保證革命戰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為新中國通信打下了事業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