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在北京城市建設中的主要成就是西郊海淀附近大規模的園林建設和頤和園昆明湖的開發。清乾隆十五年(1750 ) ,甕山改名萬壽山,甕山泊改名昆明湖,但是,從甕山泊到昆明湖,并不只是名稱的改變而已,還包括著湖泊本身的改變。
甕山泊最早的時候,原是玉泉山和甕山山麓的一些泉水匯集而成,泊中的水,既不北出青龍橋(今清河上源),也不南通高梁河(今紫竹院以下的昆玉河)。而是隨著自然地勢,由甕山南面流向東北,這就是清河最初的源頭。
12世紀中葉金朝建都北京之后,才第一次開鑿了由甕山泊南通高梁河的人工渠道,這就是今日紫竹院以上昆玉河最初的前身。現在的北京城位置,在金朝還只是一所離宮,修建在今日北海公園所在的地方,名叫太寧宮。太寧宮的主要建筑都在瓊華島(今白塔山)上,而瓊華島周圍的湖水則是靠了高梁河來接濟的。因此,金朝開通甕山泊至高梁河的水道,主要目的就是要把玉泉山以下的泉水引到太寧宮。
元朝定都北京之后,以金朝的太寧宮為中心,建造了大都城。而且從昌平縣引來白浮泉水,西折南轉,匯合沿途流水,直注甕山泊,然后再利用金人所開故道,流到元大都城和運河。其主要目的是接濟遭運,因而從大都流向運河這段命名為通惠河。這次從昌平白浮泉引水,大大改變了甕山泊的面貌,不但水勢頓呈浩渺,而且開始具備了一個水庫的作用。
但明朝開始時,白浮水道已經被廢棄。在明朝遷都北京,明陵十三陵的陵域被選定后,也就更不能允許有流水橫流皇陵南部了,所以明代沒有重新疏通由白浮泉到甕山泊的引水渠,甕山泊的水位也隨之下降。
![]()
明清北京水系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清朝乾隆初年以前。那時,京城游人到甕山泊,出西直門后沿著小路,經由今天的高梁橋、白石橋、萬壽寺、藍靛廠,然后步上西堤,過龍王廟直到甕山之下圓靜寺前。這條大堤以西就是甕山泊,大堤以東、碾莊以南,則是水田棋布,與今日玉瀾堂前波浪洶涌的情景,迥然不同。那時西堤實際上是甕山泊東側的大堤,用于阻止甕山泊東流,提高甕山泊水位以便泉水通過人工渠道(今昆玉河)南流,為京城供水。
![]()
明、清昆明湖變遷
乾隆年間,由于京城用水增加和西北郊園林的開發,決定擴大甕山泊。在其東岸以外的低洼地帶,另建新堤,作為一條攔水大壩,用以攔蓄上游泉水。將擴大后的甕山泊改稱昆明湖。原來甕山泊東岸的龍王廟,也就變成了昆明湖中的一個小島。昆明湖的東堤下以及南北兩端,各建水閘一處,平時三閘關閉,上游源源不絕的泉水,匯集湖中,可以把湖水攔蓄到最高水位,以備引用。如果城內用水,則提南閘放水南流;如果海淀園林包括附近“御稻田”用水,則提東閘放水東下。如遇湖水因大雨或山洪而暴漲,則提北閘放水入清河。總之,三閘可按客觀需要以時啟閉,這樣昆明湖實際上就成為北京郊區所出現的第一個人工水庫。
為補充湖水的來源,除了湖區以內的泉水外,還將西山臥佛寺附近以及碧云寺和香山諸泉,利用特制的引水石槽引水東下,直到玉泉山,匯玉泉山諸泉,東注昆明湖。這個引水工程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被毀。
![]()
清代清河歷史河道和園林格局
清河的歷史也與昆明湖和北京城水系變遷密切相關。
在古時,在巴溝上游形成了早期由玉泉山和萬泉莊兩部分泉水構成的萬泉河水系,“海淀”也因此得名。在萬泉莊西南一帶形成4個小湖泊,經巴溝橋匯成萬泉河,注入丹棱沜,再往東北流進清河,這構成了清河的最初源頭。
元代,郭守敬主持下從昌平白浮泉向大都城引水工程,白浮泉及匯集的西山泉水在青龍橋注入甕山泊。這時甕山泊通過青龍橋閘向清河供水而成為新的清河源頭;清河以南的今天圓明園、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區域,作為古萬泉河水系一部分,依托南高北低的地勢特點,也通過萬泉河和小月河注入清河。
明代建設了聯系玉泉山和甕山泊的新引水河道,將玉泉山水作為高粱河水系的補充水源。香山南麓的櫻桃溝和碧云寺北側溝谷泉水,仍然沿故道匯流,重新成為清河源頭,繼而發育形成自西山向東流向溫榆河水系的清河。這一清河水系格局和河道形態,在清代得到進一步完善。
清河自明清以來是圓明園以北鄉村地區重要灌溉水源和行洪通道,逐步形成穩定的蜿蜒曲折形態,對其維護治理一直未間斷。新中國后也進行多次大規模治理,主要裁彎取直和河岸護砌加固,完善其農田灌溉和排泄洪水的功能,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