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網絡)
撰文 | 蘇澄宇
從今年初開始,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重慶江風廣場對著天空張嘴,人不少,還排著隊。
![]()
圖源:網絡
不明真相的路人還以為是某種神秘的“喝西北風”儀式。
![]()
圖源:youtube
![]()
圖源:ichongqing
但其實他們是在等待一個時機,目標是那輛正從李子壩居民樓里呼嘯而出的輕軌列車。
![]()
圖源:chinatripedia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的李子壩站,是中國最著名的“網紅”車站之一,也是城市規劃與創新工程巧妙結合的典范。這座車站最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它與一棟19層高的居民樓融為一體,列車從建筑的6至8層呼嘯而過,形成了“輕軌穿樓”的奇特景觀。
![]()
圖源:網絡
只需調整好角度,當列車“駛出”樓房的一剎那按下快門,一張“口吞輕軌”的奇趣照片就此誕生。
這頗具想象力的“行為藝術”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推動下,迅速火遍全網,讓李子壩站成為了重慶這座“8D魔幻都市”的必到打卡點之一。
這是利用了一種簡單而巧妙的攝影技巧——強迫透視法 (Forced Perspective)。
![]()
圖源:fotor
當物體距離超過1300米時,我們的雙眼視差降為零,完全失去了判斷遠近的能力。這時,大腦只能依靠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投影大小來"猜測"它們的實際大小。
李子壩站的"吞輕軌"正是利用了這個原理。站在觀景平臺特定位置,張大嘴巴,讓遠處駛來的輕軌在視覺上與嘴巴重合。由于輕軌距離夠遠,大腦無法準確判斷它的真實大小,于是產生了"輕軌被吞進嘴里"的錯覺。
幾乎全世界的游客都在玩這個游戲。
![]()
圖源:picturecorrect
在意大利比薩斜塔,每天有上萬名游客擺出"推倒"或"扶住"斜塔的姿勢拍照。在法國埃菲爾鐵塔下,游客們"捏住"塔尖。這些經典的旅游照片,都是強迫透視的杰作。
但重慶的"吞輕軌"更進一步——它不是靜態的建筑,而是移動的列車。這需要游客在輕軌進站的瞬間完成拍攝,時機把握要精確到秒。
當然,電影工業早就掌握了這個技巧。《指環王》中,導演彼得·杰克遜讓1.8米的演員看起來像1.2米的霍比特人,用的就是同樣的原理。他們甚至發明了可移動的拍攝平臺,讓演員在移動中保持視覺比例的恒定。
![]()
圖源:researchgate
為什么人們愿意排隊3小時,就為了一張"吞輕軌"的照片?
答案很簡單:人類天生喜歡"欺騙"自己的眼睛。
![]()
圖源:42rest
從古希臘的透視畫法,到文藝復興的錯視藝術,再到今天的VR技術,我們一直在探索視覺的邊界。每一次成功的視覺欺騙,都會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愉悅。
"吞輕軌"照片之所以火爆,正是因為它完美地滿足了這種心理需求。當你看到自己"吞下"一列輕軌時,理性告訴你這是假的,但眼睛卻說這是真的。這種認知沖突帶來的驚喜感,正是快樂的源泉。
有時候,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一起,用一個巧妙的、傻傻的方式,把世界當成一個大玩具。
![]()
圖源:flickr
準備好去“吞”一列火車了嗎?
參考資料:
Gregory, R. L. (1997). Eye and Brain: The Psychology of See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lmer, S. E. (1999). Vision Science: Photons to Phenomenology. MIT Press.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