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拿到肝臟B超體檢報告時,如果發現肝臟“異常”信號,就會擔心恐懼,甚至盲目治療。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那些肝臟“異常”信號,如脂肪肝、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腺瘤、肝臟炎性假瘤、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等。雖然這些都是良性病變,預后良好,不需要過度治療,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視,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
圖片來源:攝圖網
脂肪肝:消化門診的“常客”
簡單來說,脂肪肝是一組由易感基因、表觀遺傳、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復雜作用協同所致的高度異質性疾病,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脂肪肝發病率也在不斷攀升。脂肪肝的出現提示機體對脂肪的代謝異常,雖然它只是一種良性病變,如不及時干預,將不可逆轉地逐步發展。所以生活中我們要用一些手段進行干預,要“管住嘴,邁開腿”,控制飲食,增加鍛煉,控制飲酒,合理作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并定期復查。
肝囊腫:先天性良性病變
肝囊腫是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可分為寄生蟲性與非寄生蟲性兩種,其中以非寄生蟲性最為常見。我們臨床上常見的主要是單純性肝囊腫,其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系肝內膽管和淋巴管在胚胎時期發育障礙有關,主要特點生長緩慢,多數無明顯癥狀。單純性肝囊腫直徑不超過5厘米無須治療,只需定期復查B超;當囊腫直徑超過5厘米時,且有壓迫或短期內有明顯增大時,可遵醫囑行外科治療,其預后較好。
肝血管瘤:胚胎肝臟血管發育異常
肝血管瘤是胚胎發育過程中血管的過度發育或分化異常導致的血管畸形,是肝臟常見的良性腫瘤。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提高,臨床上發現的肝血管瘤越來越多。90%的肝血管瘤為單發,常位于肝臟薄膜下或邊緣區域,其特征是病人多數無癥狀,瘤體生長緩慢,無惡變傾向。對直徑5厘米以下無癥狀的病人,建議定期行B超檢查觀察瘤體變化即可,日常生活中慎用雌激素與孕激素類的藥物。當瘤體較大且合并其他危險因素時,建議及時就診。
肝腺瘤:癌前病變
肝腺瘤也稱肝細胞腺瘤,是較少的肝臟良性腫瘤,其發病主要與口服避孕藥、肝細胞發育異常、內分泌失調以及肝糖原代謝有關,女性多見,發病年齡30~50歲。早期腫瘤較小時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逐漸增大,可出現肝大、右上腹脹痛、右上腹包塊,壓迫周圍臟器,甚至破裂出血等臨床表現。肝腺瘤雖是良性腫瘤,但也有破裂出血和癌變危險,約30%的肝腺瘤可發生自發性的破裂引起腹腔出血。所以凡檢查肝臟有占位病變,懷疑肝腺瘤或診斷不明確,應爭取盡早手術治療。
肝臟炎性假瘤:良性增生性瘤樣結節
肝臟炎性假瘤是一種以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伴大量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的局灶性病變,以男性多見,發病與創傷、感染、免疫及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80%為單發病灶,常以腫瘤形態被發現,并有著惡性腫瘤的外表,多數人無不適癥狀,僅少數人可有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肝區隱痛等。其特點是發展緩慢、癥狀輕、未見嚴重并發癥或癌變。當確診為肝臟炎性假瘤,定期觀察其變化即可,有些人瘤體體積會隨著炎癥的消退而縮小。對有癥狀或隨訪中瘤體增大的病人,應手術治療,以防延誤診斷。
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非真性腫瘤
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病變,其發病率僅次于肝血管瘤,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通常認為是肝實質對先天存在的動脈血管畸形的增生性反應,國外報道該病與口服避孕藥有關。
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20~50歲,其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只有20%左右的病人有肝占位的表現。很少有肝臟局灶性結節性增生破裂出血,且不會惡變。對明確診斷的無癥狀且瘤體小的病人,可不必急于手術治療,密切隨訪觀察。但對診斷不明確,有癥狀的或者腫物增大較快、無法與肝癌相鑒別者,仍應積極配合醫生行手術治療。
文/朱桃桃 蔣敏君 劉芳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