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改編蕭紅小說《生死場》的同名話劇,到改編老舍先生小說《四世同堂》的同名話劇,再到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多年來,我們努力用文藝作品傳遞偉大抗戰精神,以文藝之力塑造英雄、凝聚力量。
![]()
話劇《生死場》劇照 李晏攝
魯迅先生為小說《生死場》作序:“與其聽我還在安坐中的牢騷話,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場》,她才會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年輕的作家蕭紅以散文化的筆觸,描述了“九一八”前后的哈爾濱近郊,遭到日軍鐵蹄踐踏的村民從麻木到決心抗日的歷程。話劇《生死場》延續原著對生老病死主題的探討,沿用村民抗日的憤慨情節。
我清楚記得1999年話劇首演時觀眾的熱烈掌聲。劇中,自發抗日的后生成業,挺著脊梁,舉著槍喊:“若是不抗日,天殺我、槍殺我,槍子可是有靈有圣,有眼睛的啊!”演員們演繹的真情實感令觀眾信服。話劇《生死場》懷著對民族命運的反思、對民族主體精神的探尋、對民族自省意識的呼喚,跨越了時空,首演至今,依然帶領觀眾共同致敬這群平民英雄!
![]()
話劇《四世同堂》劇照
2010年,由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改編而成的話劇首演。改編初期,我不明白,老舍先生為何把一個面貌模糊的“老實人”祁瑞宣作為主角?寫戲、排戲是學習、成長的過程,我的心境隨劇情走過了8年——胡同里的祁家、冠家、錢家三家及街坊老少幾十口人,個人命運伴隨國家命運起伏跌宕。
我看向劇中的眾生百態,看他們迥異的人生選擇。我似乎明白了,這是老舍先生用心良苦的安排:讓不夠“英雄”的祁瑞宣成為主角。因為祁瑞宣就是我們。我們老實本分,不像冠曉荷那般活得光鮮亮麗,也沒能像祁瑞全那樣出城抗日。我們有家庭責任,照顧老幼;我們心有底線,不做漢奸;我們憂思國家,承受苦難——我們堅信,堅信民族的不屈;我們堅持,堅持到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話劇《四世同堂》是一部講堅守的“平民史詩”,史詩里的平民英雄,恰似祁瑞宣一樣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民。
![]()
2022年,我們推出首部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展現魯迅、郭沫若、茅盾等眾多抗戰時期的文藝名家的求索奮斗、家國情懷。劇中將影像和演員的舞臺表演相結合,用類似環境戲劇的方式,將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2023年,我們將話劇升級打造為戲劇電影,今年,我們推出“CNT現場”高清展映季,《抗戰中的文藝》以高清影像的形式,讓抗戰精神在科技賦能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時刻,用文藝作品致敬先烈、致敬抗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創作者應該直面歷史真實,用戲劇的魅力引領觀眾真切感受抗戰背后的艱難與犧牲、人民英雄的不屈和奮斗。
![]()
部分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話劇院”微信公眾號
文章原載于《人民日報》2025年9月5日
信息來源:民盟中央微信公眾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