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近日,廈門藝術劇院座無虛席,湖里區組織干部職工觀看話劇《遠的山 近的海》,開啟跨越時空的愛國主義教育,讓紅色基因扎根觀眾心中。
![]()
演出現場。
據了解,解放廈門的戰斗,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在高崎神山一帶,無數英勇的戰士們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書寫了廈門解放的壯麗篇章。為了銘記這段光榮歷史,廈門市山東南下干部歷史會、廈門市鷺海英烈慈善基金會匠心獨運,邀請著名劇作家、一級編劇王儉,以1949年10月解放廈門神山為歷史背景,精心創作了話劇《遠的山 近的海》。該劇通過王大山一家三代的命運交織,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劇中那條褪色的紅領帶,是連接1949年解放廈門的血脈紐帶,更象征著共產黨人永不褪色的初心使命,串聯起一段熱血激昂的往昔。
觀看時,觀眾仿若穿越至戰火紛飛的年代。劇情高潮時,觀眾席鴉雀無聲,大家沉浸故事,被人物命運和英勇事跡深深觸動。這份觸動,飽含著對先輩的敬仰緬懷,以及對愛國精神的感悟。
![]()
演出現場。
作品創新敘事格局,用“時空穿越”打破線性敘述,讓解放戰爭硝煙與AI時代聲光輝映。在老年王大山記憶碎片里,既有解放廈門前夕軍紀人情交織、革命愛情與家國大義抉擇的往事,也有當下年輕一代面對商業利益與歷史真相的艱難選擇。這種古今對話結構,讓革命歷史在當代舞臺煥發新生命力。
更深刻的是,劇目直面AI技術帶來的倫理挑戰,以藝術形式回應“守住倫理底線”的時代命題——劇中周強企圖用技術消費歷史、用算法解構崇高價值,而王曉海堅守記憶尊嚴、捍衛歷史真實,這場戲劇沖突,既是對歷史的敬畏,更是對“科技與人文如何平衡”的深刻詰問。(文/圖 湖里區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