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響原創 · 作者|何文
Labubu能火成一種“理財產品”,在座的各位,責任與股份并存 。
我們心甘情愿為這個搪膠玩具一擲千金,真的是因為它有多精美嗎?坦白說,我們是在為一個“情緒價值”的容器買單。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消費癥候群:
功能退后,情緒上前。
「為情緒付費」早從物質消費蔓延到精神領域。你有沒有發現,地鐵里戴耳機看綜藝笑出聲的人變多了,外賣備注「等我看完這集綜藝再送」的訂單也多了?當 3.8 億人被抑郁癥困擾(世衛組織數據)、中國情緒經濟規模突破 2 萬億(艾媒咨詢),綜藝悄悄從「打發時間的玩意兒」,變成了成年人隨叫隨到的「精神布洛芬」。
最近優酷秋季綜藝片單一曝光,我更確定了這個判斷——文娛行業的核心產品,本就是情緒與體驗。曾經被認為只是“電子榨菜”的綜藝,正隨著大家對情緒價值的追求,變成賽博精神保健品。
精神舒緩:好聽,好看,好放松
尋求精神慰藉,早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消遣,而是變成了一種現代生存的剛需。當面對精神壓力與情緒負荷時,大家緩解途徑其實也有不少:游戲提供掌控感,短視頻帶來即時刺激,演唱會制造極致現場……
但就在諸多文娛形式中,被廣泛選擇的綜藝,其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確實是不一樣——
綜藝有完整敘事,不是碎片化的“全程高能”,但正因如此,它的爽點、笑點、淚點都有支撐,看完之后你會有“記憶點”,會有情緒的“余溫”。這和容易導致大腦萎縮的無意識“刷刷刷”帶來的心理逃避截然不同。
綜藝也不費腦、不費力,對時間的要求很友好。你不用像看電影那樣空出完整的2小時,也不用像去露營得提前規劃好幾天。一集綜藝,剛好覆蓋一頓飯、一段通勤、一個睡前放空時段。隨手就來,放松得恰到好處。
就像在追優酷的音綜《劇好聽的歌》的時候,我進入了沉浸式音樂療愈現場,過往記憶被迅速喚醒——古巨基唱《好想好想》時,彈幕直接炸成大型回憶現場:“夢回依萍書桓!”“我的青春bgm回來了!”;金志文演唱《人世間》時,那種技術力與情感張力并存的表現,讓人一聽就起雞皮疙瘩。

《劇好聽的歌》
而在最近優酷2025-2026綜藝片單中,我也看到了一個回歸音樂本初的節目《一起開麥吧》——
它跳出了音綜的傳統套路,也不搞什么劇情剪輯,而是讓40個人匿名唱,不露臉、不看背景、不炒CP,純靠聲音PK。你一開口,決定你是誰。這種“只聽聲不見人”的模式,讓音樂回到最原始的情緒傳遞狀態,你的評判標準只剩下:“好不好聽?打沒打動我?”但其實這才是真正意義上讓音樂成為了精神布洛芬——沒有雜音,只有情緒共鳴。
![]()
《一起開麥吧》
自我投射:完成你我未完成的夢
綜藝內容確實能帶來放松的沉浸式快樂,但你可能會說,得了吧,有些綜藝追起來“挺累”的,尤其是看競技類綜藝的時候,他贏了你開心,他輸了你還有點生氣。這難道也是情緒價值?
沒錯,當你跟選手的狀態同頻共振時,你其實是在進行“自我投射”,看別人的比賽,做自己的夢想。
就拿我媽來說,最近她癡迷于《炙熱游戲:百廚大戰》,情緒完全投射到了選手肥媽身上。肥媽在香港參與過二十多年的美食節目,自己也托舉起了一個家庭,照顧子女,做飯也非常有一套。她不在乎什么派系、規矩和章法,在節目中哼著歌,用100分鐘就做出了一雞五吃。
我媽看到這里相當共情,哭訴自己以前也是下班之后沖回家做飯,天天極限操作。那一刻我明白了——她不僅是在認可肥媽,更是在感慨自己的生活,投射自我價值終于得到了聚光燈的認可。

《炙熱游戲:百廚大戰》
其實不只是我媽在綜藝中“看見了自己”,我在綜藝中看別人的故事,也是在看自己的熱血和夢想。綜藝帶來了一種極強的正向情緒支撐——節目中會有人告訴你,世界上總有人熱血地為夢想而活。
作為普通人,誰都曾有個明星夢。在《無限超越班》前三季節目里,不少年輕演員、甚至零基礎跨界的演員,為爭取一個角色全力以赴,他們的勇氣讓我隔著屏幕狠狠代入。
還有在第三季出現的陳志朋,作為曾經頂流“小虎隊”成員,講述自己拍戲被燒傷而影響職業發展,但現在自己仍堅持。這讓我看到了明星也是一個同樣面臨年齡壓力、需要不斷證明自己、在挫折中依然堅持的普通人。節目中最打動我的,就是這些“不完美”展現出的真實掙扎與不懈堅持。
演戲是他們的熱愛,生活是我們的戰場。正是這樣的情緒共鳴,讓我對新片單中出現的《無限超越班第四季》更為期待。它將繼續呈現演員行業的生態樣本,更將持續為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提供珍貴的情緒價值:借新上場演員們的勇敢追夢試煉,為我們自己注入不畏艱難的力量。
![]()
《無限超越班第四季》
這種夢想投射的機制,在不少競技綜藝中都有呈現。就像《風馳賽車手》中金晨所經歷的那一幕——車輛突發故障,通過借車最終逆襲沖線。她不僅完成了比賽,也用行動撕掉了“女性開不好賽車”的標簽,更是在告訴屏幕前的每個觀眾: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翻盤。
同樣令我熱血沸騰的,還有正在熱播的綜藝《我贊紅人》。沒有太多粉絲積累的創作者們,不僅要臺上“各顯神通”,臺下更是拼盡全力打磨細節,每一個點贊背后,都是你我和這些創作者們的情感共鳴。

《我贊紅人》
你會發現,競技類綜藝雖然追起來“累”,要跟著屏幕里的人感受成敗帶來的劇烈情緒波動,但這類綜藝真的是持續“戳人”——這不只是因為賽制刺激、嘉賓有梗,而是提供了一個個“夢想投射的容器”,讓觀眾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寄托其中,從而獲得情緒滿足和心理力量。
重活一次:看更多的風景,體驗更多的人生
綜藝能給的,遠不止解壓和熱血。綜藝還能提供“電子任意門”,讓我們能低成本、高效率地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讓人“重活一次”。
這種強烈情緒背后,得益于綜藝呈現的真實感、沉浸感場景,仿佛直接將觀眾直接“空投”進綜藝里的時空里。我不僅僅是觀看,而是在心理上成為旅程中的一員,借嘉賓之眼觀察世界、借其雙手體驗沒有機會體驗的生活。
也正是因此,綜藝精準切中了現代人最深層的心理補償機制——去不了遠方?沒關系,綜藝帶你去;沒時間慢慢生活?綜藝幫你把“慢”打包送來;不敢辭職開民宿?沒事,有綜藝也替你嘗試了。
![]()
《未知的好地方》
在《未知的好地方》節目中,明星們將會被扔到一個陌生地方,從零開始經營民宿。沒有劇本、沒有夸張任務,看似瑣碎的經營日常,會構成這檔慢綜藝最動人的情緒基底。我們看著他們從生疏到熟練,從局促到從容,也間接體驗了一種“勇敢卻安穩”的生活可能。
這種慢綜藝,向來是不直接講大道理,而是給出不言而喻的暗示:好好生活,從來不是宏大命題。它是一窗一景,是一餐一飯,是和朋友從陌生到默契的過程,是愿意在日常中重新感受自己。而你,只需打開綜藝,就能讓眼睛和心都抵達那個“好地方”。
同樣讓人“沉浸式活一遍”的,還有奇幻冒險主題的綜藝。就比如也將迎來新一季的《這是我的西游》,時代少年團和跨代際、國民度很高的嘉賓們還將繼續以《西游記》為主題,一起踏上文化冒險之旅,在各地完成任務、探尋古跡。
![]()
《這是我的西游2》
與傳統旅行綜藝注重美景打卡、文化體驗不同,冒險型旅行綜藝的核心是“不確定感”和“挑戰性”。在看這檔綜藝時,我看得到目的地多美,更看到了“如何去”、“如何克服”、“如何突破”的過程。在獲得情緒療愈的同時,更有參與探索、體驗失控感的情緒釋放,這何嘗不是又一種新口味的精神布洛芬。
潮流談資:哎喲,你也在看啊?
當然,還有很多人看綜藝,是因為一種“慣性”。朋友在看,家人在看,同事在看,熱梗不斷的綜藝內容是一種硬通貨般存在的社交貨幣。
作為資深i人,我真的很怕團建聚餐,但綜藝熱梗就是我的安全牌。對我來說,看熱門綜藝已是一種必要的“社交剛需”。這樣我就不會在辦公室茶水間、朋友微信群或周末聚會時,因為“沒看過”而被迫沉默、尷尬陪笑。這時候,我看的其實不是節目,而是談資儲備,是話題入場券,是維系圈層認同的隱形密碼。
綜藝之所以能承擔這樣的功能,也是因為有獨特的內容特性:它不僅緊跟社會熱點,也有很大的創新空間。節目中的情境設置、人物互動甚至意外場面,都在不斷產出可供傳播的“社交標簽”與“話題熱點”,成為觀眾之間溝通、調侃、共鳴的快捷方式。
特別的是,有一類綜藝,完全就是大型人類社交觀察樣本庫——不同性格、背景的嘉賓被置于同一空間,構建出了非常鮮活而立體的群像圖譜。觀眾們既能看熱鬧,也能默默“學門道”:社交達人是怎么做到三句話搞定陌生人的?“i人戰士”又是如何在人群中保持舒適又不失存在感的?還有那些“表面e人實則i”的隱藏玩家,是怎么在融入和自閉之間反復橫跳的……
這些真實可感的社交樣本,會迅速延伸為無數可拆解、可學習、可爭論的話題。你自己也會忍不住當一回“情感博主”,主動去分析、轉發,站在自己的社交經驗之上去表達感受。
我發現優酷新片單里的《哈哈不哈哈》就是這樣一檔綜藝。它直接把“好笑人”和“嚴肅人”這兩個極端人格湊在一起,刻意設置了“極與極”的社交實驗,這設定我愿稱之為「社交修羅場」。這種強烈反差是以往從未在其他綜藝里看到的,可以預見,正片一播,絕對遍地是梗、表情包、名場面。
![]()
《哈哈不哈哈》
而說到這種“把人扔進特定情境看他們如何互動”的設定,就不得不提另一類讓人瘋狂“嗑上頭”的綜藝——戀綜。
這幾年戀愛綜藝已成為市場中的重要品類之一,但也是因為同類節目太多,大家越來越注重的是素人嘉賓的高顏值、高學歷、好背景,但這種“精英戀愛烏托邦”反而讓觀眾難代入嗑糖。
就在這樣略顯重復的戀綜賽道里,《怦然心動20歲》卻讓我每季準時蹲點——它真的不一樣。一群20+的年輕人,直球表達喜歡,但也絕不在感情里迷失自我;會為心動沖鋒,卻也保持著一份“我喜歡你,但我也是我”的灑脫,這其實才是我們想看的“年輕人的戀愛”。

《怦然心動20歲第四季》
最新一季的《怦然心動20歲:冬季》,光聽這個名稱就知道氛圍感直接拉滿了。說真的,比起看一群完美人類“演繹”浪漫,我更愿意看將不那么完美卻足夠真實的年輕人放在獨特的環境氛圍里,繼續展現在愛里成長的故事。
![]()
《怦然心動20歲:冬季》海報
結語
說到底,綜藝不僅是內容,更是情緒。
尤其在當下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倍速時代,誰不需要時不時的來一片“精神布洛芬”?而綜藝正在充當這個重要的角色——休息放松也好、快樂上頭也罷,重活一次也好、實現夢想也罷,都是情緒治愈的途徑。與其說人們在“看綜藝”,不如說人們在綜藝里釋放自己。
經歷了行業寒冬的綜藝,現在正是要慢慢找回信心的關鍵階段。但越是在此時,越需要理解用戶看綜藝的真正訴求——誰能精準接住用戶的情緒,誰才能重新贏回觀眾的注意力。
優酷的這些綜藝儲備,讓我看到了趨勢方向,也找到了接下來綜藝內容的突破口。下一波爆款綜藝,就藏在“剛好懂你”的情緒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