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年夏,應天府一處深宅內,傳出陣陣哭嚎聲。
曾經位列朝堂之首的曹國公李景隆,正以最決絕的方式抗議命運的不公。
永樂皇帝朱棣冷笑一聲:"懦夫終于死了。"
——《壹》——
血脈的雙刃劍
李景隆的悲劇,從出生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筆,1369年,江蘇盱眙一個權貴之家迎來了一個男嬰,這個孩子注定不平凡。
![]()
他的父親李文忠是開國六公之一,封岐陽王。
他的舅姥爺更是大明皇帝朱元璋,血脈,既是他的通天梯,也是他的催命符,李景隆從小就展現出不同尋常的氣質。
身材高大,眉目清秀,舉止間透著貴族的優雅。
每次朝會,文武百官中總能一眼看到他,朱元璋多次注目于這個外孫,眼中滿含期待,"九江舉止雍容華貴,秉性類我,未來不可限量。"
皇帝曾這樣撫摸著他的后背說道。
但現實很快給了這個天之驕子第一記耳光,1386年,李文忠突然病逝,17歲的李景隆一夜之間從將門公子變成曹國公。
爵位、財富、地位,一切都來得太容易。
這種輕易得來的權力,往往也最容易失去,朱元璋開始有意培養這個外孫,河南練兵、陜西整軍、廣西歷練。
![]()
李景隆的履歷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內行人都看得出來,這些都是鍍金的差事。
真正的考驗還沒有開始,在西南茶馬互市時,李景隆遇到了第一次真正的挑戰,番商私販兵甲,邊境告急,李景隆親率精騎疾馳河州,以斷茶三月相威脅。
西番人最終交出了走私者,這一次,他成功了。
但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朱元璋這個名字的威懾力,而非李景隆個人的能力,血脈給了他一切,也限制了他的一切。
他永遠無法像父親李文忠那樣,憑借真刀真槍的軍功立足。
他只能依賴血緣關系在權力的游戲中生存,朱元璋晚年,功臣凋零,李景隆的重要性開始凸顯,他成為了朱元璋手中最后的王牌之一。
——《貳》——
致命的誤判
1398年5月10日,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處理那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
![]()
齊泰、黃子澄給出的建議是削藩,先易后難,逐個擊破。
李景隆再一次成為了執行者,目標很明確:開封的周王朱橚,朱橚是朱棣的親弟弟,拿下他等于切斷朱棣的一條臂膀。
李景隆的表現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他以備邊河南為借口,率輕騎五千,趁夜色突襲開封, 周王府還在睡夢中,就被團團圍住,朱橚毫無防備,被直接押回南京,廢為庶人。
整個過程,干凈利落,不見血光。
建文帝對這次行動極為滿意,在他看來,李景隆已經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這次成功的削藩行動,讓朱允炆對李景隆產生了致命的誤判。
他以為李景隆真的具備了對抗朱棣的實力。
1399年8月,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難",消息傳到南京,朝野震動,老將耿炳文主動請纓北征,但很快在真定受阻。
![]()
耿炳文雖然經驗豐富,但過于保守,不符合建文帝速戰速決的期望。
黃子澄在這個關鍵時刻推薦了李景隆,這個建議,成為了改變歷史走向的致名決定,朱允炆當即決定,以李景隆替代耿炳文,統軍50萬北征。
消息傳到北平,朱棣哈哈大笑,朱棣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
李景隆能夠成功對付朱橚,是因為朱橚毫無防備,但面對有備而來的燕軍,李景隆的真實水平立刻就會暴露。
8月底,南京江邊,朱允炆親自為李景隆送行。
李景隆意氣風發,仿佛勝利已經在望,但他不知道,這次北征將成為他人生的轉折點,也是大明王朝的致命一擊。
——《叁》——
從天堂到地獄的墜落
白溝河,1399年10月,這里即將見證中國歷史上最具戲劇性的軍事失敗之一,李景隆率50萬大軍抵達白溝河,與朱棣的燕軍對峙。
![]()
兵力對比懸殊,南軍占絕對優勢。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場毫無懸念的碾壓戰,但李景隆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輕敵了,在他看來,朱棣不過是一個地方藩王,手下幾萬人馬如何能抵抗朝廷大軍?
戰斗開始前,朱棣派人送來一封信。
信中勸說李景隆:"表侄,叔叔我起兵只是為了清君側,并非真要造反,你何必為了齊泰、黃子澄這些奸臣賣命?"李景隆看完信后,當眾撕毀,表明立場。
但他的內心深處,已經開始動搖。
這種動搖,在接下來的戰斗中徹底顯現,朱棣采用了經典的誘敵深入戰術, 先讓燕軍佯裝敗退,引誘南軍追擊,李景隆果然中計,下令全軍壓上。
就在南軍陣型完全展開的時候,朱棣的真正殺招來了。
燕軍騎兵從兩翼包抄,步兵正面反擊,50萬南軍瞬間陷入混亂, 李景隆完全沒有預料到這種變化,指揮系統徹底崩潰。
![]()
更致命的是,李景隆在關鍵時刻選擇了逃跑。
他丟下50萬將士,單騎逃往德州,這一逃,不僅丟掉了戰斗,更丟掉了作為統帥的尊嚴,消息傳回南京,朝野嘩然。
建文帝無法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李景隆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50萬大軍,就這樣灰飛煙滅,但最讓人震驚的還在后面,接下來的兩年里,李景隆繼續統軍與朱棣作戰,但每一次交鋒,結果都是同樣的慘敗。
1402年6月,燕軍兵臨南京城下。
夜深人靜時,李景隆做出了一個改變歷史的決定,他悄悄打開了金川門,朱棣的騎兵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城,建文帝在宮中縱火自焚,下落不明。
傳承了30多年的建文朝,就這樣結束了。
——《肆》——
絕食十日的最后抗爭
1404年,距離李景隆開門獻城僅兩年,風向變了,那些真正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靖難功臣們,越來越無法忍受李景隆位列第一的現實。
![]()
成國公朱能、吏部尚書蹇義,這些人都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
憑什么一個叛徒能夠壓在他們頭上?第一個發難的是周王朱橚,朱橚揭發李景隆在建文年間收受賄賂,在府邸中養私兵,圖謀不軌。
這個指控雖然沒有確鑿證據,但政治嗅覺敏銳的朱棣已經察覺到了危險。
刑部尚書鄭賜接著彈劾李景隆包藏禍心,蓄養亡命之徒,成國公朱能聯合文武群臣,當廷指控李景隆謀逆有證。
六科給事中張信再次上疏,要求嚴懲李景隆。
一時間,彈劾李景隆的聲音如潮水般涌來,朱棣心里很清楚,這是新政權內部的權力再分配, 李景隆這個靖難功臣之首,已經成為眾矢之的。
李景隆的弟弟李增枝更是火上澆油。
他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仆,儼然一副藩王做派,朱棣終于下定了決心,永樂二年冬,圣旨下達:褫奪李景隆爵位,與弟李增枝、妻兒等數十名家人一起軟禁家中,抄沒家產。
![]()
從權傾一時的曹國公,到階下囚,李景隆只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1424年夏天,李景隆終于爆發了,他做出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反抗:絕食,十日不進一粒米,滴水不沾,李景隆用這種最決絕的方式,向朱棣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屈。
朱棣聽到這個消息后,沒有絲毫同情。
他冷笑著說道:"九江欲效伯夷之節,惜無首陽之志。懦夫終于死了。"這句話,成為了李景隆一生的最終定論。
在朱棣看來,李景隆既沒有伯夷叔齊的高潔品格,也沒有真正的犧牲精神。
他的絕食,不過是一個懦夫在絕境中的最后掙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