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筆記/
資深媒體人藍婧: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的變與不變
?整理:姜鷗桐
編輯:許玉珍
藍婧
紅星新聞國內新聞主編。曾 走進中南海專訪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實現地方媒體自采零的突破;深度報道C919國產大飛機研發,作為記者首個實操鐵鳥試驗臺;帶領團隊首發“70萬一針”天價藥調查推動高價罕見病藥入醫保、、 等。
代表作品:
[1]《香港奶粉限購第一案》
[2]《起底“神醫”胡萬林》
[3]《還原畢福劍飯局真相》
[4]《釋永信“私生子”戶口調查》
[5]《廣東官員跨省盜尸案》
互聯網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如何轉型?在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又有怎樣的新變化、新特點?眾主流媒體啟動系統性變革的背景下,新人記者如何保持初心、做好新聞?
![]()
藍婧個人照片
以下是藍婧的分享。
![]()
2015年互聯網發展勢頭迅猛,“紙媒已死”的聲音此起彼伏。據2015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公開的數據,我國網民總數為6.7億,而同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量已達6億,接近當時的中國網民總數,成為我國最大的社交平臺。在這樣的形勢下,我所在的成都商報深度部門率先以記者個人身份申請了一個新聞公眾號,即「新聞馬賽克」。
當時部門記者不足10人,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兼顧「新聞馬賽克」的 新聞采寫和運營。在團隊不斷的嘗試下,不到一個月,我們獲得了第一篇10萬加稿件。其中,我采寫的《畢姥爺當晚飯局真相獨家揭秘》第一時間根據網傳視頻進行分析,獨家采訪到了事發飯局上出席者同時也是組織者之一,講述了當時的真實情況。稿件發布之后4小時內閱讀量達到60萬+,創下新聞馬賽克的紀錄,成為報社首篇獲得新聞獎的新媒體原創報道。
后來我們推出了更多有影響力的報道,如 2015年兩會期間,首次作為地方媒體走進中南海,專訪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獨家對話釋永信母親,回應私生子傳言 等,「新聞馬賽克」迅速走紅,同行紛紛猜測背后是由哪家媒體在運營。
與此同時,2016年社會化內容平臺瘋狂擴張,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斥巨資扶持和激勵內容創業者,爭相搶占自媒體資源,致力于建設內容生態。今日頭條繼2015年推出“千人萬元”計劃后,于2016年宣布拿出10億元補貼短視頻創作;騰訊推出“芒種計劃”,對深耕優質原創內容的媒體和自媒體給予全年共計2億元的補貼;百度推出百家號并面向所有作者開放,2017年將累計向內容生產者分成100億......
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傳統的新聞媒體有消亡也有新生。2016年12月31日,《京華時報》和《東方早報》最后一期刊發。不同的是,前者已決定于次年1月1日休刊,許多人感嘆“京華已成煙云”。后者則獲得上海國資委6.1億元戰略入股,由原團隊打造澎湃新聞,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的先行者。紅星新聞在此背景下開始籌備。
2017年,紅星新聞正式上線,由新聞馬賽克原班人馬負責運營;2018年,紅星新聞客戶端正式上線;2019年,紅星新聞客戶端6.0版上線,同時頻道制改革正式啟動。這意味著紅星從一個部門的嘗試,進階為集全報社之力共同打造的新媒體。
今天的紅星新聞,以原創、深度、評論為核心競爭力,構建起“一端”“四微”多媒體的傳播矩陣。由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的2021年中國報業創新發展大會上,紅星新聞入圍“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2024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上,紅星新聞和《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新京報》調查新聞部等一起被評為“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
這些年來,紅星新聞不斷在國內重大熱點新聞中取得獨家突破,推出優秀的深度報道,如首發;;首發“70萬一針天價藥”促使該罕見病藥進入醫保;、臥底直擊販嬰現場、等。
紅星有三個關鍵詞“態度、深度、溫度”,始終堅持專業、克制與人文關懷,正是這些堅守,讓我們的深度報道不忘初心,走到現在。
在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主要呈現出以下變化。
新聞報道戰線的后移
“對新聞挖掘的深度,在于記者離現場到底有多近”。這句業內名言強調新聞記者要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成都商報也有一句老話:“新聞發生了,商報在現場。”而在新媒體時代,對于新聞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現場”的定義發生變化,記者可以通過分析事件現場視頻等資料,電話聯系、采訪相關人員,在到達現場前的第一時間獲取消息。
比如去年梅大高速荼陽路段發生塌方,在條件不允許到達現場的情況下,記者韋星通過在當地資源,聯系到當時在高速路上跪地救人的黃建度。與其進行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訪談后,我們寫出了《凌晨,跪在梅大高速上的男人》這篇刷屏的人物特寫報道。
在2020年疫情報道時,我們同樣充分發揮了后方電采的作用,對于一些需要迅速操作的網絡熱點,盡量由后方記者第一時間進行電采,包括一些網傳信息的第一時間核實。
但這并不代表趕赴現場變得不重要。
相反,后方電采是為了讓武漢一線記者有更多精力到現場,做出質量更高的深度稿件。特別是在現場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后方記者的資料搜集和信息整合,為前方記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方向。比如我們從疫情防控、應急物資、個體抗疫等多個角度策劃并推出了“疫鑒”系列深度報道,該系列大部分文章由前方記者深入新聞現場調查完成。
![]()
深度報道隊伍的變化
在進入報社深度部門前,我在時政要聞部做了兩年的本地記者。那個時候,想要做深度報道,如果不跑上幾年社會新聞,連入門資格都沒有。
但如今,很多媒體都有年輕記者直接操作深度報道。如果你在學生時代有過媒體實踐經驗,特別是跟著深度報道記者操作過幾篇深度稿,會比當年容易得多。
比如2021年鄭州暴雨,我們是國內首個對預警系統進行追問的媒體,我們首發的,與次年國家應急管理局的調查結果高度吻合,被業內稱為“全國媒體在鄭州暴雨中最好的深度報道之一”。這篇報道是我帶著當時的實習記者陳怡帆操作的,報道的基本架構都由她本人搭建,現在她已經是南方周末的資深法治記者。同年7月,我們獨家采訪了鄭州暴雨事件中失去女兒的“雨衣爸爸”,并于年底推出獨家專訪。這篇報道的主筆則是當時還是實習記者的蔡曉儀,現在也已經成為紅星優秀的骨干記者。
![]()
“雨衣爸爸”(圖源:紅星新聞 )
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年輕記者只要肯努力,會有更多機會在深度報道實踐中進行充分鍛煉。但同時,由于資深調查記者的大量流失,當下的媒體中以老帶新的傳幫帶作用出現較大的斷層,在年輕記者培養和接班上,需要媒體更加重視。
從“獨狼”到團隊化
在我的從業時期,深度調查記者大都習慣單打獨斗,優秀的記者大多是“獨狼”——從聯系采訪資源到最后成稿都由自己完成。以胡萬林非法行醫案為例,在2013年胡萬林被捕后,沒有人采訪到他被羈押后的情況,我通過資源聯系到知情人,突破胡萬林曾被關押時監獄的獄警,最終說服了對方,在監獄中對胡萬林的獄友進行了獨家對話。
現在我們的年輕記者,在面臨重大突發或重點策劃時,都是整個團隊給予支持。仍以2020年疫情報道為例,當時疫情之初,我們只有三位記者在武漢現場,面對繁多復雜的疫情信息,前方難以判斷哪些是值得關注的。這就需要后方記者通過團隊配合共同收集資訊,梳理脈絡,把控全局,為前方記者提供方向和思路。
報道戰線的后移,也對團隊化采寫提出更高要求。后方團隊需要尋找獨家視角和突破點,比如疫情后期我們繼續關注重癥病人、復陽者、痊愈者、滯留者等多個群體,并以之為視角操作系列報道,深度呈現不同防疫時期的新形勢、新需求,讓更多的聲音被聽見。
總之,選擇實地突破還是后方采訪,獨狼還是團隊,主要還是取決于對具體新聞的操作需要的選擇。
![]()
有些同學認為,來媒體實習就是想做深度報道、做調查新聞。前面提到過,如今年輕記者確實有更多機會進入深度報道領域,但是到達現場后如何找到并突破關鍵人物、如何在現場獲得有效信息等做深度報道需要的能力,都要從基礎鍛煉做起。我建議,同學們要保持平常心對待深度報道。
來實習的同學,我會給ta三天時間感受做新聞的狀態,最少實習一個月,從做熱點新聞開始。實習也必須是到報社和記者團隊在一起,一般不支持線上實習。
發現、聯系事件現場第一位目擊者進行電話采訪,從而第一時間發出報道,這不是僅靠打幾個電話或者在網上留言就能實現的小事。有一小部分同學可能打了幾百個電話也采不到信息,心理壓力非常大,挫敗感也很強。
對于實習生,我最看重兩點。第一,是對新聞本身的原始熱情,只有它才能支撐你繼續走。第二,態度大于能力,對新聞事件不敏感,態度懶惰不端正,性格糾結,這并不適合做新聞。如果你對新聞有同理心、好奇心,態度端正、努力,那么之后遇到任何事情,都能通過這兩方面克服它。
![]()
Q :做了很多突發和深度報道后會產生疲憊感,怎么克服?
A:我認為這是普遍現象,保持好奇心和同理心、在工作中自行調整報道題材,這些能幫助記者克服疲憊感。
首先是好奇心。雖然我們常說“天下沒有新鮮的事”,但是同樣是發生火災的新聞,背后原因可能不一樣。消防通道堵塞、電瓶車爆炸……記者到達現場之后會發掘新的細節、新的問題。當類似事故或災難發生,保持作為新聞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思考“為什么會發生”“為什么會造成嚴重傷亡”,就會永遠對新聞保持熱情。
其次是同理心。當類似的事故發生后,作為記者,“我”的內心會感到非常不平靜。即便不能杜絕此類現象,但是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呼喚更多人關注,呼吁相關部門嚴查乃至提出預案。懷著這樣的心情,就會在新聞中源源不斷找到“新鮮感”。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進行調節。比如做一段時間熱點新聞之后,可以更換題材,深度報道和熱點報道長短結合,幫助自己脫離疲憊感。
但我認為核心依舊是記者對新聞本身的追求和熱情。天然的追求真相、幫助弱勢群體爭取更多公平正義的心,是本源動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在事件本身報道的基礎上分析事件發生背后的深層原因,找到解決此類現象的方法,疲憊感是有可能被克服的。
Q :是否要與受訪者保持聯系?
A:對于一些重點選題,你能夠預料到這個人值得長期跟蹤,可以把對方當成朋友來對待。如果你有很多需要長期聯絡的人,可以根據報道重點和事件性質,分門別類記錄受訪者信息,比如重要時間節點、受訪者生活狀況等,并進行定期聯絡。當然,也有一些記者是發自內心地關心某個受訪者,想知道 ta 最近過得怎么樣、有沒有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狀態中,平時就會聯絡和問候。
Q :在要求報道速度的前提下,只采訪到單一信源、無法做到三方交叉驗證怎么辦?有多方信源時如何選擇?
A:第一,對于單一信源,如果是非精確的主觀評價,比如“性格友善”,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涉及到具體事實信息,比如“一年前曾經打傷過一個人”,就必須有權威的信源。
第二,事實層面,必須明確核心事實是否存在,多方交叉驗證就是必須的。比如先前的“秦朗丟作業本”事件,如果僅采訪了博主本人,而缺乏多方求證,那么最后做出的報道就有可能成為“假新聞”。
如果你采訪到某事件的一位目擊者,那么ta提供的信息能否和另一個目擊者形成驗證,能否和當事人親屬或相關部門形成驗證?比如有人在網上爆料“高鐵買不到衛生巾”,為了明確事實,我們需要向爆料人確認其動車票、乘車路段,并通過高鐵app核實車次信息是否存在,向所屬鐵路局核實是否提供衛生巾等。
如果其他媒體對該事件的相關信息已經有所報道,也不能默認其信源一定值得信任。如果過度依賴同行的信息,作為記者的價值就無法體現了,還是需要自己驗證核實。
第三,在信源的選擇上,主要考慮信源和事件的緊密程度。聯系越緊密,可信度會越強。例如當事人親友的信源相對來說比普通同事更高,當然也不能完全相信“可靠信源”提供的信息,還需要對多方信息綜合參照。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系列統籌|甘煜敏 孫 然
值班編輯|江語墨
編委|潘奕忻
運營總監|葉沛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