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計:2935字,9圖
閱讀預計:6分鐘
提到印度的社會人文,種姓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 —— 即便很多人從未去過印度,甚至對印度不甚了解,也能隨口說出 “婆羅門”“剎帝利”“賤民” 這些詞。
但實際上,這些看似神秘、與現代社會脫節的制度,直到今天仍在悄悄影響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政壇:誰的家族實力更雄厚、誰能掌握更多資源,都與其背景、種姓息息相關。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印度建國以來幾位在中國也廣為人知的政界大人物,看看他們的出身、家族背景、種姓層級究竟如何?
他們能走上政壇頂層,是靠實力逆襲,還是本就站在金字塔頂端?
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
![]()
甘地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嚴格來說并非政客,影響力卻遠超印度任何政客。
他身著白布、赤腳步行,以 “非暴力不合作” 哲學對抗英國殖民統治,其 “以和平抗爭爭取民族尊嚴” 的精神內核,與中國近代反帝反殖的苦難歷程形成深刻共鳴。
他多次公開聲援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曾稱中國與印度是 “同舟共濟的患難同路人”,還派尼赫魯訪華了解中國抗戰實情。
甘地倡導的和平共處、反霸權理念,與中國堅持的 “主權平等”“反對侵略” 原則存在交集,尤其對二戰后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產生廣泛影響 —— 其精神遺產至今仍通過聯合國設立的 “國際非暴力日” 得以弘揚。
他是印度的精神象征,也被中國人稱為 “印度的圣雄”。
甘地出身商人種姓,即吠舍(Vaishya)中的班尼亞亞種姓(Baniya),屬于印度教社會第三階層。
雖聽起來是中下層,但他的家族在英屬印度時期的古吉拉特地區地位顯赫: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并非普通商人,而是波爾班達爾土邦(Porbandar)的首相(Diwan)—— 這是世襲行政長官職位,掌管邦內司法、稅收等核心事務,享有免稅土地,還雇有多名仆役。
因此,相較于印度普通大眾,甘地的童年十分幸福:住著雙層住宅,日常能吃到牛奶和酥油(這些在當時是多數平民難以負擔的);16 歲時更被送往倫敦大學學習法律,這在那個年代是底層印度人難以想象的。
![]()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
作為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是印度建國后的核心人物,既是甘地的學生,也是印度 “國父” 之一。
他領導的印度是首個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曾支持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且在朝鮮戰爭中拒絕追隨西方將中國定性為 “侵略者”。
1954 年,他與周恩來共同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 年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期間,尼赫魯力排眾議支持中國參會,協助周恩來駁斥西方對中國的污名化,推動形成 “求同存異” 共識。
但也是在尼赫魯的主導下,印度于 1962 年侵犯中國邊境,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兩國關系一度陷入低谷。
尼赫魯的出身堪稱頂級:他來自印度最高種姓克什米爾婆羅門世家,家族富裕。
自 18 世紀遷居德里后,其家族便躋身殖民統治核心圈 —— 父親莫提拉爾?尼赫魯不僅是印度首位獲英王授予 “勛爵”(Rai Bahadur)的本土大律師,還兩度當選國大黨主席;家族宅邸有 42 間房、52 名仆役,宴席常年供應香檳與進口食品。
尼赫魯自幼由英國家庭教師啟蒙,12 歲入讀哈羅公學(年費 100 英鎊,約等于當時印度法官的年薪),后進入劍橋三一學院攻讀自然科學,再轉入倫敦內殿律師學院。
這種 “殖民精英特權階級 + 本土政治世襲” 的雙重身份,讓他的政經資源與西方視野遠超同期民族主義者,對其成長與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
她是印度首位女總理,執政期間(1966-1977 年、1980-1984 年)以強勢改革被稱為 “東方撒切爾”,印度新德里國際機場便以她命名。
任內,她主導的 “綠色革命”、銀行國有化等政策,對印度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 1975 年的選舉舞弊事件、強制絕育節育政策,也曾引發印度民怨沸騰;1984 年,她發起 “藍星行動”,武力清剿錫克教圣地金廟內的分裂武裝,導致 492 名平民死亡,激化了國內宗教矛盾。
五個月后,她在總理府花園被兩名錫克教保鏢連射 30 槍刺殺身亡。
英迪拉?甘地的家世無需多言 —— 她出身印度最顯赫的政治家族 “尼赫魯 - 甘地世家”,屬克什米爾婆羅門最高種姓。父親尼赫魯是印度首任總理,家族世代為印度精英。
英迪拉的成長伴隨著私人網球場與藏書閣,還有專門的家庭教師教授梵文、英語及歐洲史;1937 年,她進入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攻讀近代史,求學期間深度參與倫敦印度獨立聯盟 —— 這些 “燒錢” 的活動,對底層民眾而言可望而不可即。
![]()
英迪拉?甘地死后,其子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于她遇刺當日(1984 年 10 月 31 日)緊急宣誓就職。
拉吉夫原本是印度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卻以 40 歲的年紀成為印度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1984 年執政后,他力推 “科技興國”,但 1987 年出兵鎮壓泰米爾猛虎組織,引發國內泰米爾人暴動;最終于 1991 年競選期間,遭斯里蘭卡泰米爾猛虎組織人體炸彈襲擊,當場身亡,年僅 47 歲。
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
![]()
曼莫漢?辛格是印度任期較長的總理之一,2004-2014 年執政期間,以儒雅、謙遜的學者風范著稱。
他出身經濟學家,1991 年任財政部長時主導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被譽為 “印度經濟改革之父”,也是印度 IT 產業崛起的重要推動者,為印度后續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擔任總理期間,他延續改革路線,推出標志性的《國家農村就業保障法案》,保障農村家庭的就業權。
對中國而言,辛格執政時期是中印關系穩定發展的重要階段:兩國對話與交流增多,經貿聯系加深;2013 年,兩國還簽署《中印邊防合作協定》,維護了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
與前面幾位家族背景雄厚的人物相比,辛格的經歷更顯平民化與勵志。1932 年,他出生于英屬印度旁遮普邦(現屬巴基斯坦)一個貧困的錫克教家庭,屬于錫克教中地位不高的 Khatri 種姓(主要從事工商業)。
他幼年喪母,印巴分治后舉家逃難,在祖母與親戚的幫助下長大。
辛格天資聰穎,憑借獎學金一路苦讀,先后在印度及英國牛津大學獲得經濟學學位,成為杰出的經濟學家與教授,曾任職于印度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
即便后來身居高位,他的公開資產在印度政壇中也屬清廉水平,堪稱印度中下層民眾 “靠讀書改變命運” 的典型。
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
![]()
莫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印度政界名人之一,2014 年起出任印度總理(2024 年已贏得第三個任期)。
他活躍于印度政壇核心超十年(若從 2001 年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算起則逾二十年),任內主打 “印度制造” 經濟戰略與印度教民族主義兩大政策。
不過,也是在他執政期間,印度與中國在邊境領土爭議、印太地區戰略競爭及市場準入等問題上矛盾不斷,他還煽動國內 “中國威脅論” 與排外民族主義情緒。
與其他政界名人相比,莫迪的家境并不顯赫。1950 年 9 月,他出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小鎮沃德訥格爾,出身制油工種的 Ghanchi 低種姓家族,屬于 OBC(Other Backward Classes,其他落后階級)階層。
父親是在街頭、火車站賣茶的小販,莫迪 6 歲起就幫工;母親是文盲家庭主婦。
莫迪 18 歲時由父母包辦婚姻,妻子為賈蘇達本;童年時加入印度教組織 RSS(國民志愿服務團),奠定思想基礎;17 歲離家修道兩年,24 歲放棄家庭,全職投身 RSS,從基層宣傳員做起;2001 年臨危受命出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最終一步步走上政壇頂端。
![]()
本文為印度通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注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 熱文索引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