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慕尼黑車展的聚光燈打在 BMW iX3 身上時,這款寶馬新世代首款量產車,承載的不只是一個百年品牌的電動化轉型野心,更站在了一場全球汽車行業(yè)價值重構的十字路口。一邊是試圖 “放下身段” 的傳統豪華巨頭,一邊是勢頭正盛的中國新勢力——問界1小時小訂破10萬臺的熱度未消,小米挖來寶馬i系列設計主管的“人才倒轉”仍在發(fā)酵,這場較量早已不是“誰怕誰”的簡單對抗,而是“豪華”的定義權,正在悄然易主。
![]()
寶馬的 “焦慮信號”:從價格腰斬到品牌信任流失
曾幾何時,“BBA” 三個字母就是豪華車市場的 “硬通貨”,但如今的寶馬,正逐漸褪去這份光環(huán)。最直觀的沖擊來自價格 ——2024 年寶馬 i3 落地價一度腰斬至不足 16 萬元,2025 款 525Li 裸車價從 43 萬跌至 26.3 萬,這樣的 “降價幅度”,早已脫離了人們對豪華品牌的認知。
可即便放下身段 “以價換量”,市場反饋依然冰冷。2025 年上半年,寶馬中國市場銷量僅 31.81 萬輛,同比下滑 15.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歐洲、德國本土及美洲市場均實現同比上漲。中國市場的 “失速”,暴露的不是消費者買不起,而是 “寶馬” 這個品牌,正在失去對中國用戶的吸引力。
![]()
更深層的問題藏在品牌信任的裂痕里。寶馬的定價體系混亂早已是行業(yè)共識 —— 同一款車型、相同配置,在相鄰兩家 4S 店的成交價可能相差數萬元,這種 “看人下菜碟” 的模式,讓消費者失去了對品牌的安全感。2025 年 3 月,廣匯寶信旗下 10 家寶馬經銷網點因未達協議條款被撤銷授權,更讓寶馬的渠道管理問題暴露在公眾視野下。當品牌溢價撐不起價格體系,當渠道混亂削弱用戶信任,寶馬的 “豪華” 標簽,正在被一點點稀釋。
![]()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 “人才流動” 的倒轉。今年 3 月,小米在慕尼黑設立歐洲研發(fā)中心,毗鄰寶馬總部,還挖來了主導初代寶馬 i3、i8 設計的 Kai Langer—— 這位寶馬老將,如今要向昔日在寶馬麾下的中國徒弟、現任小米首席設計師李田原匯報。這種 “師徒身份互換”,恰似百年汽車工業(yè)權力轉移的縮影:品牌的 “歷史光環(huán)”,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里,越來越難抵 “技術創(chuàng)新” 與 “用戶需求” 的重量。
中國新勢力的“破局之道”:不止性價比,更是重新定義 “好車”
寶馬的 “失勢”,背后是中國新勢力的集體崛起——但這種崛起,早已不是 “低價替代” 那么簡單。如今的中國品牌,正在從 “功能滿足” 向 “體驗升級” 跨越,甚至重新定義了 “什么是好車”。
問界的爆發(fā)就是最好的證明。就在寶馬 iX3 全球首發(fā)當天,全新問界 M7 1 小時小訂突破 10 萬臺,余承東口中的 “遠超預期”,背后是華為生態(tài)的深度賦能:62% 的問界車主同時擁有華為設備,車機與手機、智能家居的無縫聯動,讓 “智能出行” 不再是噱頭;而搭載華為 ADS 智駕的問界 M8、M9,在 35-50 萬元高端市場實現月銷 2 萬的成績,更打破了 “高端豪華只能是 BBA” 的固有認知。
![]()
理想則抓住了 “家庭場景” 的痛點。以 “城市用電、長途用油” 的增程模式解決續(xù)航焦慮,用 “冰箱彩電大沙發(fā)” 的配置滿足家庭出行需求,理想用場景化創(chuàng)新證明:豪華不是冰冷的參數,而是 “讓用戶在每一次出行中都感到舒適”。數據顯示,理想的平均成交價與市場認可度均名列前茅,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愿意為 “懂自己的產品” 買單,而非單純?yōu)槠放茪v史付費。
![]()
小米的動作則更具 “顛覆感”。除了挖角寶馬核心設計人才,小米還在慕尼黑狂招整車、底盤工程師,其瞄準的不只是 “造一輛電動車”,而是用科技公司的邏輯重構汽車 —— 電機的瞬時扭矩響應、輕巧靈敏的底盤調校,讓年輕消費者在電動時代感受到 “駕駛樂趣”,而這種樂趣,曾是寶馬燃油車的核心標簽。
寶馬iX3(參數丨圖片)的“破局與局限”:中國專屬夠不夠?2026年投產會不會太晚?
面對中國市場的挑戰(zhàn),寶馬并非毫無動作。新世代的 BMW iX3,從設計到配置都透著 “討好中國用戶” 的意圖:中國團隊主導設計,搭載專屬 BMW 操作系統 X,配備 17.9 英寸中央觸摸屏和 3D 平視顯示器;聯合阿里巴巴、DeepSeek 融入 AI 大模型,讓智能助理更懂中文語境;與 Momenta 合作開發(fā)適配中國路況的智駕方案,甚至在續(xù)航上拿出了 900 公里 CLTC 工況的亮眼數據 —— 這背后是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共研的大圓柱電池,能量密度提升 20%,充電速度提升 30%,800V 高壓平臺也達到行業(yè)領先水平。
![]()
但這些 “亮點”,真的能讓寶馬在競爭中翻盤嗎?答案恐怕沒那么樂觀。
首先是 “時間差” 的問題。寶馬 iX3 中國專屬版雖年內發(fā)布,但要到 2026 年才正式國產投產。對于 “發(fā)布即量產” 的中國新勢力而言,一年多的時間足以讓市場格局天翻地覆 —— 華為可能推出更先進的智駕系統,小米或許會迭代出更懂年輕人的車型,問界、理想也會根據用戶反饋優(yōu)化產品。當寶馬的 “新世代” 車型真正落地時,中國市場的競爭烈度,恐怕早已不是現在能想象的。
![]()
其次是 “體系化能力” 的差距。寶馬的優(yōu)勢仍停留在 “單點技術突破”,比如大圓柱電池雖號稱 “革命性”,但比亞迪刀片電池、寧德時代麒麟電池已實現規(guī)模化應用,在成本控制與供應鏈穩(wěn)定性上更具優(yōu)勢;而中國新勢力早已構建起 “技術 + 服務 + 生態(tài)” 的完整體系 —— 蔚來的換電網絡覆蓋全國,解決補能焦慮;問界的華為生態(tài)實現全場景聯動;理想的用戶運營能快速響應需求。相比之下,寶馬在服務與生態(tài)上的布局,遠不及本土車企深入。
![]()
最后是 “用戶認知” 的固化。寶馬燃油車的 “操控” 標簽,在電動時代早已模糊 ——2018 年切換 G 底盤后,寶馬離 “操控” 越來越遠,而成長于電動時代的年輕群體,從未感受過寶馬燃油車的巔峰魅力,自然難以產生品牌認同。當小米、領克等品牌用電機技術重新定義 “駕駛樂趣” 時,寶馬的 “新世代” 車型,還需要時間去重建用戶認知。
行業(yè)變局的本質:價值錨點遷移,“豪華” 不再是 BBA 說了算
寶馬與中國新勢力的較量,本質上不是單個產品的競爭,而是一場行業(yè)價值錨點的遷移 —— 傳統豪華品牌賴以生存的 “品牌溢價”,正在被新勢力的 “體驗溢價” 取代。
過去,豪華車市場的邏輯是 “歷史 + 技術 = 溢價”:BBA 憑借百年造車歷史、成熟的機械素質,就能讓消費者為品牌買單;但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用戶的需求變了 —— 他們不再滿足于 “開一輛有面子的車”,而是追求 “開一輛懂我的車”。這種需求變化,讓 “豪華” 的定義從 “品牌導向” 轉向 “用戶導向”。
![]()
中國新勢力的成功,恰恰是抓住了這一變化:問界用華為生態(tài)解決 “智能聯動” 需求,理想用場景化配置解決 “家庭出行” 需求,小米用科技邏輯解決 “年輕用戶的駕駛樂趣” 需求。他們沒有糾結于 “如何超越 BBA 的機械素質”,而是直接重構了 “汽車的價值維度”—— 智能、舒適、場景化,這些曾經的 “附加項”,如今成了用戶購車的 “核心考量”。
![]()
對寶馬而言,新世代車型的意義不止是 “電動化轉型”,更是 “能否重新理解中國用戶”。如果依然用傳統豪華的邏輯去做產品,即便有再好的電池技術、再大的屏幕,也難以打動早已被新勢力 “寵壞” 的中國消費者;只有真正放下 “百年巨頭” 的身段,像中國新勢力一樣去傾聽用戶、快速迭代,才有可能在這場價值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結語:沒有誰怕誰,只有誰更懂時代
當 BMW iX3 駛下生產線,當問界 M7 的訂單不斷刷新紀錄,當小米的研發(fā)團隊在慕尼黑緊鑼密鼓地工作,我們看到的不是 “傳統巨頭與新勢力的對抗”,而是汽車行業(yè)從 “機械時代” 向 “智能時代” 的必然過渡。
寶馬的焦慮,不是因為中國新勢力 “太強”,而是因為時代變了;中國新勢力的崛起,也不是因為 “運氣好”,而是因為他們更懂這個時代的用戶需求。未來的豪華車市場,不會再有 “誰怕誰” 的較量,只有 “誰能更快跟上用戶腳步” 的競爭。
![]()
對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時代 —— 當 BBA 開始放下身段傾聽市場,當中國新勢力不斷拿出創(chuàng)新產品,最終受益的,終將是每一個追求 “好車” 的人。而對整個行業(yè)而言,這場價值重構或許才剛剛開始,真正的 “新時代”,不是某一個品牌的勝利,而是 “用戶需求” 終于成為了市場的主導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