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華,何罪之有?
“最快女護士”張水華在奪得馬拉松比賽冠軍后表示“望領導支持調休跑馬拉松”,之后遭遇網暴,及至361度解約。一句臨場感言,一個自我的小愿望而已,并不帶多少負能量,也不涉及公眾危害,如此由正向負的形象逆轉,我不禁要問:張水華,何罪之有?
![]()
圖片
張水華作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全科醫學科主管護師,同時也是一名達到國家健將級運動員標準(馬拉松成績2小時35分29秒)的精英跑者,在2025年哈爾濱馬拉松比賽中以2小時35分27秒的成績奪得國內女子組冠軍,刷新個人最好成績。
賽后她在采訪中表示“望領導支持調休跑馬拉松”言論引發熱議。隨后,她遭遇網絡暴力,甚至被迫關閉評論區。9月3日,其簽約的運動品牌361度宣布與張水華的合作暫告一段落。此外,9月4日網傳她被醫院解聘或調崗,但醫院人力資源處于9月5日澄清,她仍在原崗位工作,未被解聘或調崗。“最快女護士”張水華事件,從一場比賽奪冠演變成一場公共風暴。
許多網友認為這是將個人愛好帶來的調休壓力轉嫁給了同事,是一種“道德綁架” ,并質疑其頻繁參賽(有說法稱她上半年參加了10場馬拉松)會影響本職工作。盡管也有少數聲音表示理解或建議更靈活的解決方案,但網絡批評迅速升級為大規模的指責和攻擊。
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她簽約的運動品牌361°在其直播間明確表示已與張水華解約,稱是“基于雙方發展路徑的調整”或“友好協商后的共同決定”。張水華的個人社交媒體賬號也因涌入大量批評者而不得不關閉評論和私信功能,甚至其工作單位和同事的賬號也未能幸免,部分網友還呼吁醫院開除她。
為何一句“調休”引發如此大風波?
在許多人都面臨加班、調休難的大環境下,公眾對“特權”和“特殊待遇”異常敏感。張水華的公開喊話,被部分人視為試圖利用冠軍身份和輿論壓力為個人愛好爭取便利,這觸碰了大眾對職場公平性的深切關注。
人們常常期待公眾人物或焦點人物是“完美”的。當張水華表現出任何可能被視為“自私”或“不顧及同事”的言行時,很容易引發強烈的道德審判。網絡情緒的發酵往往非常迅速,從最初的祝賀到后來的批評,有時僅在轉瞬之間。
網絡的匿名性可能使一些人更容易發表激烈言論,而群體極化現象則會讓觀點在交流中變得愈發極端。當批評張水華成為一種“主流”聲音時,不同的意見可能會被淹沒,從而形成一種看似“一邊倒”的輿論態勢。
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網絡暴力的嚴重危害。許多網絡暴力事件的參與者可能并未意識到自己言論的殺傷力,甚至認為只是“發表意見”。然而,這些言論的累積效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傷害。
我們需要警惕,健康的輿論監督與網絡暴力之間有時僅一線之隔。批評應基于事實和理性,而非情緒的肆意宣泄和人身攻擊。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網絡言論負責。在發表看法前,可以試著換位思考,避免傷害他人。
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能容錯,允許個體有不完美的表達,并能就事論事。張水華的言論或許有欠考慮之處,但因此就遭到全網圍剿乃至影響其職業生涯,這種懲罰的比例原則值得商榷。網絡平臺在管理言論、防范網絡暴力上應承擔起相應責任,及時識別和處理惡意攻擊內容。
張水華的事件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網絡輿論生態中的一些復雜面貌:公眾對公平的渴望、網絡輿論的巨大能量以及其可能帶來的非理性傷害。
我們或許都期待一個既能自由表達、又能彼此尊重的網絡空間。這需要平臺負起責任,也需要我們每個人在敲擊鍵盤時,能多一份審慎和善意。希望這件事能成為一個讓社會反思的契機,思考如何在追求公平正義的同時,保有基本的寬容和理性,避免讓網絡成為肆意傷害他人的工具。
這場針對個人的風暴,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集體焦慮的投射。
這一事件中,張水華的個人愿望表達被過度解讀和放大,反映出部分公眾對他人訴求的包容度不足,以及網絡環境中容易出現的非理性批判。她的經歷暴露了社會在對待個體表達時可能存在的狹隘性,以及網絡輿論中人性負面情緒的蔓延。這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個案,而是一個反映當下網絡輿論生態和社會心理的典型樣本。
張水華在奪冠后表達個人訴求,本是一個充滿人性化的瞬間(喜悅、委屈、渴望被理解)。然而,網絡輿論迅速將她拖入了“完美受害者/英雄”的陷阱:你既然是冠軍,就應該只有感恩和完美;你既然有訴求,就必然是自私的。這種非黑即白的二元敘事,剝奪了一個個體展現復雜性和真實性的權利,用一種極高的道德標準對其進行審判。
她的訴求是在一個特定的、情緒化的賽后場景中提出的。但網絡傳播將其剝離了具體語境:忽略了她作為健將級運動員,其成績可能為醫院和地區帶來的榮譽;將復雜的職場協調問題(需要領導支持、同事理解)簡化為“個人愛好 vs 工作責任”的二元對立;她的哭泣沒有被解讀為長期壓力下的釋放,反而被部分人視為“賣慘”和“道德綁架”的工具。
許多人都面臨著調休難、加班多、職場人際關系復雜的困境。張水華的訴求,無意中觸碰了這根敏感的神經,成為了一個宣泄口。人們批判她,某種程度上是在批判自己無法改變的、不理想的職場環境。
在“卷”和“躺”之間掙扎的公眾,對于“特權”和“特殊照顧”極度敏感。人們擔心,如果她成功了,是否會反襯出自己訴求的無力?這種擔憂迅速轉化為了對“破壞規則”者的批判。
品牌方361°的迅速解約,看似是商業決策,實則向公眾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她的行為是“錯誤”的,是需要被切割的。這種來自資本方的否定,無疑為網絡輿論的“正當性”加了碼,仿佛官方認證了其行為的“不當”,使得非理性的批判更加有恃無恐,也讓社會寬容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從個體悲劇到公共反思:這一事件暴露了社會寬容度的狹窄和人性負面情緒的蔓延。
我們能否允許公眾人物有不完美的表達? 能否將個體從符號化的期待中解放出來,還其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正當訴求的人的本真?
網絡批判的邊界在哪里? 理性的批評與惡意的攻擊之間的界限應當如何劃定?我們如何在捍衛言論自由的同時,防止其異化為毀滅他人的工具?
機構(企業、單位)應扮演何種角色? 是充當緩和矛盾的調解者,還是迫于輿論壓力的“劊子手”?它們是否應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而非簡單地“切割”了事?
張水華的眼淚,本應換來對卓越工作者制度性支持的討論,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對個人的圍獵。這提醒我們,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理性的公共話語空間,任重而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